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鎖定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阜康市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境內,是唐朝至清朝時期的古建築。 [1]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早在漢武帝時期就開始修建,之後歷朝歷代的君主們,都為確保西北地區的安全,組織大量的人力不斷修築長城和烽燧。2008~2009年,國務院組織實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及長城資源調查工作。2013年5月,由26處烽燧及驛站組成的昌吉境內烽燧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昌吉州境內烽燧羣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形成了有幹有支,渾然一體的軍事防禦體系,為維護西域穩定,保證東西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研究自唐以來各時期中央政權經營西域、軍事防衞、東西方的交通、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建築形制、民俗風情等具有重要價值。 [5]  [7-8] 
2013年5月,昌吉州境內烽燧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阜康市、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境內
所處時代
唐朝至清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508-1-50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歷史沿革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早在漢武帝時期就開始修建,之後歷朝歷代的君主們,都為確保西北地區的安全,組織大量的人力不斷修築長城和烽燧。 [4] 
2008~2009年,國務院組織實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及長城資源調查工作,昌吉州有12處烽燧及守捉被列入國家長城資源項目之中,即塔西河古堡烽火台、烽火台村烽火台、樓南古城烽火台、阿克木那拉烽火台、土墩子烽火台、西泉烽火台、西泉七隊烽火台、東地唐疙瘩烽火台、五工台烽火台、八家地烽火台、馮洛守捉遺址、沙缽守捉遺址。 [5] 
2012年7月,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古蹟保護中心承擔,並與蘭州大學文物古蹟保護中心合作,對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部分烽燧遺址進行勘查工作。 [4] 
2013年3月,由26處烽燧及驛站組成的昌吉境內烽燧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增的烽燧有木壘縣的色皮口烽火台、三十里墩烽火台、一碗泉烽火台、三個泉子烽火台、奇台縣的西坎爾子青疙瘩烽火台遺址、吉木薩爾的老台烽火台、城北烽火台等,驛站有木壘縣的色皮口驛站、三十里墩驛站,一碗泉驛站、三個泉子驛站、沙河子驛站,吉木薩爾縣的下葉家湖遺址和阜康市的唐朝路。 [5] 
201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實施了五工台烽火台主體加固、主體修復、圍欄建設等保護工程,對烽火台進行了更好地保護。 [3]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2021年4月,昌吉州對13處烽燧進行了搶險加固,對25處長城遺址新建、更換了保護圍欄、保護標誌和警示牌,圍欄總長8304米。 [2]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遺址特點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分佈圖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分佈圖
昌吉回族自治州位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東西長約541千米,南北寬約285千米,總面積約7.3萬平方千米。自治州地勢南高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南部是天山山地,中部為廣袤的沖積平原,北部為浩瀚的沙漠盆地,此區域為橫亙南部的天山的北坡,習慣稱之為“天山北坡”。昌吉回族自治州烽燧遺址分別位於州轄區的2個縣級市,5個縣境內,共20處分佈點。其中,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分佈烽火台4處,奇台縣分佈烽火台2處,吉木薩爾縣分佈烽火台2處,阜康市分佈烽火台3處,昌吉市分佈烽火台1處,呼圖壁縣分佈烽火台2處,瑪納斯縣分佈烽火台6處。昌吉州境內烽燧羣在邊疆地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發揮其預警防禦作用,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夜晚放火,成為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建築工藝多樣,有天然土夯築、紅柳或梭梭加筋夯築、塊石圍砌等。由於其多為夯土建造,雨水侵害再加風的作用,境內大部分遺址極為脆弱,裂隙發育、坍塌、生物破壞、地震、人為破壞等作用下,昌吉州境內烽燧遺址遭受嚴重的破壞,這些遺址體被侵蝕得千瘡百孔,夯層出露、石塊出露和加筋層出露。雨水、雪水的作用下基礎掏蝕,引發裂隙發育及擴展、引起錯落及崩塌。 [4] 
