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朓,漢語三級字 [3]  ,讀作朓(tiǎo),古代稱農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多用於人名。 [1]  [4-5] 
中文名
拼    音
tiǎo
部    首
字    碼
U+6713
五    筆
eiqn(86),eqiy(98)
倉    頡
blmo
鄭    碼
QVRD
總筆畫
10
部外筆畫
6
筆順編號
3511341534
四角號碼
72213
Unicode
CJK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朓tiǎo
⒈ 農曆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朒朓警闕,朏魄示衝。”
⒉ 盈餘:“盈者謂之朓,不足者謂之朒。” [6] 
基本詞義
◎ 朓 tiǎo
〈動〉
(1) (形聲。從月,兆聲。本義:古稱夏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 同本義 [the moon appear from the west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month]
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説文》
三月晦朓魯衞分。——《漢書·五行志》
日朓月蝕,晝冥宵光。——《漢書·張敞傳》。
(2) 又如:朓朒(舊曆月初月見於東方和月末月見於西方)
詞性變化
◎ 朓 tiǎo
〈形〉
(1) 快速;行疾 [rapid]
朓,疾也。——《廣雅·釋詁》 [6] 
(2) 又如:朓側(日月疾緩合度。比喻行為規範)

古籍釋義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土了切,音眺。《説文》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前漢·五行志注》孟康曰:朓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見。
服虔曰:朓,相覜也。日晦食為朓。
又《集韻》《韻會》《正韻》他雕切,音祧。
又《集韻》他吊切,音糶。義同。
又《廣韻》醜召切《集韻》醜照切,音哨。祭也。
又《集韻》徒了切,音窕。月側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