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肅王墓

鎖定
明肅王墓,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境內,是明朝十位肅王和三位嬪妃的墓葬羣。 [3] 
明肅王墓北依平頂峯,南臨苑川河,從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肅莊王朱楧死後開始營建,此後,先後葬於此陵區的有康王、簡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懷王、懿王、末代肅王及二位妃子(莊王妃孫氏、懷王妃王氏)和一位夫人(朱識鋐夫人薛氏),共十位藩王及其嬪妃。肅王墓是中國西北地區規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埋葬最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羣之一,素有“小十三陵”之稱。從殘存的磚砌墓室看,墓室結構嚴謹複雜,封土高大雄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 
2006年5月25日,明肅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明肅王墓
地理位置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110.2 公頃 [3]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編    號
6-0288-2-068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明肅王墓歷史沿革

永樂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1420年1月5日),肅王朱楧去世,享年四十四歲,諡號“莊”。葬於肅莊王墓。 [4] 
嘉靖四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564年8月3日),肅王朱紳堵去世,享年十七歲,諡號“懷”。葬於肅懷王墓。 [4]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明肅王墓園中的七座肅王墓被掘毀,大量文物遭到破壞。 [4] 
1977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考古隊對肅懷王墓進行發掘,完成後回填加以保護。 [4] 
1990年後,由於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加上當地文保意識薄弱,當地居民肆意取挖明肅王墓封土、損毀墓葬玄宮、侵佔陵園遺址等,使明肅王墓遭受很大的破壞,現各墓園地面均無享殿、配殿、碑亭等建築。 [4] 
2004年,當地村民自籌資金11萬元復建肅莊王墓的祖始壇,建成大殿三間。 [4] 
肅莊王墓 肅莊王墓

明肅王墓墓葬格局

明肅王墓墓葬綜述

明肅王墓有十一座墓葬分佈在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來紫堡村平頂峯,按從上到下、從西到東的順序分別編號為1、2、3、4、5、6、7、8、9、10、11號墓,還有兩座墓葬(肅安王墓、肅憲王墓)分佈在蘭州七里河區。其中已確認墓主的有肅莊王墓(1號墓)、肅懷王墓(7號墓)、肅憲王墓三座,還有十座墓葬尚未探清。 [4] 

