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禰荒助

鎖定
曾禰 荒助(そね あらすけ、嘉永2年1月28日(1849年2月20日) - 明治43年(1910年)9月13日)日本政治家、外交官、子爵。本姓:宍户、初名:寬三郎、號:西湖。屬長州閥,歷任第7代司法大臣、第16代農商務大臣、第10代大藏大臣、第16代外務大臣(藏相兼任)、第13代遞信大臣(藏相兼任)。第2代韓國統監。
生於山口。官僚、藩閥政治家。生父和養父都是萩藩士。戊辰戰爭時從軍。明治5年留學法國,明治12年陸軍省出仕,明治14年起歷任太政官書記官、內閣官報局長、法制局書記官等職。明治23年(1890年)任第一屆眾議院書記官長。明治25年(1892年)第2回總選舉當選眾議員、同年當選眾議院副議長。明治26年(1893年)任駐法國公使,參與條約改正的談判交涉。歷任第3次伊藤內閣司法相、第2次山縣內閣農商務相、第1次桂內閣藏相等職。在日俄戰爭之際為籌措軍費而盡力。明治33年(1900年)當選為貴族院敕選議員。明治39年(1906年)任樞密顧問官,同年任韓國副統監,明治42年(1909年)任韓國統監,任內推進吞併韓國。 [1-4] 
中文名
曾禰荒助
外文名
そね あらすけ
別    名
寬三郎
西湖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和族
出生日期
1849年2月20日(嘉永2年1月28日)
逝世日期
1910年9月13日(明治43年9月13日)
畢業院校
明倫館
大阪兵學寮
代表作品
《歲計預算論》
《世渡之心得》
職    務
武士官僚政治家
出生地
長門國萩藩
主要成就
參與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談判
籌措日俄戰爭軍費
推進朝鮮半島殖民統治
精於外交、內政、財政和殖民的“萬能政治家”
位    階
正二位
勳    等
勳一等
爵    位
子爵
公    職
第3次伊藤內閣司法大臣

曾禰荒助人物生涯

曾禰荒助出身名門

1849年2月20日(嘉永2年1月28日)生於長門國(今山口縣)萩藩(長州藩)的家老宍户家,是宍户潤平的第三子,後過繼為曾禰詳藏高尚的養子,改姓曾禰。曾禰荒助所出身的宍户家的家格是佔據長州藩的家老首座的士族門閥,入繼的曾袮氏是日本的豪族,其家格門閥在長州的名士中處於一流地位。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曾禰荒助立志從軍

元治元年(1864年)幕府征伐長州之際,17歲的曾禰荒助以家老格的家柄的出身,從軍任長州藩兵的小隊長。後入學藩校明倫館,讀書學問勤勉,被拔擢為朝貢生。戊辰戰爭初期從軍參加討幕。明治元年(1868年)10月受徵召在明治政府出仕,任降兵取締,受命軍務鞅掌。明治2年(1869年)1月任御親兵中隊司令。明治維新後立志成為職業軍人,明治3年(1870年)12月進入大阪陸軍兵學寮幼年學舍學習。明治5年(1872年)10月奉派赴法國留學,明治10年(1877年)5月歸朝,8月2日補陸軍省八等出仕、第五局出仕、第八課出仕,明治11年(1878年)1月14日兼任第一局法則掛,明治12年(1879年)4月14日補陸軍省七等出仕,1880年(明治13年)9月4日兼士官學校出仕,同年10月27日兼任佂馬法取調委員,明治14年(1881年)2月25日任恩給令草案取調掛。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曾禰荒助官僚·重臣

