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旨述

鎖定
《書旨述》由虞世南著。虞世南(558-636年),唐朝初職為秘書監。隋朝末曾任竇建德政權的“偽黃門侍郎”,後投靠李世民任“秦府參軍”。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對“二王之法”(王羲之,王獻之)很是精通。
中文名
書旨述
作    者
虞世南
名句1
三才審位,日月燭明,固資異人
名句2
加之奮逸,時言草聖
《書旨述》虞世南 (唐)。
客有通元先生,好求古蹟,為餘知書啓之發源,審以臧否。曰“餘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見聞,隨紀年代,考究興亡,其可為元龜者,舉而敍之。古者畫卦立象,造字設教。愛置形象,肇乎倉史。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於唐、虞,煥乎文章,暢於夏、殷,備乎秦、漢。洎周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書,採倉頡古文,綜其遺美,別署新意,號曰籀文,或謂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適時簡要,號曰小篆,善而行之。其倉頡象形,傳諸典策,世絕其跡,無得而稱。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來,猶如參用,未之廢黜。或刻以符璽,或銘於鼎鍾,或書之旌鉞,往往人間時有見者。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孳乳浸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來遠矣。”****先生曰“古文籀篆,曲盡而知之,愧無隱焉。隸、草攸止,今則未聞,願以發明,用祛昏惑。”曰“至若程邈隸體,因此罪隸,以名其書,樸略微奧,而歷祀增損,亟以湮淪。而淳、喜之流,亦稱傳習,首變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絕。史游制於急就,創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雖則豐研,潤色之中,失於簡約。伯英重以省繁,飾之銛利,加之奮逸,時言草聖,首出常倫。鐘太傅師資德升,馳騖曹、蔡,仿學而致一體,真楷獨得精研。而前輩數賢,遞相矛盾,事則恭守無舍,義則尚有理疵,未分賢明,失之斷割。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心揆其理;俯拾眾美,會茲簡易;製成今體,乃窮奧旨。”****先生曰“放戲!三才審位,日月燭明,固資異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無相奪倫,父子聯聯,軌範後昆。”先生曰“書法玄微,其難品繪,今之優劣,神用無方,小學疑迷,惕然將寤。而旨述之義,其聞乎。
另一版本《書旨述》,個別文字與以上版本有出入,現抄錄於下:
客有通玄先生好求古蹟,為餘知書啓之發源,審以臧否,曰予不敏,何足以知之?今率以聞見,隨紀年代,考究興亡,其可為元龜者舉而敍之。
古者畫卦立象,造字設教,爰闐(“門”作“宀”,“置”之異體字)形象,肇乎蒼史仰觀俯察鳥跡,垂文至於唐虞煥乎文章,暢於夏殷,備乎秦漢。洎思宣王史史籀循科斗之書,採蒼頡古文,綜其遺美,別署新意,號曰“籀文”,或謂“大篆”。秦丞相李斯改省籀文,適時簡要,號曰“小篆”,善而行之。其蒼頡象形,傳諸典策,世絕其跡,無得其稱。其籀文、小篆,自周、秦以來,猶或參用,未之廢黜,或刻於符璽,或銘於鼎鍾,或書之旌鉞,往往人間時有見者。夫言:“篆者,傳也;書者,如也,述事契誓者也。字者,孳也,孳乳寢(“丬”作“氵”)多者也。而根之所由,其來遠矣。”先生曰:“古文、籀篆,曲盡而知之,愧無隱焉,隸、草攸止,今則未聞,願以發明,用去昏惑。”曰:“至若程邈隸體,因之罪隸以明,其書樸略,微而歷祀,增損亟以湮渝,而淳善之流,亦稱傳習,首變其法,巧拙相沿,未之超絕。史游制於急就,創立草藁,而不之能。崔、杜析理,雖則豐妍,潤色之中失於簡約。伯英重以省飾繁之,銛利加之,奮逸時言草聖,首出常倫,鐘太傅師資,德升馳騖,曹蔡仿學而致一體,真楷獨得精妍。而前輩數賢,遞相矛盾。事則恭守無舍,儀則尚有瑕疵,失之斷割。逮乎王廙、王洽、逸少、子敬,剖析前古,無所不工,八體六文,必揆其理,俯於眾美,會滋簡易,製成今體,乃窮奧旨。”先生曰:“於戲三才審位,日月燭明,固資異人一敷而化,不然者何以臻妙無相奪倫,父子聯鑣,軌範後昆。”先生曰:“書法玄微,其難品繪。今之優劣,神用無方,小學疑迷,惕然將寤。而旨述之義,其可聞乎?”曰:“無讓繁詞,敢以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