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溪村

鎖定
昌溪村是黃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也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為昌溪鄉政府駐地。 [1] 
昌溪,它建村於唐代;這裏山川秀麗,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風俗純正,被世人稱為“古歙南鄉第一村”。這一古村落地理條件優越,它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30公里,離著名的山水畫廊──新安江7公里 [2] 
中文名
昌溪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黃山市歙縣
人口數量
3444人
村民小組
8個
總户數
1203 户
耕地面積
297畝

昌溪村歷史沿革

昌溪村原名滄溪,根據文物考古發現,這裏早在漢代就有了人類活動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唐代時,有姚、葉、朱、方、王五大姓在這裏生息。南宋淳熙年間,吳姓遷入後改稱滄溪為昌溪,吳姓便成了這裏的主姓。整個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中,氣候濕潤,水源充足,適宜農作物生長和人口繁衍發展。
昌溪河歷史上曾通航,清代中葉曾開有一條官道,給昌溪後來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村莊被蜿蜒連綿的羣山環抱,樹高林密,在軍事上利於屯兵。正因如此,歷史上朱元璋、太平天國軍隊曾到此屯兵休整。20世紀30年代曾是新四軍皖浙支隊的重要駐地之一。

昌溪村村落格局

坐北朝南,村前以70多米寬清澈見底的昌溪河為屏,後以層巒疊翠的來龍山為障,自明代始,這裏就構築了西自西靜庵東至“務本堂”的長達3公里的古建築羣體,包括水口、石拱橋、亭閣、書院、學堂、古廟、宗祠和民宅等,並形成了前街後路的南北大道。村中縱橫交錯着二百多條巷弄。初到此地的人,深入其中會讓人分不清東西南北。還有大塘坑、小塘坑兩股溪水穿街過巷,在廟坦匯合,形成優美的“S”形,注入昌溪河。村中有池塘二十多口,古井更多,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撲朔迷離,宛如迷宮。村前小河流水潺潺,村中池塘波光粼粼,加上村中水口和庭院中的井水,既有利於蓄水、泄洪和消防,還改善了小氣候,美化了村落環境,使人們年年歲歲生活在舒適宜人的環境之中。整個村落佈局既古色古香,又雄偉壯觀。
到南宋時,昌溪人子孫繁衍,人口劇增,因受耕地限制,於是尋求向外發展。宋代起就有居民外出經商和攻讀學問,參加科舉考試,逐步形成官、商、學一體的格局。這裏有一門兩進士、五舉人、二十二秀才和貢舉會考一等第一名的傳奇,有明、清時期聞名遐邇的徽商代表──“吳茶”“周漆”。昌溪徽商在外獲得發展後,便返回家鄉興建宅第、寺廟、樓台亭閣,興修水利、治理環境、開辦書院等;到清末時已建成東西向4華里長廊,民居近800幢,祠20餘個,寺廟7個,庵5個的建築格局。就是現在,昌溪仍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築201幢,即如“忠烈廟”“太湖祠”“周氏宗祠”“吳承仕故居”等都是古建築佳作,“員公支祠”木牌坊更是江南獨有。 [2] 

昌溪村經濟社會

昌溪村 昌溪村
2008年初昌溪鄉實施村級區域調整時,把原紅旗、紅心、昌源、密川四個行政村合併後定名為昌溪村。昌溪村轄8個村民小組,1203户3444人,全村勞動力2070人,其中外出務工1170人。

昌溪村地理環境

昌溪村總面積為4.56平方公里,農用地面積9916畝,其中耕地面積297畝,園地3278畝(其中茶園2356畝、桑園229畝),林地6341畝。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39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29萬元,工業收入28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74元。
昌溪村黨總支有黨員153名,下設5個黨支部,黨總支和各黨支部都建有黨員活動室和黨務、政務公開欄。由於昌溪村始建於唐,距今有1300多年曆史,文化底藴深厚。境內不僅存有 “員公支祠”、“周氏宗祠”等省保單位,還有保存完整的“燕窩山莊”、“九子巷”、 “周氏古村”三個古民居建築羣,昌源河繞村而過,波光粼粼,風景秀麗,鄉村旅遊資源異常豐富。昌溪村村兩委團結一致,與時俱進,在不斷學習提高班子素質的同時,充分挖掘本村的資源優勢,採取有效措施,緊緊圍繞“鞏固提高種植業,培育發展規模養殖業,創新發展民營企業,鼓勵農民進行勞動力轉 移,着重發展旅遊業,加快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促進昌溪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昌溪村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昌溪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 
2019年1月,昌溪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4]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5] 
2019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6] 
2020年2月27日,入選2019年安徽省第二批美麗鄉村重點示範村。 [7] 
2020年3月,該村作為第二批村落單館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8]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9] 
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10] 
2021年1月15日,入選安徽省民政廳公佈的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候選名單。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