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䴉

(䴉科朱䴉屬鳥類)

鎖定
朱䴉(學名:Nipponia nippon),也稱為朱鷺日本風頭䴉是一種珍貴的鳥類,被譽為“東方寶石”和“吉祥之鳥”。 [1-3]  成年雄性朱䴉體重大約在1700至1885克,而雌性則輕一些,約為1465克。它們的羽毛主要是白色,嘴黑而彎曲,臉和嘴基紅色,翅膀和尾巴粉紅色,腳短且紅色。幼鳥頰部橙黃,腳淺褐色,羽毛呈煙灰色。 [4] 
朱䴉喜歡棲息在温帶山區、森林和丘陵地帶,通常在樹上築巢。它們白天在水邊或水田中覓食,主要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這種鳥類曾廣泛分佈於中國、俄羅斯遠東、朝鮮和日本,但數量已大幅減少,接近滅絕。 [4]  1981年,中國擁有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䴉種羣。 [5]  中國的朱䴉不遷徙,而其他地區的朱䴉曾有遷徙行為。 [4]  朱䴉的形象也被用於中國的郵票、紀念幣,甚至是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吉祥物。 [6] 
朱䴉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中被列為瀕危物種,並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7-8]  它對自然保護區和當地經濟有積極影響。 [9]  中國曾向日本等國家贈送朱䴉,以促進合作和擴大種羣。 [9-10]  朱䴉在食物鏈頂端,有助於控制獵物數量。 [9]  [11] 
中文名
朱䴉 [1] 
拉丁學名
Nipponia nippon [1] 
別    名
JapaneseCrestedIbis [1] 
Crested Ibis [1] 
朱鷺 [1] 
日本風頭䴉 [1] 
朱臉琵鷺 [1]  展開
別名
JapaneseCrestedIbis [1] 
Crested Ibis [1] 
朱鷺 [1] 
日本風頭䴉 [1] 
朱臉琵鷺 [1] 
紅鶴 [1]  收起
同義學名
Ibis sinensis(synonym)、Ibis nippon(synonym) [1]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7]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8] 
動物界 [2] 
脊索動物門 [2] 
鳥綱 [2] 
鵜形目 [2] 
䴉科 [2] 
朱䴉屬 [2] 
朱䴉 [2]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2] 
亞    科
䴉亞科 [2] 
亞    種
無亞種 [4] 
分佈區域
中國陝西等 [50]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35年 [12]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Ⅰ [47] 
英文名稱
Crested Ibis [4] 
棲息環境
温帶山區、森林和丘陵地帶 [4] 
習    性
行動遲緩;雜食;白天在水邊、稻田等地活動,晚上棲息於樹上;部分地區的鳥類存在遷徙行為 [4] 
特    徵
羽白,嘴黑而彎曲,臉和嘴基紅色,翅膀和尾巴粉紅色,腳短且紅色 [4] 

朱䴉動物學史

通過對油頁岩中䴉類化石的考古研究發現,䴉鳥類在地球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約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 [42]  19世紀,學者們開始對朱䴉這一物種進行研究。1835年,Temminck學者對來自日本的朱䴉標本進行了研究並對其進行了科學命名。 [12] 

朱䴉形態特徵

朱䴉成體形態

成年朱䴉 成年朱䴉 [13]
朱䴉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涉禽,體長67~79釐米。成體面部裸露皮膚呈紅色,頭部、羽冠和體羽主要為白色。翅和尾呈粉紅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呈黑色。腳較短,呈紅色,脛下部裸露。虹膜橙紅色,嘴基及頭部裸露部分呈硃紅色,跗蹠、爪和脛下部裸露部分也為硃紅色。 [4] 
非繁殖期成鳥體羽主要為白色,頭、羽冠、背、翅和尾帶有粉紅色調。翅下和尾下有粉紅色點綴,飛行時較為明顯。最外側飛羽近暗褐色,僅基部的內外緣和羽幹為白色。第二枚內側飛羽沿羽幹中央部分和羽端也呈暗褐色,第三枚僅先端綴有一些暗褐色,其餘飛羽為白色。頭後枕部羽毛較長,呈矛狀,形成鬆散的羽冠。 [4] 
繁殖期成鳥頭部、上背和頸部呈現灰色,翅的粉紅色較淺,第1~5枚初級飛羽有灰褐色端斑。 [4] 

朱䴉幼體形態

朱䴉幼鳥 朱䴉幼鳥 [14]
朱䴉幼鳥兩頰橙黃色,被有絨羽,面部其餘部分裸露。體羽煙灰色,帶有玫瑰色光澤。初級飛羽黑褐色,腳淡褐色,虹膜淡黃褐色。 [4] 

