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

鎖定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Jinan University)前身為1930年成立的化學系,2016年4月由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整合建院,2017、2019年分別增設超分子配位化學研究所、實驗中心。 [1] 
截止2021年9月,學院設有2個系、1個研究所、1個實驗中心, [2]  開設5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現有教職工126人;有在校學生1027人,其中本科生568人,研究生459人。 [5] 
中文名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Jinan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30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暨南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邵桂珍
現任領導
院長:李丹 [3] 
本科專業
5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1] 
院系設置
2個系、1個研究所、1個實驗中心
地    址
廣州市黃埔大道西601號暨南大學化學樓、第二理工樓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辦學歷史

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化學附設在公共課教研室。
1959年,成立化學系,化學專業開始招生。
1970年,暨南大學停辦,中斷辦學,化學系與(原)華南工學院合併。
197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石牌原址恢復辦學,化學系重新招生。
1985年,化學系鄒翰教授、徐國風教授創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2000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系,實行系所合一,同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2001年,化學系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前身是1985年開始招收的食品化學專業)成立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從化學系分離併入理工學院。
2004年,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02年開始招生)組建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併入理工學院。
2016年4月,整合化學系與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成立化學與材料學院,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丹教授擔任院長。 [4] 
2021年獲批“化學”專業。 [5-6]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本科開設專業

學院設有5個本科專業: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2021年獲批“化學”專業。其中應用化學專業為教育部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廣東省特色專業、教育部綜合改革示範專業,獲批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 [5]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學術研究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學科排名

化學、材料科學兩個學科的ESI(基本科學指數)目前在全球前3‰的排名以內。截止2022年3月,化學學科ESI全球排名為468位;材料科學學科ESI全球排名為261位。化學、材料科學學科在2021年5月公佈的泰晤士高等教育第二屆中國學科評級中得分均為A-。 [5]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科研機構

截止2021年9月,學院擁有廣東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人工器官與材料工程中心、廣東省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廣東省納米化學創新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石墨烯類功能及高性能材料與製品(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粵港澳納米化學創新藥物研究團隊、廣東省揚帆計劃創新創業團隊、廣東省能源小分子催化轉化創新團隊等研究平台和團隊。 [5]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科研成果

截止2021年9月,學院主持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等一批科研項目,在包括Nature, Natl. Sci. Rev., 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0多篇;獲批各級各類科研獎勵10餘項。 [1]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合作交流

截止2021年9月,學院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利物浦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克萊姆森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國雷恩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院際交流關係,在學術交流、教師互訪、學術交換方面開展了長期合作。 [1]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李丹
院長、黨委副書記
邵桂珍
黨委書記
陳文舉
黨委副書記
李紅、陳填烽、周小平
副院長 [3] 

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所獲榮譽

2024年3月,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直屬超分子配位化學研究所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公示名單。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