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服裝與服飾設計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服裝與服飾設計(Fashion and Apparel Design)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設計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2012年,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正式出現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 [1-2]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符合服裝行業與產業發展需求,具備服裝藝術設計創新設計思維、可持續設計理念及一定的設計研究能力,具備服裝與服飾設計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及品牌規劃的方法,具有國際視野、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及社會責任感,能在服裝藝術設計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時尚創意設計、文化創新與設計、產品策劃與設計開發、時尚策劃與管理等工作,能在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整合創新能力的跨學科設計人才 [3] 
中文名
服裝與服飾設計
外文名
Fashion and Apparel Design [4] 
專業代碼
130505
授予學位
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學科門類
藝術學
專業類別
設計學類
專業層次
本科

服裝與服飾設計發展歷程

中國的服裝高等教育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 [5]  。2012年前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目錄外專業,如1985年的哈爾濱大學服裝系 [6]  、1993年的齊魯工業大學等 [7]  陸續開設服裝與服飾設計類專業。
201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由原藝術設計專業(專業代碼:050408)部分分出 [1]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隸屬於藝術學、設計學類,專業代碼:130505 [2] 

服裝與服飾設計培養目標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培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科學的理性精神、領先的審美判斷、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設計思維、表達、溝通和管理技能,能從事設計研發、推動專業發展、承擔設計教育、相關研究工作,具備自主創業能力,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設計專門人才,以及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多種需要的複合型應用人才 [8] 

服裝與服飾設計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基本學制為四年。四年總學時數應不低於2600學時;每學年學時數應為700學時左右,每學期學時數應為350學時左右;每20學時計1學分,四年總學分應控制在160學分之內。
學生通過學習各門課程修滿總學分並畢業考核合格,可獲准畢業;畢業環節完成並經院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者,可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各高校可根據專業需要及各自教學實際,適當調整基本學制及學分總數,允許學生在3-6年內完成學業,並規定學生畢業、學位授予標準及申請學位年限 [8] 
  • 素質要求
(1)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具備強烈的服務社會意識、責任意識及創新意識;
(3)具備自覺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團隊合作精神;
(4)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敏鋭的時代意識;
(5)在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類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具備較為完備的、符合專業方向要求的工作能力;
(6)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協同能力;
(7)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審美能力和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8)身心健康,能通過教育部規定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 [8] 
  • 知識要求
(1)系統掌握設計學的基礎核心及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核心知識;
(2)瞭解設計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性和國內外設計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研究動態,以及設計學基本研究方法;
(3)能夠運用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設計問題,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
(4)對相關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有所瞭解;
(5)加強印刷、包裝、媒體傳播等領域的視覺規律研究及設計表現的學習及實訓 [8] 
  • 能力要求
(1)瞭解所學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並掌握一定的創新創業基礎技能,掌握設計創意、表達、溝通、加工的基本方法,掌握文獻檢索、設計調查、數據分析等基本技能及研究報告、論文撰寫基本規範;
(2)能基本勝任專業領域內一定設計項目的策劃、創意、組織及實施;
(3)具備相應的外語、計算機操作、網絡檢索能力;
(4)可用1門外語熟練進行學術檢索與信息交流,能夠查閲和利用相關的外文資料;
(5)具備製作圖形、模型、方案,運用文獻、數字媒體以及語言手段進行設計溝通及學術交流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性傳播、普及與應用設計知識的能力 [8] 

服裝與服飾設計課程體系

服裝與服飾設計總體框架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類課程組成,課程體系中須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
通識教育課程為公共基礎課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論、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工類以及藝術、體育、科技、外語和計算機知識等課程。
基礎教育課程為各設計類專業通用的公共專業基礎課程,主要由基礎理論教學和基礎實踐教學兩部分課程構成,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中外設計史、設計概論、設計方法及創新理論等知識體系。
專業教育課程為專業知識傳授及能力訓練課程,由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組成,內容包括各專業領域的課堂授課、社會實踐、崗位實訓和職業實習(包括面向生產與市場的應用實踐性課程以及社會活動)等。
專業選修課程由反映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類學科前沿、學術特色以及具有應用價值的知識單元構成 [8] 

服裝與服飾設計理論課程

  • 理論教學課程
除教育部規定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外,應開設體現專業教育要求的理論課程 [8] 
  • 通識類課程
主要包含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理工類、藝術、體育、外語、計算機應用教育等課程。除教育部規定開設的課程之外,有條件的學校應開設包括中外文化通史、藝術史、科技史、美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內容的通識課程 [8] 
  • 基礎類課程
基礎類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兩部分組成。
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等。
專業基礎課程教育主要包括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通用的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基本理論課程與基本技能課程(主要包括中外設計史(含專業設計史、地域設計史等)、設計概論、設計方法、造型基礎、設計表現、設計技術(含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思維、創新理論等) [8] 
  • 專業類課程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課程可包括:服裝設計與表現(服裝設計方法、服裝畫技法)、服裝材料及工藝(織物、面料、裁剪、結構、打版、配件)、服裝品牌與市場策略、佩飾設計及工藝等 [8] 

