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時恩寺

鎖定
時恩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鎮朔樓西側,始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原建築佈局由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大殿、禪房組成,今僅存大殿。 [2]  建築面積350平方米。 [2] 
時恩寺大殿在整體造型上具有推山小、正脊短、坡度緩、出檐長、樑架粗壯、殿堂寬敞、造型莊重樸實等中國早期建築的特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宣化建於明代較早的佛教廟宇,也是宣化城內現存古建築中唯一的一座廡殿頂式建築。是宣化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為土木堡之變(1449年)後,明王朝整頓邊防時期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
1992年6月,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時恩寺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時恩寺
地理位置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鎮朔樓西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面積
350 m²
始建年代
明成化六年(1470年)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6-0335-3-38

時恩寺歷史沿革

據大殿明間檁上所留創建時題記記載。時恩寺大殿始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對時恩寺進行測繪時,在大殿明間脊檁上發現創建時題記:“欽差鎮守宣府等處,建寺大檀越信官太監乃勝張進總兵官顏彪黃瑄。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時建完,清泉、時恩二寺,開山比丘淨澄。”這一發現提供了時恩寺確切建造年代、建寺官員及第一代和尚姓名等,並由此推測時恩寺應為土木堡之變(1449年)後,明王朝整頓邊防時期在宣化興建的重要寺院之一。
大殿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2005年,進行修復。該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布瓦頂。殿前抱廈為清代增建,捲棚歌山頂,面園五問。大殿的古樸造型反映了明代前期建築風格在邊遠地域的延續發展,為中國建築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3]  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變、祁英濤、楊烈先後對該建築進行過考察,對其建築藝術均給予了高度評價,考古專家宿白先生認為:“時恩寺大殿具有十五世紀前期甚至更早的建築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2] 

時恩寺建築格局

時恩寺
時恩寺(3張)
時恩寺,大殿為單檐九檁廡殿頂建築,原建築佈局由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大殿、禪房組成,面闊五間19.2米,進深三間12米,通高10.3米。斗拱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瓦頂為綠琉璃瓦頂。大殿前出單檐六檁捲棚歇山式抱廈,與大殿以勾連搭形式連接在一起,無斗拱,系清代後加,面闊五間13米,進深三間5米。大殿外觀古樸莊重,氣勢宏偉。 [1] 
時恩寺大殿在整體造型上具有推山小、正脊短、坡度緩、出檐長、樑架粗壯、殿堂寬敞、造型莊重樸實等中國早期建築的特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宣化建於明代較早的佛教廟宇,也是宣化城內現存古建築中唯一的一座廡殿頂式建築。 [2] 

時恩寺文物價值

時恩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布瓦頂。殿前抱廈為清代增建,捲棚歌山頂,面園五間。大殿的古樸造型反映了明代前期建築風格在邊遠地域的延續發展,為中國建築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3] 

時恩寺保護措施

1992年6月,時恩寺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時恩寺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時恩寺旅遊信息

時恩寺地址

時恩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鎮朔樓西側。

時恩寺交通

乘車路線:乘坐宣化8路到鐘樓東或鎮朔樓下車,宣化11路到天主教堂下車。
自駕前往時恩寺:北京方向走八達嶺高速→京張高速,從宣化北/勝利路出口離開,沿着勝利路→宣赤路→大東街行駛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