1881年(明治14年)6月14日任太政官少書記官兼補陸軍省六等出仕、軍事部勤務,同年6月15日會計局出仕,同年7月2日再兼任士官學校出仕和佂馬法取調委員。同年8月30日敍從六位。同年10月21日任參事院議官補,同年11月26日兼任外務部勤務,12月5日兼任陸軍省御用掛。1883年(明治16年)2月3日敍正六位。1884年(明治17年)5月30日兼任恩給局御用掛。1885年(明治18年)12月23日任法制局參事官,1886年(明治19年)4月10日敍奏任官一等,4月27日任內閣記錄局長兼法制局參事官,同年7月8日敍從五位。1888年(明治21年)2月14日—10月23日兼任內閣官報局長(敍奏任官一等),1888年(明治21年)11月27日兼法制局書記官(敍奏任官一等),1889年(明治22年)5月7日免本官,專任法制局書記官。1889年(明治22年)7月23日—12月17日兼內閣記錄局長,敍奏任官一等。同年10月14日兼任臨時帝國議會事務局書記官,參與帝國議會開設的準備工作。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90年(明治23年)5月26日——1892年(明治25年)1月23日任眾議院初代書記官長(敍敕任官二等),指導議會運營。1892年(明治25年)2月15日參加第2回帝國議會眾議院議員總選舉,當選為山口縣第4選區眾議員,1892年(明治25年)4月23日加入中央交涉會(吏黨系議員結成院內會派,一般稱中央交涉部·議員俱樂部),1892年(明治25年)5月3日——1893年(明治26年)8月31日任眾議院副議長,1892年(明治25年)6月22日參加西鄉從道品川彌二郎組織的國民協會(國粹主義政黨),為該黨的核心骨幹。1893年(明治26年)5月17日任駐法國特命全權公使兼駐西班牙及葡萄牙特命全權公使(敍高等官一等、賜一級俸),受命為修改不平等條約與西方列強交涉。中日甲午戰爭後,與駐德國特命全權公使青木周藏一起應對三國干涉還遼。1897年(明治30年)5月18日卸任歸朝。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98年(明治31年)1月12日——1898年(明治31年)6月30日任第3次伊藤博文內閣司法大臣,1898年(明治31年)3月—7月任法典調査會副總裁,致力於刷新司法省,編纂法典。1898年(明治31年)11月8日——1900年(明治33年)10月19日任第2次山縣有朋內閣農商務大臣,為制定《產業組合法》而盡力。1900年(明治33年)9月26日——1906年(明治39年)5月17日任帝國議會貴族院敕選議員。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1905年(明治38年)9月16日任第1次桂太郎內閣大藏大臣,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1901年(明治34年)9月20日臨時兼任外務大臣,1903年(明治36年)7月17日——1903年(明治36年)9月21日兼任遞信大臣。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01年(明治34年)6月繼第4次伊藤內閣後,日本元老推薦陸軍大將桂太郎組閣,第1次桂內閣是首屆非元老擔任首相的內閣,大藏大臣曾禰荒助與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衞、農商務大臣平田東助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構成新內閣的柱石。曾禰荒助與桂太郎同為軍人出身的政客,他與桂首相同心協力制定財政等諸多最高政策,特別是在日俄戰爭期間,面對艱鉅的財政困難,為籌措調度資金而盡力,派遣高橋是清等赴英國募集戰爭國債,以支撐日本的戰爭行為。1902年(明治35年)2月27日以籌集軍費的功勞受封為男爵,被列入華族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06年(明治39年)4月13日——1907年(明治40年)9月21日任樞密顧問官,1906年(明治39年)5月17日辭去貴族院敕選議員職務。1904年(明治37年)9月任臨時馬政調查委員會委員長,1906年(明治39年)6月1日——1908年(明治41年)10月8日兼任馬政長官(敍高等官一等,特賜親任官待遇)。經過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歐美列強與日本之間軍馬的質素差異依然存在,馬種的改良成為迫切緊要的課題,根據明治天皇敕命,曾禰荒助致力於振興馬政和改良馬匹(馬的品種改良的政策),主導了《馬政第一次計劃》。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07年(明治40年)9月21日晉封為子爵,並被任命為韓國統監府副統監,輔佐統監伊藤博文,1909年(明治42年)6月14日伊藤博文退任後,曾禰荒助接任為第2代韓國統監,任內推進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在伊藤博文被刺殺後,主張立即吞併韓國的強硬派佔據上風,秉承伊藤政策的曾禰荒助則對加速日韓合併的態度消極。1910年(明治43年)5月30日因病辭任,強硬派的陸軍大臣寺內正毅繼任,經過伊藤、曾袮兩任文官,以後歷代韓國統監·朝鮮總督均為軍人。1910年(明治43年)9月13日病死,享年62歲。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曾禰荒助(第1次桂內閣藏相、男爵) 曾禰荒助(第1次桂內閣藏相、男爵)