朱䴉大小量度

大小量度

雄性
雌性
體重
1700~1885克
1465克
體長
783~790毫米
679毫米
嘴峯
182~183毫米
137~150毫米
翅膀
380~450毫米
375~380毫米
尾巴
180~188毫米
161~165毫米
跗蹠
85~90毫米
75~77毫米
參考資料 [4] 

朱䴉棲息環境

朱䴉棲息於温帶地區,偏好海拔400米至1200米的平原和中低山地區 [4]  [12]  它們通常在靠近水稻田、河流、濕地和溪流的區域活動和覓食,並在樹上築巢。 [4]  朱䴉的棲息地土壤類型多樣,包括水稻土潮土淤土黃棕壤棕壤,其中以黃棕壤分佈面積最廣 [12] 
朱䴉的棲息環境

朱䴉分佈範圍

朱䴉,作為一種珍貴的鳥類,曾遍佈中國、俄羅斯遠東、朝鮮和日本等地區。在中國,它們的棲息地廣泛,從東北的烏蘇里江流域到南部的海南島 [4]  但由於棲息地破壞、過度狩獵等原因,20世紀中葉以來,朱䴉的數量急劇減少。 [7]  在日本,朱䴉的數量從1934年的約100只減少到1960年的僅6只,並最終在野外滅絕。 [43-44]  在朝鮮,朱䴉曾是冬候鳥,但觀察到的數量也在減少。 [43]  20世紀後期,全球唯一的野生朱䴉種羣在中國陝西省洋縣被發現。 [45-46]  自那以後,中國政府採取了保護措施,朱䴉的數量開始恢復。中國還向日本和韓國贈送朱䴉,幫助這些國家恢復種羣。 [15]  [44] 
到了2021年,全球朱䴉數量增至超過7000只,其中5000餘隻在陝西境內。在陝西的棲息地約3000多平方千米,活動範圍覆蓋漢中、寶雞安康三市十多個縣(區)15000平方千米。 [50] 

朱䴉行為生態學特徵

朱䴉飛行與鳴叫

飛行的朱䴉 飛行的朱䴉 [49]
朱䴉行動遲緩,飛行時翅膀扇動頻率低,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雙腳向後伸展但不超過尾羽。它們性格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很少發出其他聲音。 [4] 

朱䴉覓食行為

覓食的朱䴉
覓食的朱䴉(3張)
朱䴉是雜食性鳥類,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包括小魚、泥鰍、蛙類、蟹類、蝦類、蝸牛、蟋蟀、蚯蚓、甲蟲、半翅目昆蟲、甲殼類、其他昆蟲及其幼蟲等。此外,它們也會取食少量植物種子和嫩葉 [4]  [17]  朱䴉通常在白天覓食,在水邊淺水區、稻田、爛泥地和地面上搜尋食物。在地面覓食時,它們會緩慢行走,仔細搜尋地面,發現食物後迅速用喙啄食。在淺水或泥地中覓食時,則利用長而彎曲的探測食物。 [4] 

朱䴉警戒與防禦行為

朱䴉羣體棲息於樹上 朱䴉羣體棲息於樹上 [19]
當遭遇人類、天敵或其他物種干擾時,朱䴉會表現出不同的警戒行為,主要包括:提高警惕,表現為伸長頸部、注視、冠羽豎立、發出警戒聲等;在警戒位置附近來回飛行或盤旋;飛往附近的覓食地或樹上停歇;飛往較遠的地方或停留在較遠的樹上。 [18]  朱䴉通常單獨、成對或以小羣體的形式活動,很少與其他鳥類混羣。 [4]  非繁殖期的成體和亞成體會聚集形成羣體,選擇植被茂密的地點集體夜宿,以躲避夜間天敵的襲擊。 [18]  它們對人為干擾非常敏感,通常在非繁殖期集羣夜宿。 [17] 

朱䴉遷徙模式

歷史上,朱䴉的繁殖地在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北部和中國北方,秋季大部分種羣會遷徙至日本南部、中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游、福建、台灣和海南島等地越冬,也有一部分個體會留在朝鮮越冬。中國和日本南部的種羣為留鳥,通常不進行遷徙。截至2001年,中國陝西洋縣的朱䴉種羣已不再進行遷徙,但會在繁殖期後擴散到附近區域活動 [4] 