服裝與服飾設計實踐教學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類型包括專業類實驗(工作室、實驗室)課程、專業類社會實踐、專業類實訓、專業類實習以及畢業設計(創作)與畢業論文(設計報告)等內容。
專業類實驗(工作室、實驗室)課程:工作室專業類課程採取基本理論教學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全程參與;以案例教學法為主軸,組織具有案例教學特徵的單元內容展開專業技能訓練;實驗室專業類課程則根據專業領域特徵相關前沿技術、創新項目展開實驗性教學與研究。
專業類社會實踐:通常組織較短而務實的校外活動,社會實踐教學內容包含美術館、博物館考察,設計市場及企業機構的參觀見習,城鄉社會調查,以及專業教學課程中的鄉村寫生、基層採風等。
專業類實訓:在校內外設置實訓基地,創建全過程學習平台,在專業教師或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掌握1門專業工作技能的學習方式。實訓方式包括項目實訓、策劃實訓、市場實訓、創業實訓等。
專業類實習:選擇與專業領域相符或相近的社會機構,在專業性工作崗位進行專業能力訓練與合成的學習方式;實習時間一般不少於3個月。實習方式包括設計崗位實習、管理崗位實習、生產加工崗位實習。
畢業設計(創作)與畢業論文(設計報告):立足於專業前沿,理論聯繫實際,儘可能選擇與生產、生活、科研、教育相關的研究性命題,有一定的創新性,鼓勵與企業機構合作,鼓勵選擇實際的設計問題,考慮社會關注熱點。選題過程中應對相關領域的學術背景進行充分了解,掌握命題基本資料、熟悉前人研究成果、知曉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能夠明確選題的研究範疇與創新意義;選題應經指導教師同意,並通過一定的論證過程最終確定 [8] 

服裝與服飾設計教學條件

服裝與服飾設計教師隊伍

  • 師資規模
(1)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0名,另可根據專業需要從社會聘請一定數量的主講教師;
(2)生師比應控制在11:1~20:1 [8] 
  • 師資結構
(1)教師基本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一般不低於70%;
(2)專任教師的知識範圍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所含的知識領域,一般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3)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
(4)至少應有正高級職稱者1名,副高級職稱者2;
(5)30~55歲的專任教師不少於總數的2/3;
(6)穩定的教學管理人員不少於2人 [8] 
  • 教師背景與水平要求
(1)專任教師一般要求具有相應的專業實踐能力、教學指導能力及獨立研究能力;
(2)應具備相應的國際溝通能力,並掌握數字化教學手段;
(3)要有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能把握學科最新前沿動向,能夠帶領、指導和組織教師開展專業教學工作 [8] 

服裝與服飾設計設備資源

  • 信息資源要求
學校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除保有一定數量的、可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圖書、期刊、文獻、影像資料外,每年還應增置一定數量的中國國內外設計專業數據信息庫以供在教學中查詢使用。
學校應具備開放式的網絡硬件及軟件服務的平台,方便學生和教師自由便捷地獲取網絡知識和相互交流。
重點院校生均圖書不少千100冊,生均年購進圖書不少於20冊;師範院校和地方院校可以略低於此標準,但生均圖書不少千50冊,生均年購進圖書不少於10冊 [8] 
  • 教學設施要求
各高校應具備基本的教學空間、辦公場所和教學設備,能滿足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教學場地應保證正常教學秩序,生均面積不小於2平方米,並配備必要的互聯網、計算機終端、影像文獻錄製、儲存、打印、播放等各種設備。
有條件的學校應配備教研工作室、工藝實驗室、教授研究室,以及展示、講座、討論、師生交流等教學輔助空間。加強專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創業實驗室和訓練中心建設,促進實驗教學平台共享。
各高校應建立健全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 [8] 
  • 實踐教學要求
各高校應建設實踐教學平台,並配置需要的設備,以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根據專業領域實踐性教學內涵的特點,建設用於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各種傳統加工車間和用千新技術、新工藝研發的實驗車間,適量配備專業實踐所需的材料、工具;建設1-2個數字媒體實驗教室。
除校內實驗實訓基地之外,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當地企業資源及科研機構資源,合作建立掛牌實習基地;或將著名設計企業引進校內,在校內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多形式舉辦創新創業教育實驗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源和中國以外的優質教育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各地區、各高校科技創新資源原則上向全體在校學生開放。
鼓勵各地區、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作為創業教育實踐平台,建好創新創業實訓教學體系,支持舉辦、參加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 [8] 

