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仁寺大殿

鎖定
昭仁寺大殿,又稱大雄殿,位於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昭仁街道,是陝西省境內歷史最早的一座純木結構佛教古建築,建於唐代。 [1] 
昭仁寺大殿,是昭仁寺主體建築,為九脊單檐歇山式 [1]  昭仁寺大殿傳統説法是一座九梁十八擔的三間挑角大殿。其特點是殿內不見立柱,全由四周大梁疊架起,即俗傳為八卦懸頂方式拱起來的。 [2]  昭仁寺大殿台基高1米,長寬各12.6米,殿前月台寬敞,建築面積108.16平方米。大殿面寬進深各3間,跨度10.5米,樑架為徹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木伏,四角以抹角梁構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構架。 [2]  昭仁寺大殿規模宏偉,保存完好,雖有歷代匠工隨意修補,但不失唐宋時期木構建築特徵與風格,為研究中國早期的建築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比較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 
1988年1月13日,昭仁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昭仁寺大殿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昭仁街道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3-0109-3-057

昭仁寺大殿歷史沿革

昭仁寺 昭仁寺
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昭仁寺建成,歷代多次重修,原寺已毀,僅存昭仁寺大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在昭仁寺原有的三間配房北側又增建三間,致使月台縮小。 [1] 
1975年,對昭仁寺大殿進行了維修保護,建立碑亭。
1976年,昭仁寺大殿修葺。 [1] 
1982年,長武縣在昭仁寺成立文物管理所。
1984年,文物管理所改為長武縣博物館
2002年,由國家文物局批示、陝西省文物局撥款對昭仁寺大殿進行了整體修葺。 [1] 

昭仁寺大殿建築特色

昭仁寺大殿結構

  • 綜述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台基高1米,長寬各12.6米,殿前月台寬敞,建築面積108.16平方米。大殿面寬進深各3間,跨度10.5米,單檐歇山式屋頂,樑架為徹上明造,通檐用六椽木伏,四角以抹角梁構成歇山收山和翼角構架。歇山收山近半間,角梁後尾直抵平梁端頭之下。柱頭斗拱為四鋪做出一跳,補間用一朵,為“把頭絞頂造”。耍頭後尾起跳斡壓在下平之下,轉角輔作重拱偷心造。 [2]  屋面飾有灰陶板瓦、筒瓦,琉璃瓦。前檐明間安清式方格門,兩次間設圓洞式方格窗(均為1976年修葺時新做),其餘三間皆為檐牆。 [1] 
  • 平面
昭仁寺大殿平面呈正方形,殿內無金柱,四周檐柱十二根,皆為圓形。除明間二根柱頭微有卷殺,其餘皆無卷殺。柱礎石為不規則的沙石做成,一般的長寬為60釐米x80釐米,厚度為20-25釐米,平面與地齊平。三面檐牆為土坯壘砌,只有後檐牆一段用板夾打成土牆。內外牆抹面,內壁白灰下層有明代單色彩畫,外壁為硃紅色牆壁,前檐次間砌磚牆,券圓洞露出窗户。周圍檐柱除明間二柱明露外其餘都埋在牆身內。柱高430釐米,柱徑35釐米。地面全用方磚鋪埸,磚為38釐米x30釐米x11釐米。月台平面是前窄後寬,前寬230釐米,後寬260釐米,長230釐米。 [1] 
  • 樑架結構
昭仁寺大殿整體結構較為獨特,室內沒有金柱,是由十二根檐柱支撐梁與骨架,摺疊承託成九脊抬梁式建築,總體式樣應是七架樑,角柱比明間柱生高6釐米,柱子側腳7釐米。柱頭間用普柏枋連接,普柏枋至角柱出頭,柱頭上置斗拱以承託梁枋。由四根角柱相鄰的兩個檐柱之間分別連接一條平梁,與角柱之間各自構成等腰三角形,平梁兩端插在柱頭座鬥內,砍斜出45°成第二跳華拱,形成拱鬥承託檐檁。由平梁的中心為支點承托出頭木起生角,老角梁另一端上翹支撐四椽栿,老角梁在平梁上形成一條槓桿。老角梁所翹託、承二平梁(俗稱二梁)再上置駝峯、侏儒柱、大斗、叉手等以承脊檁。四面各用丁栿一根與各中心大梁支承,丁栿後尾插入補間鋪作的斗拱內做成耍頭。
昭仁寺大殿整體樑架的疊壓聯繫,形成八卦旋頂,在檁下多用斗拱和枋子,各條檁梁間用椽相連。椽為圓形,檐頭僅用檐椽,翼角椽自角翹起,逐根向梁靠攏,椽中心線與後尾不交於一點,椽頭距檐中為260釐米。 [1] 
  • 斗拱結構
昭仁寺大殿柱頭鋪作為單抄心造,用有補間鋪作。前後左右檐柱頭鋪作,柱頭安裝櫨鬥,正心橫向置泥道拱,其上泥道拱與大斗斜岀45°的平梁尾頭作斜拱托支撐檐檁,其為兩層柱頭松和一層壓槽枋,下層柱枋隱刻泥道慢拱。山面柱頭鋪作與前後檁是一致的,唯有四面中心間耍頭系由丁栿梁頭砍制而成。轉角鋪作轉角出45°角二層,各朵斗拱中的泥道拱、華拱的拱頭卷殺都砍成五瓣,每瓣都向內為0.3-0.5釐米,這種做法僅見於南禪寺大殿及南北朝時期的石刻中。 [1]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特點

