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易(拼音:y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捧一器皿向另一個器皿傾倒液體的樣子。“易”的常用義為改變、改動。雙向的改變即交換。“易”又表示容易,引申為認為容易、輕視。交易、變易的“易”古代讀入聲,難易的“易”古代讀去聲。 [17]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JQRR [2] 
倉    頡
APHH [2] 
鄭    碼
KROD [2]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鈎、撇、撇
字    級
一級(編號:1088) [7]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去聲四寘 [3] 
結    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8(部首4,部首外4)
四角號碼
6022₇
統一碼
U+6613 [2] 
注音字母
一ˋ
造字法
象形字或會意字(存疑)
異體字
㑥、𡱿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易”字的甲骨文有繁、簡二體,現代所見的“易”是由繁體甲骨文的簡化形體演變而來的。易在繁體甲骨文中寫作圖1、2、3等形,字形模擬雙手拿器皿把裏面的水注入另一個器皿裏,圖2、3字形則是省去雙手的樣子。
過去,學者們對這類沒有簡化的形體有各種各樣的説法。饒宗頤先生認為這類字形模擬倒水於皿,疑“盥”字。郭沫若先生認為是“”的異體字,表示水滿溢出。徐中舒則認為這是“賜”的本字,字形模擬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據此分析,“易”本義是“給予”的意思。在金文中,“易”常作賞賜的“賜”。從字形、字義上看,徐中舒先生的解説是較為可信的。
該字構形中的繁系通行時間為商代到西周,圖5的金文毫無疑問是由繁體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圖4則是把另一個器皿和雙手省去了。簡體甲骨文作圖6、7等形,是繁體甲骨文的簡化寫法(截取器皿中靠近鋬的部分和器中的液體,而省去其他部分),金文中的圖8、9據此演變而來。這種對會意字截取部分偏旁或筆畫的簡化方式在古文字中是常見的,除此之外還有“法”“為”等。春秋時期或將左邊的一個水點拉長連到右側的筆畫上作圖10,圖12則是簡系中為追求美觀而有意繁化的結果。《説文解字》篆文(圖13)把表示“水”的小三斜畫拉長使其與表示有耳的器壁之形的筆畫相連,再把加了飾畫圓點與器耳之形的筆畫規整化,規整化後的上部筆畫則跟“日”字形體混同,整個形體出現較大的訛變,致使許慎對其形義做出“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説,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的錯誤分析。這完全是據小篆筆勢的望形生訓,其失同其釋“為”為母猴,其實漢代時“易”字已失去筆意,許氏也拿不準三説何説為勝,故一併錄出。 [1]  [16]  [17] 
從以上所舉字例,可見其形體繁簡迭出,變化較多。但是,不管如何變化,其演變脈絡還是十分清晰的。
在甲骨文中,“易”用作“變易”,如卜辭常見的“易日”即意為“變天”;又用作“賜予”,用作“容易”。金文中多用作“賞賜”“容易”。“易”的傳世文獻用義雖然較多,然細細尋繹,亦不外是其甲、金文的已有用義和派生義。“易”的以上意義皆由甲骨文金文“傾倒、傾注”的意向發展而來。傾倒、傾注的直接結果是動作的對象(液體)在量上有了變化(減少或增加),故可引申為“變易、改易”,傾倒、傾注意味着雙方的行為和動作對象的變化,故可引申為“交易”;傾倒、傾注意味着將液體給了承受者,對施予者來説相當於“賜予、賞賜”(甲、金文中“賞賜、賜予”均作“易”,“賜”是後起的分化字);傾倒、傾注也意味着施予一方在量上的減少(變輕);故“易”又有“輕、輕易”義,再引申為“容易”。 [16]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換;交換
exchange;
replace
《戰國策·魏策》:“寡人慾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章炳麟《致段祺瑞書》:“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
貿易;交易;以物易物
改變;更改
change
《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清·方苞《獄中雜記》:“獄詞無易。”
易名;變易;易幟;移風易俗;不易之論
蔓延;傳播
spread
《尚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曾運幹正讀:“易,延易也。”
《東觀漢記·杜林傳》:“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緒言:“於是路德新教出焉,頃刻而易天下。”

治理;整治
renovate;
dredge
《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税斂。”
《樂府詩集·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

輕視
make light of;
despise
《韓非子·五蠹》:“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新唐書·哥舒翰傳》:“祿山見翰責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種植

清·唐甄《潛書·惰貧》:“嚴氏故有土一畝,易桑。”

