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暈(拼音:yūn、y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太陽周圍的光圈,即日暈。因為“暈”模糊不清,由此引申泛指發光物體周圍的光圈或色澤、光影四周的模糊部分如燈暈,臉上的紅暈。以上義讀yùn。暈也表示昏迷或發昏,讀yūn。
中文名
拼    音
yūn、yùn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JPLJ [3] 
倉    頡
ABKQ [3] 
鄭    碼
KWHE [3] 
筆    順
豎、橫折、橫、橫、點、橫鈎、橫、撇折、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897) [1] 
平水韻
去聲十三問 [4] 
注音字母
ㄩㄣˋ、ㄩㄣ
總筆畫
4+6(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6655
四角碼
6050₄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在圖1的甲骨文中,中間像一個太陽,周圍有一些短畫。多數學者認為,這就是早期的“暈(yùn)”字。日月的光線通過雲層時,經冰晶的折射或反射,在周圍形成了彩色的光環,就是現代人所説的“日暈”。也許是因為難寫,又不便於讀音,這個字到戰國改為形聲字作暈。漢初文字多假借“”為“暈”。雖然用了形聲代替,但象形的意味並沒有完全消失。“軍”字的本義不是軍隊,而是古代作戰時用軍車圍成的宿營地。暈字用軍作聲符,取其圍成一圈的形狀。《金史·天文志》對日暈作了具體描寫:“二十九年正月乙卯巳初,日有暈,左右有珥,上有背氣兩重,其色青赤而厚。”日月周圍有光環的現象經常出現,具有永久性,所以暈字的本義,現代漢語還在使用,有“日暈”“月暈”。
人的頭腦受到外界某種刺激而發昏,視覺模糊,感到周圍的物體在旋轉,人也站立不穩。像太陽周圍被雲氣籠罩而模糊不清,因此暈字由本義引申為有旋轉的感覺,就是眩暈的暈。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ùn
名詞
日光或月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因折射而形成的光圈。
halo
《史記·天官書》:“兩軍相當,日暈。”
宋·梅堯臣《憶將渡楊子江》詩:“月暈知天風,舟人夜相語。”
日暈;月暈
〈文言〉環形花紋或波紋。

宋·姚寬《西溪叢語》捲上:“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暈。”

〈文言〉指靶心。

宋·韓琦《宴射》詩:“分朋角勝各記暈。”

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唐·韓愈《宿龍宮灘》詩:“夢覺燈生暈,殘宵雨送涼。”
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黃已經不能明瞭,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
燈暈;墨暈;紅暈
動詞
指色彩由中心向四周擴散開去。

陳登科等《徐悲鴻》第二章三十:“手一鬆,一灘墨落在剛鋪開的宣紙上,暈開了。”

〈文言〉塗抹(顏色)。

唐·和凝《宮詞》之九九:“君王朝下未梳頭,長暈殘眉侍鑑樓。”
明·朱庭玉《一枝花·女怨》套曲:“慵鋪翡翠鬟,懶暈胭脂頰。”

〈文言〉泛起淡紅色。

宋·李居仁《水龍吟·浮翠山房擬賦白蓮》詞:“酒暈全消,粉痕微漬,色明香瑩。”

頭髮昏,周圍物體好像在旋轉,人有要跌倒的感覺。
faint
唐·姚合《閒居》詩:“頭風春飲苦,眼暈夜書多。”
暈車;暈船;眩暈
yūn
動詞
視覺模糊;昏眩。
faint
老舍《二馬》第三段三:“馬老先生吞了一口布丁,伸着脖子半天沒轉眼珠,似乎是要暈過去。”
頭暈;暈頭轉向
昏迷,失去知覺。
pass out

暈厥;暈倒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本無“暈”字頭,今本《説文解字》的“暈”是徐鉉所增的新附字。

説文解字

【卷七】【日部】王問切(yùn)
日月氣也。從日軍聲。 [9] 

説文解字注

“光也”注:按光也二字當作“日光氣也”四字。篆體暉當作暈。《周禮》暈作“煇”,古文叚借字。《眡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一曰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敍,九曰隮,十曰想。鄭司農雲:”煇謂日光炁也“。按日光氣謂日光卷結之氣,《釋名》曰:“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皆然。”孟康曰:“暈,日旁氣也。篆體日在上,或移之在旁,此篆遂改為暉,改其訓曰光,與火部之煇不別。葢淺者為之,乃致鉉以暈為新附篆矣。
“從日,軍聲”注:軍者,圜圍也,此以形聲包會意。王問切。十三部。大徐許歸切,非。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暈;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愠切,並音運。日旁氣也。《釋名》: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史記·天官書》:兩軍相當,日暈。 [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655;下:U+6688) 字形對比(上:U+6655;下:U+6688) [3]

書寫提示

暈字書寫筆順 暈字書寫筆順
❶“日”窄、扁,“軍”寬、大。❷“日”居上居中,上寬下窄。❸“軍”,“冖”的左點收筆於橫中線下側;“車”的首筆橫在橫中線;㇜(撇折)的豎段從橫中線上側起筆,向左下斜行;長橫與“冖”同寬;豎筆在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wən
先秦
王力系統
ɣ
ǐw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ɣ
ju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ɣ
jw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gw
jənh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j
i̯uə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ɣ
ǐuə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juə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j
iuə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
uə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j
ǐuən
(參考資料:漢典 [12]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三問
合口呼
次濁
王問切
ɣjuən
集韻
去聲
二十四焮
雲/匣
合口呼
全濁
王問切
ɣiuən
禮部韻略


去聲




王問切

增韻


去聲




禹愠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撮口呼

全清

iu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葉雲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次濁
禹愠切
oyən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12]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暈厥”之暈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n
5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y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y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yn
31
陽去

yn
44
陰平
新讀
吳語
温州
jyoŋ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y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y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yn
42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y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wɐn
21
陽平
俗讀,為“忶”訓讀,户昆切,“心悶也”
粵語
陽江
wɐn
34
陽平
俗讀,為“忶”訓讀,户昆切,“心悶也”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un
33
陽去

ŋ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huŋ
33
陰平
“昏”訓讀,户昆切
閩語(閩東片)
福州
huŋ
52
陽平
俗讀,為“昏”訓讀,户昆切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œy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0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4.    平水韻 十三問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3]
  • 5.    何金松編著.漢字春秋 天地寫真[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40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0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0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637
  • 9.    董蓮池著.説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01:266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1036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5
  • 12.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3]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