昭仁寺大殿,是昭仁寺主體建築,也是陝西省境內歷史最早的一座純木結構古建築,為九脊單檐歇山式。 [1] 
昭仁寺大殿傳統説法是一座九梁十八擔的三間挑角大殿。其特點是殿內不見立柱,全由四周大梁疊架起,即俗傳為八卦懸頂方式拱起來的。樑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整個木構建築拱鬥疏朗,重疊肩架,舉折平緩,寬敞方正,風格古樸,結構精巧。 [2]  雖有歷代匠工隨意修補,但不失唐宋時期木構建築特徵與風格。 [1] 
昭仁寺大殿轉角、柱頭、補間各施斗栱一朵,斗栱結構簡單。殿內無柱,也不用七架樑,樑架由4根角梁和4根轉角樑架疊的八卦懸頂方式起拱,承託檁條和椽子。其結構方法是4根轉角梁各置放在前後檐和兩山的柱頭斗栱上,在轉角梁的中點置立柱承託前後檐下平榑和兩山的承椽枋,承椽枋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組成山面樑架。明間兩縫平梁則由四根角梁後尾挑託。平梁上置蜀柱和叉手承託上平榑和脊榑,結構精巧,深符力學原理。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文物遺存

  • 唐碑
唐碑 唐碑
唐貞觀四年(630年)五月,勒石,十一月豎碑。該碑原立大殿西北,後遷殿前。昭仁寺碑首為圭形,螭龍盤繞,篆刻陽文碑額“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碑身為完整石料,四邊稜角切削,飾線刻花紋,基部為龜(贔屓)座。碑石全高4.56米(其中螭首高1.26米,碑身高2.64米,龜座高0.66米),頂寬1.1米,底寬1.22米,頂厚0.38米,底厚0.42米。刻字40行,每行84字,全文楷書3150字,記述了李世民在武德元年(618年)戰敗薛仁杲的情況。唐諫議大夫朱子奢撰文,書者未具其名,舊志記銀青光祿大夫虞世南書丹。字跡遒勁,筆力沉雄,外柔內剛,流利通暢,圓潤安詳,被譽為“初唐妙品”。1957年5月,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確定昭仁寺碑為書法藝術名碑。 [2] 
  • 瓦飾
昭仁寺大殿因多次維修,安裝的瓦飾大小不一,式樣各異,僅在瓦件座泥中發現數件唐代蓮花瓦當。大脊與垂脊都是花草圖案,上下置混磚,最上施扣脊瓦,還有各種動物飾件。正脊大吻及垂獸都是用明清時代式樣構件拼湊安裝。 [1] 

昭仁寺大殿歷史文化

  • 昭仁寺
昭仁寺創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是為紀念西討元帥李世民帶兵在淺水塬(今長武塬)與薛舉父子決戰中的陣亡將士超度亡魂而下旨修建的皇家寺院,其歷史脈絡清楚。 [1] 
  • 年代考證
2002年,長武昭仁寺博物館對昭仁寺大殿做了全面的勘察測量,取得了準確的數據,從而對這一古代建築結構、特點有了新的認識和收穫。從“昭仁寺大殿”各種數據中所反映出的比例關係和敦煌壁畫相比,可以看到它和隋代壁畫如(敦煌419、420、423窟)距離較大,而與盛唐(敦煌172、217窟)等窟壁畫有類似之處,與現存的晚唐南禪寺大殿、五台佛光寺、樂山龍泓寺造像圖、平順天台庵等比較接近。通過對取得的數據分析,不僅證實“昭仁寺大殿”是唐代的遺物,而且可以推知其風格特點要早於晚唐 [1] 

昭仁寺大殿文物價值

昭仁寺大殿規模宏偉,保存完好,木構架結構基本未經後世更改,為研究中國早期的建築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比較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1] 

昭仁寺大殿文物保護

1978年,昭仁寺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由縣文管所管理。 [4] 
1988年1月13日,昭仁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

昭仁寺大殿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昭仁寺大殿,位於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昭仁街道
  • 開放時間
9:00-18:00。
  • 門票價格
6元/人,持老年證、殘疾證、士兵證者及中小學生者免票。
  • 交通信息
乘坐長武縣公交車有長武5路、長武2路、長武1路可達昭仁寺大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