服裝與服飾設計教學經費

新設專業,開辦經費不低於350萬元(或教育部規定的金額;不包括固定資產),每年的正常教學經費不低於75萬元(或教育部規定的金額)。
制訂計劃,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用於教學師資培訓、設備更新和展示條件的改善,以及組織學科帶頭人、行業企業優秀人才聯合編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適用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教材等 [8] 

服裝與服飾設計質量保障

  • 質量保障目標
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建立起對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等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暈檢查與評估 [8] 
  • 質量保障規範與監控
建立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結合的三級管理機制。
日常管理:由院長(系主任)負責對執行本科教學質械保證項目的情況進行日常管理。
定點管理:由專門的質量管理組織或個人對教學質量控制點進行定點管理。實施定點管理的組織有教學指導委員會、督導組等,個人則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由學校和學院組織定期的管理評審、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業評估(認證)、專項評估等工作 [8] 
  • 教學過程管理
着重加強教學過程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建立領導聽課制度、專家督導制度、同行評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測評制度 [8] 

服裝與服飾設計培養模式

  •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課程設計:高校通過創建各種創新平台以及實習基地,將產教研貫穿於整個服裝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服裝企業憑藉對業界的發展趨勢、對產品及市場訴求的把控,與學校一道共同建設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在企業進行課程設計的同時,教師也會有針對性地結合企業的需求,讓學生結合企業的要求完成具體的設計工作。
(二)全面實施實訓合作:以校企合作工作為平台,進行實習實訓合作,企業積極參與到學校實驗室、實訓中心建設的過程中,並與學校一同研究與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相匹配的專業技能實訓項目,並融入企業的生產管理、專業技術、營銷活動等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專業環境中得到經驗。
(三)優勢互補開展培訓合作:企業可以憑藉專業和技術方面的優勢對專職教師和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採取派設計、管理、技術人員作為外聘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進行指導。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憑藉師資、場地、學習氛圍等自身優質的教學資源為企業新進人員進行職業規劃、外語、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培訓,擔當起企業的員工培訓、進修、繼續教育基地的角色 [9] 
  •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結合企業升級轉型,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案:高校應不斷的掌握企業最新的行業變化,根據行業變化特點和趨勢需求,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師資能力等。
(二)優化課程體系,校企共建雲課程: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應建立既適應行業需求又具有前瞻性的課程體系,同時,明確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培養能力,擴大與企業共建網絡平台課程的輻射面和覆蓋度,制定時尚流行傳播和信息領域的定製課程;搭建網絡平台下的設計實踐課、實訓課程、畢業設計指導等環節,形成交叉培養。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環節修定時,應組織該課程的任課教師、教學團隊、行業專家、企業人員共同參與課程內容的制定及課程內容的增減。
(三)搭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平台,建設產業學院:建立時尚信息傳播實時校企合作平台,助推專業發展,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同時要考慮師資隊伍的提高 [10] 
  • 產業轉型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轉變教育觀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對服裝行業轉型發展階段的人才需求分析,為構建符合學科特點和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根據服裝行業發展新需求,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與類型,明確目標、要求、課程體系間的內在邏輯與有效支撐。轉變以往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重知識輕方法、重理論輕實踐、重藝術輕技能、重表現輕市場的教育觀念。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與適應市場為目標,以服裝產業為依託,構築創新型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引導理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轉型。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研究為基礎,以育人為根本,實現專業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注重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將多元化教育理念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
(二)改進教學模式,注重創新意識培養:服裝教學應打破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培養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教學設計中,融入創新設計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創新理念、創新方法用“以點擴面”的形式引導學生形成獨立的創新思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發揮空間,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到設計創意與實踐的全過程,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路實現創新實踐,從而激發潛能,提高學習自主性。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過程中,實施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角色轉換,以啓發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更有針對性地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個性化人才培養需求。
(三)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應用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應用實踐。以理論知識為導向,通過實踐環節鍛鍊專業技能,提升專業應用能力。實踐教學規劃以行業發展為導向,與企業需求相結合,不斷變化調整。同時,採用多種教學途徑使學生不斷嘗試多樣化的實踐經歷。如組織學生參加設計比賽、專業技能競賽等活動,針對賽事需要開展實踐教學,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環節中,提升理論結合實際的綜合能力,完善知識結構。
建立設計實踐工作室。工作室模擬小型企業運營方式,從市場調研到產品研發,再到成品製作與推廣營銷等過程進行分工協作,將課堂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的設計及生產中。工作室作為直接面向市場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帶領學生完成特定的課題,以項目教學的形式開展學術研究和綜合實踐,鍛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校企協同育人,構建實踐創新平台。以市場為依託,企業需求為導向,針對就業問題實現“無縫”對接,。對不同企業分析其發展,瞭解其需求,實行聯合培養、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雙方合作共建創新平台,以平台為載體,學生可深入到企業的各個部門,瞭解企業運作,確定崗位目標,為將來的就業提出方向性指導。同時開展符合現階段企業發展的研發創新,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模式。學校以設計創新、產品開發為主導,結合企業生產營銷,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設計開發符合市場的創新產品,建立研究型合作共贏模式。
(四)根據行業發展需求,開展創業教育: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實施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從創業理念着手,通過相關理論,對創業方向、創業條件、創業所需技能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根據專業特點,開展設計創新的創業技能訓練,將創業過程、創業要素融合貫穿於服裝教育的全過程。搭建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業平台,建設創新創業課程,參與創新創業項目,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利用現代新生資源有效實施創業指導,提升服裝人才的創業能力,使學生在不斷變化的行業發展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5] 