曾禰荒助榮典

曾禰荒助本國

1889年(明治22年)11月29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發佈紀念章。 [16]  [17] 
1889年(明治22年)12月27日-勳六等瑞寶章 [16]  [17] 
1890年(明治23年)6月12日-從四位。 [16]  [17] 
1890年(明治23年)12月26日-勳五等瑞寶章。 [16]  [17] 
1891年(明治24年)3月18日-勳四等旭日小綬章。 [16]  [17] 
1895年(明治27年)6月19日-勳三等瑞寶章。 [16]  [17] 
1897年(明治30年)2月15日-正四位。 [16] 
1898年(明治31年)2月14日-正三位 [16]  [17] 
1898年(明治31年)4月6日-勳二等旭日重光章。 [16]  [17] 
1898年(明治31年)6月29日-賜金盃一組(法典調查會副總裁任內勳勞)。 [16]  [17] 
1901年(明治34年)10月21日-賜金盃一組(臨時博覽會勳勞)。 [16]  [17] 
1902年(明治35年)2月27日-男爵敍爵 [16]  [3] 
1902年(明治35年)12月28日-勳一等瑞寶章。 [16]  [17] 
1904年(明治37年)4月20日-從二位。 [16] 
1906年(明治39年)4月1日-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16] 
1906年(明治39年)4月1日 -明治三十七八年從軍記章。 [16] 
1907年(明治40年)9月21日-子爵陞爵。 [16]  [3] 
1909年(明治42年)4月18日-皇太子渡韓記念章。 [16] 
1910年(明治43年)8月29日-正二位 [16] 
1910年(明治43年)8月29日 -勳一等旭日桐花大綬章。 [16] 

曾禰荒助外國

1902年(明治35年)3月12日-大清帝國頭等雙龍寶星勳章。 [16]  [17] 
1909年(明治42年)9月6日-大韓帝國大勳位瑞星大綬章。 [16] 
1909年(明治42年)9月6日 -大韓帝國勳一等瑞鳳章(妻・曾禰光子 受章)。 [16] 
1910年(明治43年)4月14日-大韓帝國皇帝陛下南西巡幸記念章。 [16] 
曾禰荒助子爵(第2代韓國統監) 曾禰荒助子爵(第2代韓國統監)

曾禰荒助人物評價

曾禰荒助作為有才幹的法制官僚和實務官僚,從事近代日本多方面的建設工作,構築其基礎。 [8]  [9]  [10]  [11] 
雖然他是精於外交、內政、財政和韓國問題等各個方面的“萬能政治家”,但卻被稱作二流政客,無法與長州閥的實力派人物比肩。曾禰荒助所處的時代是元老政治的全盛時期,前有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主導的“伊山時代”,後有桂太郎、西園寺公望主導的“桂園時代”,使他蟄伏於元老們的光芒之下,因此又被冠以“器用貧乏”(本意為身通百藝,潦倒一生,此為政治上的不得志)之名。 [8]  [9]  [10]  [11]  [12]  [14] 

曾禰荒助著作

《歲計預算論》、《世渡之心得》、《法國陸上交戰條規例解》、《從預算之事看帝國議會與政府的關係》。 [18] 
參考資料
  • 1.    曾禰荒助-近代日本人の肖像   . Weblio 辭書[引用日期2013-09-17]
  • 2.    曾禰荒助  .近代日本人の肖像-國立國會圖書館[引用日期2015-10-13]
  • 3.    講談社【編】,《デジタル版 日本人名大辭典+Plus》,東京,株式會社講談社
  • 4.    三省堂【編】.《大辭林》第三版.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2006年10月27日
  • 5.    國務院外事辦編印.《日本人物辭典》.北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1959年5月
  • 6.    曽禰荒助関系文書(MF:財務省財務総合政策研究所蔵)  .國立國會図書館 憲政資料室[引用日期2015-10-13]
  • 7.    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編委會.《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
  • 8.    世界大百科事典編輯會【編】.《世界大百科事典》第2版.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2005年
  • 9.    朝日新聞社【編】.《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年
  • 10.    小學館【編】.《日本大百科全書》(全25卷).東京:株式會社小學館,1984~1989年
  • 11.    伊藤隆、季武嘉也【編】.《近現代日本人物史料情報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7月
  • 12.    臼井勝美・高村直助・鳥海靖・由井正臣【編】.《日本近現代人名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年
  • 13.    西野喜與作【著】.《歷代藏相傳》.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出版部,1930年(昭和5年)
  • 14.    美濃部俊吉【編】.《西湖曽禰子爵遺稿竝傳記資料》.東京:美濃部俊吉,1913年(大正2年)
  • 15.    「曾禰荒助」(國立公文書館所蔵 「樞密院文書・樞密院高等官転免履歴書 明治ノ二」) -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Ref. A06051167300
  • 16.    日本樞密院.《樞密院高等官履歴》.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10月
  • 17.    霞會館華族家系大成編輯委員會編.《平成新修舊華族家系大成》(上、下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 18.    曾禰荒助著作一覧  .國立國會図書館[引用日期2015-10-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