形容詞
做起來不費事(跟“難”相對)
simple;
easy
《詩經·大雅·文王》:“宜鑑於殷,駿命不易。”
唐·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詩:“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
巴金《探索集·世界語》:“世界語是易學易懂的,這是人造語的長處。”
簡易;容易;輕易;易如反掌
平坦
level
《戰國策·秦策二》:“自殽塞、溪谷,地形險易盡知之。”
漢·枚乘《七發》:“羈堅轡,附易路。”

和悦
amiable
《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平和;平安

《易·繫辭上》:“辭有險易。”
《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異;不相同

《國語·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若中不濟,而外強之,其卒將復,中以外易矣。” 韋昭注:“易,猶異也。”
三國·嵇康《難自然好學論》:“不待借而後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

輕率

《孟子·離婁上》:“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快;急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加範氏焉,易之亡也。”

名詞
古代指陰陽變化消長的現象

《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 韓康伯注:“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古代卜筮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

《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修《易》,序《書》,製作《春秋》,以記帝王之道。”

古代占卜官名

《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鄭玄注:“易,官名。”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禍福

《儒林外史》第十回:“陳和甫道:‘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

彈奏絃樂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絃

元·熊朋來《瑟譜》卷二:“易,剔,中指向外。”

通“埸”。邊界
border
《易·大壯》:“喪羊於易。” 陸德明釋文:“易作埸,謂疆埸也。”
《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
《漢書·禮樂志》:“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新唐書·竇建德傳》:“王之大將高士興抗羅藝於易南。”

易水(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入南拒馬河)的簡稱

明·徐間志《讀書札記》卷二:“易,出代州,經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陽,下與曹、徐、滋、沙諸河合。”

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易姓



副詞
表示同樣,相當於“

《素問·骨空論》:“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動詞
同“賜”。給予

《商君書·錯法》:“夫離朱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九】【易部】羊益切(yì)
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説: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 [4] 

説文解字注

“蜥易,蝘蜓,守宮也”注:虫部蜥下曰:“蜥易也。”蝘下曰:“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釋魚》曰:“榮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宮也。”郭雲:“轉相解,博異語,別四名也。”《方言》曰:“守宮,秦晉西夏謂之守宮,或謂之蠦𧓋,或謂之蜥蜴。其在澤中者謂之易蜴。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東齊海岱謂之螔䗔。北燕謂之祝蜒。桂林之中,守宮大者而能鳴,謂之蛤解。”按,許舉其三者,略也。易本蜥易,語言假借而難易之義出焉。鄭氏贊《易》曰:“《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易、彖,二字皆古以語言假借立名,如象即像似之像也,故許先言本義,而後引秘書説,雲秘書者,明其未必然也。
“象形”注:上象首,下象四足,尾甚微,故不象。羊益切,十六部。古無去入之分,亦以豉切,今俗書蜥易,字多作“蜴”,非也。按,《方言》蜥易“其在澤中者,謂之易蜴”。郭雲:“蜴音析。”是可證蜴即蜥字,非羊益切。《小雅》:“胡為虺蜴。”毛傳曰:“蜴,螈也”。《釋文》:“蜴,星歴反,字又作蜥。”《説文》引《詩》正作“蜥”。毛語正與《方言》合。《方言》易蜴“南楚謂之蛇醫,或謂之蠑螈”。謂在澤中者也。螈即虫部之“蚖”字,蛇醫也。陸璣雲:“蜴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蛇醫,如蜥易。”然則蜥易者統名。倒言易蜥及單言蜥者,別其在澤中者言也。
“秘書説曰:日月為易”注:秘書謂緯書。目部亦云:“秘書瞋從戌。”按,《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陸氏德明引虞翻注《參同契》雲:“字從日下月。”
“象侌昜也”注:謂上從日象陽;下從月象陰。緯書説字多言形而非其義,此雖近理,要非六書之本,然下體亦非月也。
“一曰從勿”注:又一説從旗勿之勿,皆字形之別説也。 [10] 