服裝與服飾設計發展前景

服裝與服飾設計考研方向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可在學科教學(美術)、工業設計工程、機械和藝術學理論等相關專業考研深造 [11] 

服裝與服飾設計就業方向

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後主要任職於服裝品牌公司、服裝設計公司、服裝院校、制服公司、服裝外貿公司、形象設計公司、服裝營銷公司、時尚媒體(雜誌、報社、電視台)及與時裝相關的公司和廠家,涉及男裝、女裝、童裝、禮服、內衣、中老年裝、特種服裝等多個門類,從事包括設計師、設計師助理、設計教育工作者、形象設計師、時尚編輯、時裝管理及銷售等工作 [12] 

服裝與服飾設計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清華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華女子學院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城市學院
天津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美術學院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
河北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邯鄲學院
唐山學院
河北傳媒學院
河北美術學院
河北大學工商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燕京理工學院
----
----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師範學院
山西工學院
晉中信息學院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
內蒙古藝術學院
----
----
遼寧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
大連工業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
鞍山師範學院
大連外國語大學
魯迅美術學院
瀋陽大學
大連大學
遼東學院
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
大連藝術學院
遼寧傳媒學院
----
----
吉林
延邊大學
東北電力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吉林藝術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
長春科技學院
吉林動畫學院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長春人文學院
黑龍江
黑龍江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學院
哈爾濱華德學院
----
----
----
上海
東華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商學院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
----
----
江蘇
蘇州大學
江南大學
南通大學
鹽城工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揚州大學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理工學院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無錫太湖學院
南京傳媒學院
蘇州城市學院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
----
浙江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湖州師範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
温州大學
嘉興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浙江科技學院
寧波大學
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
----
安徽
安徽工程大學
安徽農業大學
淮北師範大學
皖西學院
宿州學院
安徽三聯學院
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
合肥師範學院
福建
福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閩江學院
泉州師範學院
廈門理工學院
三明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閩南科技學院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
----
江西
南昌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贛南師範大學
江西科技學院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九江學院
南昌理工學院
江西服裝學院
南昌工學院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贛東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
----
山東
青島科技大學
濟南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德州學院
臨沂大學
泰山學院
濟寧學院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青島大學
山東女子學院
煙台南山學院
山東英才學院
青島恆星科技學院
----
河南
鄭州輕工業大學
中原工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新多工程學院
關鄭州工商學院
關鄭州經貿學院
商丘學院
河南科技職業大學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
----
湖北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
湖北美術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工程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江漢大學
武漢商學院
武漢城市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湖北商貿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
----
----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湖南理工學院
懷化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工商大學
長沙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
長沙師範學院
----
----
----
廣東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韶關學院
惠州學院
嶺南師範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廣東白雲學院
廣州大學
五邑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培正學院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
湛江科技學院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廣東理工學院
廣州新華學院
----
----
----
廣西
廣西科技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南寧師範大學
河池學院
玉林師範學院
廣西藝術學院
百色學院
梧州學院
賀州學院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柳州工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
----
海南
海南大學
海南師範大學
海口經濟學院
三亞學院
重慶
西南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重慶三峽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
四川美術學院
重慶工商大學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
----
----
----
四川
四川大學
四川輕化工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綿陽師範學院
內江師範學院
四川文理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攀枝花學院
四川傳媒學院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或都錦城學院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
----
貴州
貴州大學
貴州民族大學
貴陽學院
----
雲南
雲南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保山學院
雲南藝術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昆明學院
文山學院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
麗江文化旅遊學院
雲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
----
西藏
西藏大學
----
----
----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咸陽師範學院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培華學院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陝西服裝工程學院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
----
----
甘肅
蘭州財經大學
----
----
----
新疆
新疆大學
塔里木大學
新疆藝術學院
----
(資料來源:陽光高考;摘錄時間:2022年3月27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