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時東輝

鎖定
時東輝, [1]  字文遠,號問心樓主人,1978年出生,河北省武強縣人。幼時寡言,少不更事。受祖父薰染,習臨碑帖,偶作圖畫以自娛。十六歲時,得遇常華升、張長青、薛俊水等老師的指點,心智漸開,廢寢好學,繪畫天賦日顯。二十歲時入河北師大學習,受李明久白雲鄉兩位恩師教誨,始知從藝之道非易事,遂刻苦為之。
中文名
時東輝
別    名
字文遠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北省武強縣
出生日期
1978年
職    業
畫家

時東輝代表作品

作品
作品(9張)
時東輝先生好詩文,善書法,尤精繪畫,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表現最為突出。他早期的山水創作取材於北方的太行山。太行山的雄渾壯美,大氣磅礴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將太行山的大美作為人類靈魂的寫照,自然與自身氣質、個性、學識、思想相互交融而產生的藝術之光,在他的作品裏都有絕佳的體現。這個時期他的代表作品有《驚雷》、《大壑清音》、《紅與黑》等。他是一個成長中的繪畫天才,一個具有資質和潛力的大家。他勤於寫生,多次跟隨薛俊水老師遊山歷水,涉江越河,夜宿農家,體驗生活。他經常把自己的心放在大山之中,接受自然的洗禮,吸收天地的精華。二十多年來,無論是陝南陝北,還是黔南黔北,無論是太行峽谷,還是江南水鄉,無處不留下他雙足丈量高山的印跡。像他的《千秋厚土》、《靜聽秋聲》、《秋染高坡》、《歲月無聲》等一系列作品,就是他這一時期真實的寫照。無論是黃土高坡上深溝宏壑裏的山裏人家,還是太行峽谷裏絕壁危巖的雄強之姿,無不體現了他積極面對生活,樂觀處事達觀隨緣的人生信條,同時營造了一種人與自然共語的人文情懷。這從他的詩詞裏也可以找到一些影子。
江城子——憶家鄉 》:高天厚土我家鄉。 望圪梁, 滿洪荒。 落日餘暉, 坡草現牛羊。 夢裏魂牽娘綽影, 窯炕暖, 抿尖香。 十年風雨洗寒窗。 少年狂, 遠他鄉。 逐夢雄心, 勵志自當強。 縱有寒霜遮蓽路, 心不改, 血盈腔。 [1] 

時東輝藝術風采

時東輝先生筆下的山水注重筆墨,他認為中國畫最重要的還是表現筆墨,是創造出濃、淡、幹、濕、焦等豐富效果的靈魂。他還認為光講究筆墨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講究藝術效果和精神內涵。 筆墨與整體效果相結合,既注重大的方向,又注重小的品味,使畫面能遠望氣勢,近觀其質。從畫面格調來説,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把儒道的文化精髓滲入到自己的感受當中,在整體面貌中追求中庸和合的佈局。 他創作的《靜聽秋聲》,描繪的是陝北的秋收景象,是一幅富有人情味的人化自然,他用淺絳着色,結合沒骨畫法,又能在蒼茫之外保持清新與典雅,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受董其昌用色清淡的影響,他大膽嘗試寫意性用筆,畫面設色淡而深沉,金黃清雅,避免了淺薄、重濁的弊端。除注重把握客觀整體 外,對於細節的描寫更加深入。對於物象的組織有高遠、平遠、深遠、闊遠的概念。正是在這種清新恬淡的藝術語境中,才產生出一幅幅具有田園詩般的山水創作。 他的創作總是在反覆推敲苦苦經營中錘鍊而出,能在有限的筆墨中展現無限的氣勢恢宏,以生命之有涯逐山水之無涯。他學石濤,得其酣暢淋漓,做到無法之法乃為法,他學沈周,筆法細長挺秀,靈逸生動,他學馬遠、夏圭,大多采用方筆,滄桑蒼勁。他還吸收了范寬、龔賢、王時敏、黃賓虹、李可染這樣一些注重大山大水,注重用墨的大師們的技法,可謂是集筆墨之道而大成者。他創作的《紅與黑》、《大壑清音》、《驚雷》大膽構思,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給人們以出其不意的效果,給觀眾一種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大山是有靈性的,創作中就是感受靈性的過程,忘掉自我,從自然界提取素材,感受真知,啓發靈感。《驚雷》中的山石既看不出什麼解索皴,又看不到折帶皴,但是讓你感覺到巨大的山峯或絕壁向你直奔而來,石頭風化的裂紋,在黑暗裏面放着光明,熠熠生輝。特別是畫中的留白部分,讓人產生無限遐思,正是留白這一技法,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個充滿想象的世界。

時東輝人物評價

時東輝先生對待繪畫的態度也是令人感動的,他有着永不停止探索的精神。他始終以足夠的定力保持着一顆平常的心,保持着一個普通勞動者的精神和氣質,用辛勤的汗水抵禦來自社會上的各種煩擾。他為人真誠厚道,義氣善良,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有所為有所不為,一直追求超越自我。經過近二十年不懈努力,他的畫與之前相比的確有很大的跨越,畫面更加豐富,更加厚重,更加充實! 今年他又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高研班,正式成為了賈又福先生的弟子。觀其所行,知其所向,我相信他必將成為新生代中傑出的山水畫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