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陽城遺址

鎖定
曲陽城遺址,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曲陽鄉城南村西的北小嶺南,是漢代遺址,面積約6.7公頃。 [2] 
1987年,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博物館考證為漢代曲陽縣城遺址。遺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300米,城垣保存完好,出土了漢筒瓦、板瓦、瓦當、陶尊、銅鏡、軍假司馬銅印等文物。根據史料記載,曲陽城遺址是太平道教起源地。曲陽城遺址的發掘為研究連雲港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3] 
2013年5月3日,曲陽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曲陽城遺址
地理位置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曲陽鄉城南村西的北小嶺南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6.7 公頃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153-1-153

曲陽城遺址歷史沿革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自西漢始為東海郡曲陽縣縣治。《漢書》記載,西漢曲陽為東海郡轄縣,東漢為曲陽侯國,屬下邵國,城東北90裏有胸山(今海州錦屏山),北60裏有羽山(今東海羽山),曲陽城所處地理位置及城內出土文物時代與文獻相符,曲陽縣地名也保存至今,唐代李賢注《後漢書·襄楷傳》時雲:漢于吉得《太平清領書》的曲陽即指此處。 [3]  [5] 
1987年,南京博物院與連雲港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東海縣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曲陽鄉的後曲陽村發現了一個古城遺址,考證為漢代曲陽縣城遺址。 [2] 

曲陽城遺址遺址特點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佔地面積約6.7公頃,南北長約350米,東西長約300米。東南方有一缺拐,內收40x50米,北西、南三面三段城牆和北、西南三面三個城門。城牆殘高5~5.5米多,基礎寬約15米,城的輪廓清晰,整體呈鑰匙形。由於城池酷似漢字的“曲”,又因為位於此地乃淮曲之陽,固而就有了“曲陽”的稱謂。古城建設採取了層層夯疊的古老築城技術,材料是利用周邊的黃土,當年建築時留下的孔穴和層層夯印,清晰可見。 [2] 

曲陽城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出土漢代及漢代以前的陶器、銅印、青銅箭簇、劍、銅鏡和“軍假司馬”銅印等遺物。 [2] 
銅印
“軍假司馬”銅印,1988年,曲陽城遺址出土。漢代,銅,通高2.2釐米,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 [4] 

曲陽城遺址歷史文化

曲陽古城與道教
考古學者考證曲陽城遺址為漢代曲陽縣城遺址。曲陽古城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史載:道教的先驅幹(一作於)吉,乃琅琊人,40歲時長居曲陽城南的道觀蟾官闕講課授徒,著有170卷的經典著作《太平清領書》,並就自稱這本“神書”得於“曲陽泉水上”。于吉後收徒宮宗。官宗在師傅的悉心指點下,發揚光大道教精神,把蟾官闕改建成蟾蜍寺,香火旺盛波及周遍數百里。從西漢高祖算起,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止,曲陽古城歷經興衰,前後繁榮了800多年。北宋嘉佑三年(1058年)古城的蟾蜍寺被毀,逐漸荒蕪。于吉所著的《太平清領書》大概成書於漢安帝時(107~125年),是最早的道教理論書籍,對道教經典《太平經》的成書有很大影響,也有專家認為它就是《太平經》的原形。 [2]  [5] 

曲陽城遺址研究價值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為漢代曲陽縣城遺址,又是太平道教起源於連雲港市境內的歷史見證,為研究連雲港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3] 

曲陽城遺址保護措施

1995年4月,曲陽城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曲陽城遺址 曲陽城遺址
2013年5月3日,曲陽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曲陽城遺址旅遊信息

曲陽城遺址地理位置

曲陽城遺址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曲陽鄉城南村西的北小嶺南。

曲陽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曲陽城遺址,路程約16.4千米,用時約3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