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

鎖定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美術報》 [1] 
作品名稱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 [1]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美術報 [1]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作品原文

眾所周知,“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已被寫進十九大報告,由此可見現實題材創作在新時代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是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文藝創作的新要求與新期待。
從目前美術創作實際狀況看,現實題材創作漸已成為主流軍,這是值得肯定的,也充分反映出大家對現實的關注。但筆者發現,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對現實題材創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和誤判,包括一些專家、學者,他們也往往會以偏執的視角,用狹義上的西方現實主義美術創作觀來直接指導和衡量當下的現實題材創作,將現實主義創作簡單等同於現實題材創作,把現實題材美術創作混淆為寫實主義繪畫,或僅僅理解成用寫實的方法進行的美術創作。
但筆者認為,現實題材創作與現實主義創作之間既有內在聯繫又有明顯區別,不能混為一談。換句話説,現實題材創作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主義創作,我們務必要從廣義層面來認識和理解。就創作本身而言,它應該是包含了現實主義繪畫在內的更為宏大的創作觀,也是更加符合時代需要與藝術發展規律的創作觀,甚至説一切有利於關注現實生活、反映時代精神、引導和鼓舞人們向上向善向美的健康積極的文藝觀、創作觀都理應為現實題材創作所包容、吸收和運用。一定不能簡單地將西方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繪畫的相關概念和創作方法照搬、複製到現實題材創作上,而不加變通與轉化。應該有新的思考和創新,甚至要積極開拓、鋪就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實題材創作之路,否則我們的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很可能會變成是西方現實主義或寫實主義繪畫的一味模仿與直接翻版。
首先從各自發展的歷史背景及過程看。我國現實題材美術創作自美術起源開始就已經出現,無論新石器時期的巖畫地畫,還是陶器雕塑,無論先秦石刻,還是戰國帛畫,都有記錄和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狀態、思想情感的痕跡。而從畫史確切的記錄上看,無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還是《搗練圖》《貨郎圖》等,其表現內容也均來自當時真實的生活場景。就是説,現實題材創作在我國由來已久,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而現實主義美術則是舶來概念,其最早在17世紀荷蘭畫派有了萌芽,真正形成流派是在19世紀的法國,代表畫家及作品有庫爾貝的《碎石工》、米勒的《牧羊少女》等。真正傳入中國則是五四運動以後,與當時學習西方的歷史情境有關。雖然迄今為止在我國也有百餘年的現實主義美術創作傳統,但相比數千年來的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仍顯短暫。所以無論從繪畫實踐的起始時間,還是發展的歷程來講,兩者都存在差別,不能盲目劃上等號。
其次從各自創作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特徵看。總的來説,我國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一直都十分強調繪畫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生活,即繪畫的社會功能,或叫審美功能,其中既包括審美認識功能、審美教育功能,又有審美娛樂功能、審美調劑功能等。創作手法也是豐富多樣,既有工筆又有寫意,既有具象符號又有抽象元素。大體説來,即注重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而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基本原則是強調藝術反映現實生活,關注現實人生和自然,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一種審美認識、再現和反思。在表現語言上則通常採用寫實手法,注重細節的刻畫。就是説,現實主義美術創作包含內容的真實與技法的寫實兩大要素,缺一不可,而與我國現實題材創作的多樣性稍有差異。
因此通過粗略對比可看出,它們之間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之處。但儘管如此也並不妨礙彼此融合與發展,特別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一直都是美術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且誕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羅工柳的《地道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等,為新中國重大美術題材創作開闢了道路,樹立了典範。而自改革開放以來,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之間不僅有了更為緊密的結合,而且有了新的變化和演繹,如“傷痕美術”代表作品高小華的《為什麼》、程叢林的《1978年夏夜》、羅中立的《父親》等,“鄉土主義繪畫”代表作品周春芽的《藏族新一代》、尚揚的《黃河船伕》、陳丹青的《西藏組畫》等,都是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融合化一的典範;再如靳尚誼的《塔吉克新娘》、劉小東的《三峽大移民》等,則是吸納了其它藝術形態的營養並賦予其東方特有審美而進行探索的優秀案例。此外,近年來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項目的啓動,也出現了諸多出色的現實題材美術作品,像趙振華的《抗擊非典》、唐勇力的《新中國誕生》、於小冬的《茶馬古道》、任惠中的《文景之治》、李象羣的《元四家》等,它們將西方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手法樣式同我國傳統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的特有表達加以進一步融合、探索與發揮,為我們今後類似主題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寶貴經驗。
尤其隨着社會日益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生活方式、信息來源,還是眼界視野、價值觀念等,都更需要現實題材創作予以記錄和表現,以此來聚焦社會民生,把握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當然也更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以進一步建構和完善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現實題材美術創作與評價體系。
總之,無論對現實題材,還是現實主義創作,我們的認識都不能狹隘,不能侷限於一種所謂“題材論”“形式論”“方法論”等的理解,或將其公式化、概念化、套路化,而要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吸收、掌握並挖掘和豐富現實主義更深層次的美學思想、現實精神,儘可能予以多樣化、創新性的弘揚與表達,尤其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語境下,更需要我們不斷用發展的、時代的眼光來對待現實主義創作,來賦予其新的主旨內涵、美學意義,以及新的創作語言、表現樣式,來完成其“現代性”向“當代性”“未來性”的自覺轉換,並將其靈活運用到現實題材的大創作中去,真正創造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1]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作者介紹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已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共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説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