朱䴉生長繁殖

朱䴉生長特性

出生階段
剛出生的朱䴉幼鳥 剛出生的朱䴉幼鳥 [21]
朱䴉雛鳥初生時,身體覆有淡灰色絨羽,頸部有延長而下垂的柳葉形羽毛,喙為黑色且向下彎曲。經過40~50天,全身長滿羽毛。2個月後,幼鳥的喙尖開始變紅,腿由黑色變為黃紅色。 [20] 
4月齡
幾個月大的朱䴉幼鳥 幾個月大的朱䴉幼鳥 [22]
4月齡時,灰色羽毛逐漸脱落並被白色和桔紅色羽毛取代。尾部羽毛最先變白,其次是背部和頸部。頸部和背部的羽毛從內向外變為桔粉色,邊緣淺灰色。幼鳥的冠羽灰色逐漸減少,臉部的桔紅色則加深。 [20] 
6月齡
6月齡,幼鳥的體型和外貌接近成鳥。初級飛羽、背部、胸部和下頸部的羽毛及尾羽變為淡桔色,但羽毛表面的顏色較淺,並夾雜有淺灰色,羽毛內部則為較深的桔色且無雜色。幼鳥的下脛部、跗蹠和爪部的紅色更深、更明顯,嘴端部和下嘴基部為紅色,嘴甲為黃色,鼻溝為紅色,虹膜為橙色,眼瞼則為金黃色。 [20] 
性成熟
朱䴉的兩性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其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壽命可達17年以上。 [4] 

朱䴉繁殖行為與習性

求偶與交配
交配期的朱䴉
交配期的朱䴉(2張)
朱䴉通常在1月末至2月初開始佔領領地、修理舊巢,並出現交配行為。2月間,朱䴉的頭部和背部顏色轉為鉛灰色,雄鳥顏色較深,並開始求偶。最初,雄鳥在雌鳥面前不時低頭鳴叫,或叼樹枝炫耀。到2月底,雄鳥和雌鳥之間會互相接觸喙、相互梳理羽毛等,配對基本確立。 [23] 
繁殖
朱䴉成鳥在每年1月開始形成繁殖羽,其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2月至6月。參加繁殖的成年朱䴉最早在11月慢慢遷移至繁殖地,並在次年2月中旬到3月底之間合作營巢併產卵。朱䴉常成對在山地、森林中營巢,巢位於離地5至20米高的慄樹、楊樹、松樹等樹的枝杈上,直徑為50至70釐米,由枯枝構成,內部鋪有細軟的草葉、草莖和苔蘚等。 [4]  [17] 
產卵期
朱䴉的卵 朱䴉的卵 [24]
朱䴉的產卵期為3月至4月,通常每年產一窩卵,每窩2至5枚,呈藍灰色,帶褐色斑點,大小為63至68毫米x44至46毫米,重65至75克。4月開始孵卵,雌雄親鳥交替孵化,孵化期為28至30天(人工條件下為25天)。繁殖期內,朱䴉親鳥保衞領域,當親鳥離巢時,會用內墊材料蓋住卵。 [4]  [17] 
雛鳥養育與獨立
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初生時上體覆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覆有白色絨羽,腳為橙紅色。45至50天后,雛鳥具備飛翔能力並離巢,約在6月。離巢後,雛鳥繼續在巢區附近活動和覓食,約7月之後才離開營巢地。 [4] 

朱䴉近種區別

中文名
朱䴉 [1] 
學名
Nipponia nippon [1]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27] 
體長
67~79釐米 [4] 
65~75釐米 [29] 
特徵
臉呈紅色。頭、羽冠和整個體羽為白色,兩翅和尾巴為粉紅色。嘴呈黑色,且細長而向下彎曲。短腳為紅色,脛下部裸出。虹膜為橙紅色,嘴基及頭裸露部分呈硃紅色,跗蹠、爪及脛下部裸露部分也為硃紅色 [4] 
嘴細長且向下彎曲。羽體為白色,頭部和頸上部裸露為黑色,有時綴藍色;背和前頸的下部具延長的灰色飾羽,翅下還裸露有橙紅色斑,沿翅膀邊緣向下方兩側延伸。虹膜呈紅色或紅褐色,嘴為黑色,腳較短且為黑色 [29] 
分佈範圍
中國、日本、韓國等 [16] 
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聯邦、柬埔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越南、孟加拉國、中國等 [28] 
圖片
朱䴉 朱䴉 [25]
黑頭白䴉 黑頭白䴉 [26]

朱䴉保護現狀

朱䴉保護級別

朱䴉種羣現狀

由於森林砍伐等原因,朱䴉已於俄羅斯東部、日本、朝鮮及中國大部分地區絕跡。 [4]  20世紀90年代,朱䴉的繁殖地由3處增加至8處,生活海拔降至700米,存活數量為20至40只。 [31]  秦嶺地區發現朱䴉後,中國採取了加強保護措施。至2000年底,野外朱䴉共營巢119處,產卵360枚,孵化268只,種羣數量約100只,並建立了陝西朱䴉救護飼養中心,佔地約2公頃。 [32] 
2001年,朱䴉僅分佈於陝西省洋縣,種羣不到50對。 [4]  至2010年,中國已建立5個朱䴉圈養種羣,總數約600只。2014年,於陝西省豐流村發現一對繁殖對和4只雛鳥,其活動範圍擴大到秦嶺山脈東部地區。 [7]  截至2023年11月,全球朱䴉種羣數量達到1.1萬隻。 [33] 

