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

鎖定
《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中國藝術報》 [1]  ,並被中國文藝網 [2]  、中國社會科學網 [3]  等諸多媒體紛紛轉載,影響頗大。
作品名稱
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中國藝術報 [1] 

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作品原文

藝術評論,尤其對那些實踐性很強、技術要求頗高的藝術,如書法、繪畫等,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現象評論、文化評論,它們更需要專業的知識儲備,甚至是切實的創作實踐體驗才能進行深入評論,否則很難入情入理,很難對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本身有一個準確、貼切的評判,也總會給人霧裏看花、隔靴搔癢的感覺。
近日,有位學者在談論書法時説,他試圖從甲骨文,從王羲之的《蘭亭序》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蘇軾的《寒食帖》等一些經典法帖的書法線條中去尋找創作者的情感,但結果令他大失所望。於是他便得出這樣一個觀點: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線條美固然十分重要,但創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卻不是通過線條,而是通過文字內容來表達、表現出來的;為此他還提出,如果説筆畫、結構、章法皆美的書法作品藴含情感,那麼筆畫、結構、章法皆醜的書法作品難道就不藴含情感了嗎?
筆者認為以上問題對於專業的書法家,或有過深刻實踐經驗的評論家們來講,應該不算多麼難解的問題,但對於非專業或沒有多少實踐體會的書寫者、評論家們而言,恐怕就是個十分困惑的問題了。首先,這裏涉及到兩個概念,即書寫的內容與書法的內容。書寫的內容就是創作時所書寫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等;而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其藝術本體語言,則是點畫、結體、章法等,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很多人卻將其混淆,理解成一個概念。
再者,情感也是要細分的,不能籠統地看待,至少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自然情感,或説日常情感,再一個是審美情感,或説藝術情感。毋庸置疑,這兩種情感肯定有交叉重疊的地方,但也有根本區別。創作者在進行書法創作時,一方面更多地通過書寫的內容來抒發自然情感,一方面則通過書法的本體語言,即點畫、結體、章法等這些書法內容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情感、藝術主張和理念等。但無論是自然情感,還是審美情感都同等重要,都不容忽視,那麼也就不能武斷地講真正的情感只是由文字內容表現出來的。
另外,人如字,字如人,但如果説長得美的人才有情感,長得醜的人就沒有情感,顯然是錯誤的,無論美醜都有情感,但人的情商卻有不同,人的感知力、創作力等各有差別,反映在作品上,則是創作的水平、作品的質量等會不盡相同。高手能夠把一切元素都統一起來,並處理得恰到好處,劣手則往往顧此而失彼。
當然,還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也是經常出現的——很多人總會把書法家寫錯字問題,一同含混、武斷地理解並歸結到書法的內容與形式這一關係問題上。殊不知,書法家寫錯字,只能説和書法家個人的文化修養有關,和書寫時他所選擇的文字內容有關,而和書法作為藝術本身的內容並沒有直接或者必然的關係。
但我們會發現,對於藝術創作本體的思考和評判,即便文化程度再高、學問再深的人,倘若沒有任何藝術實踐經歷和對藝術創作切實的認知、體會、領悟等能力,很多時候便無法真正明白諸如以上那些其實很簡單的專業問題,無法真正理解本體創作中的種種感受,以及技法技巧等方面的細膩、微妙之處,也總會弄錯或混淆創作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而這時任憑旁人怎樣去加以解釋、糾正,最終也很可能於事無補。所以對於藝術評論,尤其是書畫評論來説,需要實踐做基礎,不能僅憑自己粗略的判斷就稀裏糊塗、似是而非地發表評論,否則極有可能出現誤讀、誤判等情況,進而誤人誤己。 [1] 

書畫評論需以實踐為基礎作者介紹

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