五工台烽火台
五工台烽火台位於呼圖壁縣五工台鄉五工台村南偏東約2.5千米處,地處烏伊公路南側。該烽燧為夯築,土質純細、夯打結實、夯層較勻,一般厚5.5~6釐米,烽體上椽木孔甚多,有一定的排列秩序與方向,共殘存6層。在烽體南壁上,自地表向上75釐米為一層,木孔方向為南北向,孔徑8~10釐米,孔距15~22釐米;其上約1.85米又為一層,孔眼方向與下層同;從第三層起,每層孔向與下層互相疊壓垂直。底部南北長約15米,東西寬約8.5米。殘高7米。五工台烽火台為唐代烽火台,形體大;烽體上有成排的橡木孔,夯築堅固。 [6] 
老台烽火台
老台烽火台位於吉木薩爾縣老台鄉政府西北約500米處路西側。烽火台為四方稜錐體,底部邊長5.6米,殘高約7.5米,夯築,層厚10~13釐米。夯築時,四壁外表斜插小木樁,夾有吉芨芨腰子,以加固拉筋。烽台頂部以土壞壘砌,外抹草泥,底部有土塊修補痕跡。老台烽火台為清代烽火台。清代烽火台的建造特點是一般呈正方稜錐體,也有長方形錐體,四稜稜錐體的,形體都較小;烽體表面常見到木楔及芨芨草束拉筋;夯筋質地疏鬆;地表多見清代遺物。 [6] 
三十里墩驛站
三十里墩驛站 三十里墩驛站
三十里墩驛站,位於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石頭鄉克孜勒加爾塔斯村西8.3千米的戈壁灘上,S303公路319號界樁南側。S303公路北側為三十里墩烽火台,西距沙河子驛站遺址約14千米,東距色皮口烽火台及驛站遺址24.6千米。遺址面積約8602平方米,建有兩座房屋。1座位於驛站西側,平面呈長方形,坐西向東,南北長約77米,東西寬約45米,門道設在東牆中部。另1座位於驛站東側,平面亦呈長方形,坐南向北,東西長約68米,南北寬約61米,門道設在北牆中部。兩座建築牆體均為黃色粗砂土建造,內部結構不詳。驛站損毀嚴重,房屋均已倒塌,牆基呈土壟狀,寬約1.5米,高0.3米~0.5米,房基內部地表較平坦,無任何遺蹟跡象殘留。 [7] 
沙河子騷站
沙河子騷站 沙河子騷站
沙河子騷站,位於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博斯坦鄉阿克卓勒村東,大石頭鄉與博斯坦鄉交界處的沙河子河岸台地上,東距三十里墩烽火台及驛站遺址約14千米,西距三個泉子烽火台及驛站約16千米。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40米。騷站建有1座院落,分前、後兩院。院落內房屋建築及佈局不清。輕站已嚴重損毀,房屋建築均已傾圮,存土壟狀牆基,寬約1米,高0.1米。 [7] 
色皮口烽火台
色皮口烽火台 色皮口烽火台
色皮口烽火台位於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與巴里坤交界處的山間谷地,清代東西交通線路附近。谷地西高東低,地勢較為狹窄平緩,地表多黃色粗沙土,含鹼量大,植被較為稀少,僅有少量沙漠鹼生植物。西、北側低矮的山體相連,地形複雜。東約50米處有牧民住房2座,東南約150米為色皮口驛站遺址,西緊鄰色皮口碉堡遺址,南距木一巴公路約500米,四周為色皮口細石器遺址。烽火台西距三十里墩烽火台及驛站遺址24.6千米。色皮口烽火台原平面應為方形,截面梯形,立面覆鬥形。已全部坍塌,原形狀、大小、結構均不保留。現呈圓丘狀土墩,直徑約6米。高約1米,佔地約28平方米,裸露於地表上,由黃色粗沙土構成,夯層等建築結構及台體原貌均無法得知。根據土墩形狀、位置及其與驛站遺址的關係推測,是一處清代烽火台遺址,與驛站共同使用。 [8]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文物遺存

五工台烽火台採集夾砂紅陶或灰陶殘片。三十里墩驛站地面採集有青花瓷碗、黑釉碗、罐、缽、盆、缸等器物殘片。沙河子騷站遺址內曾採集有康熙、乾隆、嘉慶朝錢幣,以及綠釉、黑釉陶片,青花瓷片及鐵馬掌、木輪車釘等遺物。 [6]  [7]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研究價值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形成了有幹有支,渾然一體的軍事防禦體系,為維護西域穩定,保證東西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研究自唐以來各時期中央政權經營西域、軍事防衞、東西方的交通、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建築形制、民俗風情等具有重要價值。 [4]  [5]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保護措施

五工台烽火台 五工台烽火台
2013年5月,昌吉州境內烽燧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旅遊信息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地理位置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阜康市、昌吉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境內。

昌吉州境內烽燧羣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昌吉州境內烽燧羣(五工台烽火台),路程約58.7千米,用時約1小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