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末伏

(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

鎖定
末伏(漢語詞彙讀音:mò fú),是指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 前一天這時段,共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陽光依然劇烈。 [2] 
末伏,是“三伏”之一,所謂“伏”即是“暑氣潛伏於地”之意,標誌着一年裏最炎熱的時期;也有的解釋是“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其氣候特點是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3] 
中文名
末伏
釋    義
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
時    段
初伏中伏和末伏
氣候特點
高温、高濕 [2] 

末伏釋義

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
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從初伏到中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 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1-2] 

末伏現象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

末伏末伏時間

“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中國古代一些地方常用天干和地支紀年,六十年週而復始。在六十年(月、日)當中,每一個年(月、日)都有一個不同的干支名稱,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等。 [2]  庚日就是每逢有天干“庚”的日子,因天干有10個,所以每10天就有一個庚日。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至立秋以後的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2] 

末伏中暑指數地圖

2023年8月10日,中國進入末伏,中國天氣網推出全國末伏中暑指數地圖,末伏期間,河南、湖北、安徽西部、湖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温比較頻繁,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西部、甘肅西部以及四川等地也有階段性高温出現。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