廣韻

以豉切,去寘以 ‖ 易聲賜部(yì)
易,難易也。簡易也。又《禮》雲:“易墓非古也。”易謂芟除草木。以豉切。又以益切。六。
【校釋】易墓非古,見《禮記·檀弓上》。
羊益切,入昔以 ‖ 易聲錫部(yì)
易,變易。又始也,改也,奪也,轉也。亦水名,出涿郡安閻山,見《水經》。亦州名,《漢書》趙分晉得中山,秦為上谷郡,漢置涿郡,隋為易州,因水名之。又姓,齊大夫易牙。又盈義切。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易;部外筆畫:4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並音亦。《説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説: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繫辭》:《易》者,象也。疏:《易》卦者,為萬物之形象。又:生生之謂易。註:隂陽轉易,以成化生。疏:隂陽變轉。《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佔者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朱子·周易本義》:《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又《易·乾卦》:不易乎世。註:不為世所移易也。
又《易·繫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公羊傳·宣十二年》:交易為言。註:交易,猶往來也。
又《書·堯典》:平在朔易。傳:謂歲改易。
又《禮·祭義》:易抱龜南面。疏:佔易之官也。
又《史記·項羽紀》: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註:正義曰:開張易舊處。
又姓。《姓氏急就篇》:易氏,易牙之後。
又水名。《水經》: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鄕西山。
又州名。《廣韻》:趙分晉得中山,秦為上谷郡,漢置涿郡,隋為易州,因水名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以豉切。《正韻》以智切,並音異。《易·繫辭》:乾以易知。疏:《易》謂《易略》。
又《易·繫辭》:辭有險易。註: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疏:易,説易也。
又《禮·檀弓》:易墓非古也。註:易謂芟治草木。《孟子》:易其田疇。註:易,治也。
又《禮·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又《公羊傳·文十二年》:俾君子易怠。註:易怠,猶輕惰也。
又《公羊傳·宣六年》:是子之易也。註:易,猶省也。
又《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何晏註:和易也。朱傳:易,治也。
又《爾雅·釋詁》:平、均、夷、弟,易也。註:皆謂易直。疏:易者,不難也。
又《莊子·刻意篇》: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又《史記·禮書》:能慮勿易。註:易,謂輕易也。
又《韻補》:葉餘支切。《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書寫提示

“易”書寫筆順 “易”書寫筆順
“日”窄“勿”寬。“日”,居上居中。“勿”,“勹”從上、右包圍下兩撇;𠃌(橫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豎鈎段略向左下斜行,鈎尖抵豎中線;三個撇筆斜勢一致,長短不一。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五寘

開口呼
次濁
以豉切/盈義切
0je
入聲
二十二昔

開口呼
次濁
羊益切/以益切
0jɛk
集韻
去聲
五寘
船/常
開口呼
全濁
是義切
ʥiɛ
去聲
開口呼
次濁
以豉切
0iɛ
入聲
二十二㫺(昔)
開口呼
次濁
夷益切
0iæk
禮部韻略

去聲





以豉切


入聲





夷益切

增韻

去聲





以豉切


入聲





夷益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移江切


去聲
齊微





應計切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次濁
以智切
oie

入聲
七陌


次濁
夷益切
oiək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三幾紀記

陽入
第七英影應益






(參考資料:漢典 [5]  [13]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ĕɡ
先秦
王力系統
ʎ
ǐe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je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e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igh
西漢



東漢





jiei


ji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ĕ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j
ǐe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e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ɛ
(參考資料:漢典 [5-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35
去聲
容易
i
213
陽平
交易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53
去聲
容易
ɿ
53
去聲
交易
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
55
去聲
統讀
ieʔ
4
入聲
“交易”舊讀
晉語
太原
i
45
去聲
統讀
ieʔ
2
陰入
“交易”舊讀
吳語
蘇州
ji
31
陽去
容易
jiɪʔ
23
陽入
交易
吳語
温州
ji
22
陽去
容易
jiai
212
陽入
交易
湘語
長沙
i
45
陰去
“容易”文讀
i
21
陽去
“容易”白讀
i
24
入聲
交易
湘語
雙峯
i
33
陽去
容易
i
13
陽平
交易
i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i
21
陽去
容易
it
5
陰入
交易
客家話
梅縣
i
52
去聲
容易
it
5
陽入
交易
粵語
廣州
ji
22
陽去
容易
jɪk
2/22
陽入
交易
粵語
陽江
ji
54
陽去
容易
jɪk
54
上陽入
交易
閩語(閩南片)
廈門
i
33
陽去
容易
33
陽去
容易
kue
33
陽去
“容易”俗讀
ɪk
5
陽入
“交易”文讀
iaʔ
5
陽入
“交易”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
35
陽上
容易
koi
11
陽去
“容易”俗讀
ek
4
陽入
“交易”文讀
iaʔ
4
陽入
“交易”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ei
242
陽去
容易
kie
242
陽去
“容易”俗讀
4
陽入
交易
閩語(閩北片)
建甌
i
44
陽去
容易
i
24
陰入
交易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7:852-853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9]
  • 3.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4-09]
  • 4.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嶽麓書社,1997.07:1309
  • 5.    “易”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9]
  • 6.    “易”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9]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1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54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610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37-1538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38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47;517
  • 13.    易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10]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9-100
  • 16.    陳年福.“易”字形義考[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第3期):34-36
  • 17.    徐寶貴. “易”字形義的發展變化[J]. 韶關學院學報, 2021, 第42卷(10):27-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