明肅王墓墓葬佈局

  • 肅莊王墓
肅莊王墓是第一任肅王朱楧的墓葬,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該墓園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佔據整體墓區主位。現僅剩封土,地面建築物已毀,周圍也無垣牆遺蹟,故陵園形制不詳。封土呈半球狀,底徑30米,高為11米,西端有人為破壞的一長6米、寬4米、高2米的坑。封土右側地埂處存大量明代灰瓦片、柱礎、青磚等遺物,應為享殿、廂房等建築的建築物殘件。墓道南開,但未完全清理。 [4] 
肅莊王墓內部
  • 肅懷王墓
肅懷王墓是第六任肅王朱紳堵與妃子王氏的合葬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封土高6米,底徑27米。經考古發掘,發現該墓玄宮為拱券頂單室結構,墓室平面長方形,墓門雙開,石條封堵,內部牆面皆磨磚對縫。同時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清理出肅懷王及王妃王氏墓誌銘各一合,均施兩道鐵圈捆紮。當時因經費緊缺,僅清理完墓道後即告中輟,並回填加以保護。出土文物中除兩合墓誌銘被榆中縣博物館收藏。 [4] 
  • 2號墓
2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西距肅莊王墓(1號墓)750米。無地面建築,僅剩墓冢,該冢封土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呈不規則半球狀,底徑8米,高為2米,未打開過。 [4] 
3號墓
3號墓西距肅莊王墓(1號墓)約800米,現僅剩狀陵冢,封土堆高約7米,底徑約30米。該墓曾出土大量的陶俑、玉器、銅器、瓷器、金銀器等精美的文物。出土時,遭到當地百姓的哄搶私分,部分文物因人們忌諱墓中明器而送回,經過一番摔砸後深埋於鄰近一坑內,玄宮不久即被回填。 [4] 
  • 4號墓
4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西距3號墓100米。該墓地面遺蹟遭到嚴重破壞,封土堆被夷為平地,此墓曾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之交的平田整地運動中被打開,該墓的玄宮結構和7號墓類似,屬於單室墓。 [4] 
  • 5號墓和6號墓
5號墓和6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兩冢封土均被夷平,無封土遺蹟。兩墓冢封土原來呈駝峯狀相連,當地人稱為“連連王井”,兩冢中心相距15米。封土在房舍修建中遭破壞,但玄宮從未打開過,是肅王墓中地下文物保存最為完好的兩座。 [4] 
  • 8號墓
8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位於4號墓東北側,兩墓相距50米。無陵冢封土,玄宮遭受破壞,無地面建築物遺蹟。8號墓墓室規模較大,曾出土兵馬俑等大量精美文物,毀於文革。 [4] 
  • 9號墓
9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黃家莊村,是墓羣中最西端的一座陵墓,也是唯一一座有垣牆的墓葬。瑩園坐北朝南,南北長120米,東西寬50米,面積為5800平方米。垣牆牆體夯築,高1.5—3米不等,基寬1.5米,頂寬0.8米,夯土層厚0.15米。陵冢位於陵園中軸線距北牆20米處。此墓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平地運動中被開掘,墓室為單室墓,玄宮遭受毀滅性的破壞,殘磚斷瓦隨處可見。園內沒有地面建築遺蹟。內已被闢為耕地,現種植農田。 [4] 
  • 10號墓和11號墓
10號墓和11號墓位於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上伍營村的農田中,居於墓羣最東端,地勢也最低,現封土被夷平,墓門均毀,玄宮毀壞嚴重,其形制不詳。乾隆《皋蘭縣誌》記載:“上伍營有“面積130平方米,封土2座,高4米,其中一座方石砌築,墓室分前、中、後三室皆券頂,隨葬品早年被盜。墓主身份不詳”。兩座墓在1958年的平田運動中被打開。 [4] 

明肅王墓文物遺存

明肅王墓出土的文物多遭毀壞,現僅存一件陶馬、一件浮雕蟠龍獅紐蓋銅香薰和兩口“長明燈”大缸,但無法確認其墓主。陶馬長15釐米,高10釐米。昂首站立於長方形踏板之上,鬃毛卷曲披垂,背上有鞍,口銜環,神態威武。當時被一位村民撿回,施以紅漆,馬尾也被損壞。銅香薰製作精美,由爐身和雙層紫檀木底座組成,整體高25釐米,其中爐身高12釐米,底座高13釐米。爐身上覆獅紐蓋,兩側設浮雕蟠龍耳,爐身正中有一“王”字紋,邊飾夔龍紋。現為蘭州市博物館收藏。兩口缸均為陶製,敞口,口徑2米,底徑1米,高1米,一口為紅褐色,另外一口為棕褐色。長明燈缸和陶馬均收藏於榆中縣博物館。當時農民哄搶文物時有一頂鳳冠流落於民間,2009年榆中博物館欲以徵集,由於資金原因而擱置,現被私人收藏。另有一件從黃家莊徵集來的瓜型銅爐,現藏於榆中博物館,應該是肅王墓享殿中的禮器。其他文物散落民間。 [4] 
出土文物

明肅王墓研究價值

明肅王墓規模之宏、墓葬之集中、埋葬時間跨度之長在西北地區罕見。極具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小十三陵”之美稱。其內容涉及到明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及王室的喪葬制度等領域,對研究明代統治者經營西北的邊疆政策、藩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王室的喪葬制度等方面意義重大。 [4] 

明肅王墓保護措施

1983年,明肅王墓被榆中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993年,明肅王墓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06年5月25日,明肅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明肅王墓旅遊信息

明肅王墓地理信息

明肅王墓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境內。 [3] 

明肅王墓交通信息

駕車自榆中縣人民政府出發,途經太白東路、興隆山大道到達金崖鎮黃家莊村、上伍營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