朱䴉瀕危原因

朱䴉瀕危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物資源利用、污染和自然系統改造。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其數量迅速減少,主要因築巢林地被砍伐、過度狩獵、濕地喪失、稻田農藥使用及冬季稻田乾涸等。隨着種羣增長和活動範圍擴大,控制農藥使用變得困難,偶爾仍有獵殺事件,乾燥天氣及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也對其育種產生負面影響。 [7] 

朱䴉保護措施

1986年,北京動物園啓動圈養繁殖計劃,從野外捕獲了6只朱䴉雛鳥。1990年,中國陝西朱䴉自然保護區成立。在中國陝西洋縣,朱䴉在繁殖季節時其巢穴附近均有巡邏和守衞。在冬季,一些稻田被留為朱䴉的覓食場所,並在其中引入泥鰍。在日本,新瀉縣佐渡島開展重新引進計劃,以及其他相關活動,其他機構也在進行圈養繁殖工作,包括東京多摩動物園 [7] 
2019年7月,中國陝西省漢中市、韓國慶尚南道昌寧郡和日本新潟縣佐渡市地方政府以及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決定積極推動朱䴉相關合作 [34]  2022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全球遷飛區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公佈《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朱䴉被選入其中。 [35] 

朱䴉主要價值

朱䴉經濟價值

自1999年起,陝西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被列入生態旅遊目的地。朱䴉的文化美學價值為保護區及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效益,還有基於朱䴉形象的商品,如圖片、玩具、圖書、工藝品等。 [36] 

朱䴉生態價值

朱䴉在食物鏈中處於頂級捕食者,可以控制小魚、泥鰍、小蝦、青蛙、蟋蟀、蝗蟲、田螺等獵物種羣。然而,朱䴉易受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因此其種羣數量較為稀少 [11] 

朱䴉觀賞價值

朱䴉因其優雅的體態和獨特的硃紅色羽毛而極具觀賞性。飛行時,朱䴉頭前腳後,翅膀緩慢扇動;行走時腳步輕盈;休息時頭上的羽冠隨風飄動。 [36] 
朱䴉的不同姿態

朱䴉研究價值

研究朱䴉的瀕危原因和保護措施,可為其他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寶貴經驗。 [11] 

朱䴉社會價值

朱䴉作為中日友好使者,通過國家間的贈送和合作,有利於繼續提高日方朱䴉種羣的遺傳多樣性,也使得兩國間的感情更加增進。 [15]  [36-37] 
朱䴉“友友”(左)和“洋洋”(右) 朱䴉“友友”(左)和“洋洋”(右) [38]

朱䴉相關文化

朱䴉郵票

1960年,日本發行了一張面值10日元的《朱䴉》郵票,以此來紀念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2回(屆)國際鳥類保護會議,朱䴉在會議上還被定為“國際保護鳥”。 [39] 
日本於1960年發行的《朱䴉》郵票 日本於1960年發行的《朱䴉》郵票 [39]
中國郵政在1984年5月15日發行了一套共有三枚的朱䴉郵票,分別名為“翔”(面值8分)、“涉”(面值8分)、“棲”(面值80分)。 [40] 
19984年中國郵政發行的朱䴉郵票 19984年中國郵政發行的朱䴉郵票 [40]
在中國國家郵政局於2000年2月25日發行的1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特種郵票中,第一枚郵票的圖案為朱䴉。 [41] 
2000年中國郵政發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郵票 2000年中國郵政發行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I級)》郵票 [41]
2006年8月8日,中國發行《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郵資信封,其主圖為兩隻朱䴉。 [24] 
2006年中國發行的《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郵資信封 2006年中國發行的《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郵資信封 [24]

朱䴉紀念幣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7年6月發行印有朱䴉形象的珍稀動物特種紀念幣。 [24] 
1997年發行的印有朱䴉形象的紀念幣 1997年發行的印有朱䴉形象的紀念幣 [24]

朱䴉吉祥物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吉祥物之一是以“朱䴉”為原型而創作的,名為“朱朱”。其手舉火炬,展翅飛跑。 [24]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 [24]

朱䴉舞劇

由上海歌舞團創作的浪漫舞劇《朱䴉》於2014年上演,通過舞蹈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展示朱䴉的“涉”“棲”“翔”三種姿態,再加上舞台佈景和音樂,被人們稱為“東方天鵝湖”。 [24] 
於2014年上演的舞劇《朱䴉》 於2014年上演的舞劇《朱䴉》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