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開國

鎖定
日本開國,是指日本在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下,被迫放棄閉關鎖國政策,簽訂不平等條約,與西方列強重開國交與貿易往來的事件。 [1] 
德川幕府時期,日本實行鎖國政策,除在長崎維持少量與中國和荷蘭的貿易外,完全斷絕與外部世界的交往。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相繼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積極對外殖民擴張。1853年7月,美國海軍准將培裏奉政府之命率4艘軍艦抵達日本江户灣(即今東京灣),鳴炮示威,遞交國書,要求日本通商、供應美國船隻煤炭和糧食、保護遇難船員,並表示將來聽取答覆。因美艦身漆黑色,則事件又稱“黑船”事件。1854年2月,培裏率7艘艦隻組成的艦隊再次來日。腐敗無能的幕府在美國的船堅炮利面前一籌莫展,於3月30日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同意給美國船隻開放兩港口並提供煤炭等供應,允許美國在日設立領事館。英、俄、荷隨後而至,相繼與日本簽訂類似條約。1858年,在美國要興師問罪的武力威脅下,幕府簽訂《日美通商修好條約》,同意開闢商埠,允許美國人在通商地點居住、修築房屋和自由貿易並擁有領事裁判權,實行協議關税。接着,日本又與荷、俄、英、法簽訂類似條約。 [1] 
五國通商條約的簽訂標誌着日本結束了閉關鎖國狀態,完成了開國。開國使日本陷入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嚴重民族危機,促使日本人民覺醒挽救民族危亡,常常被看作是明治維新的開端。 [1] 
中文名
日本開國
外文名
The founding of Japan
發生時間
1854年
發生地點
日本

日本開國事件背景

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 在德川家康晚年和他逝世之後,開始執行閉關鎖國政策。日本的鎖國, 始於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幕府從1633年發佈第一個“鎖國令”,至1639年發佈第五次鎖國令,宣佈加強貿易統制和沿海警備, 嚴禁日本船隻出海貿易, 嚴禁日本人的海外往來, 查禁天主教, 將外國人驅逐出境, 等等。以1639年的鎖國令為標誌, 幕府確立了日本鎖國體制。從此, 除與中國和荷蘭在長崎一地維持少量的貿易外, 完全斷絕了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日本的鎖國制度持續了200多年,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它極大地阻礙了日本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貿易的停滯,使日本經濟與世界市場隔絕,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延緩了封建經濟解體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也大大抑制了產業的發展;與外國交流的中止,對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極為不利,使江户時期的日本文化失掉了開闊與雄偉的精神。日本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是故,歷史學家稱之為“歷史的悲劇”。
鎖國時期的日本處於幕藩體制的統治之下。天皇作為日本式政治建築物上不可缺少的點綴品,在京都的御所(皇宮)中賦閒。控制了政治和軍事大權的將軍,不許公家(廷臣)和大名染指中央政治。幕府明令劃分“四民”等級,即士、農、工、商,士屬統治階級,農、工、商為被統治的平民,此外還有叫做“穢多”、“非人”的賤民等級的人,上下尊卑,等級森嚴。這種嚴格的封建身份制度是日本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徵之一。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十八世紀中葉以後,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近畿、尾西等地的棉紡織、絲織等重要行業中出現了手工工場。但是,居於支配地位的還是高利貸資本以批發行的包買形式控制的農村家庭工業。
德川后期,幕藩體制陷入了日益深刻的危機之中:封建領主不斷加重剝削,廣大農村盛行墮胎、溺嬰、棄嬰,週期性的嚴重饑饉大約每七、八年發生一次;由於連年的災荒,全國人口自1721至1846年的125年間沒有增長,大致停留在2,800萬至3千萬之間; 耕地面積160年間徘徊在290至300萬町步; 幕府財政困難, 靠改鑄劣質貨幣來彌補虧空。天保12年(1841年)改鑄貨幣之所得, 竟佔歲入的51.4%。封建危機的最嚴重表現是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城市搗毀運動。據統計, 1590—1867年的278年間,共發生農民起義2,809次, 即平均每年10.1次, 而且越到幕末情況越嚴重。
就在日本沉睡於閉關鎖國之中的時候, 西方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美、法等主要西方國家, 相繼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 逐步向自由資本主義發展。
“資本主義工業部門的自然趨向使它需要‘尋求國外市場’”。在資本主義生產規律的作用下, 從十七世紀末起, 西方列強為了建立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奪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紛紛將殖民擴張的觸角伸向世界, 伸向日本, 並進行激烈的角逐。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即鴉片戰爭之前, 除了東亞(中國、朝鮮、日本)和中非之外, 亞、非、拉的廣大地區都已在列強的堅船快炮和廉價商品的進攻下, 淪落為殖民地和附屬國。
為迫使鎖國的日本開放國禁, 從1794至1823年30年間,歐美國家到日本的活動就有19次之多。只是由於或者實力尚不足, 或是忙於各自戰爭, 加之日本的拚命抵擋, 尚未能迫使日本開國。日本尚能對英、法、美、俄的不斷叩關搪塞於一時。但是, 到十九世紀中葉, 列強加緊向東亞侵略擴張, 特別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又使中國迅速地半殖民地化。日本朝野震驚, 加之幕府的腐朽衰敗, 它已無力抗拒西方殖民勢力的東漸。這時的日本已不能再繼續獨立於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了。也就是説, 日本的開國,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十九世紀中葉不可避免的歷史趨勢, 問題只是由誰來加以實現罷了。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加緊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倫敦大學教授比茲裏在研究鴉片戰爭後英國的對日政策時指出:“英國的商人們不關心日本。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深信,中國有着廣大而未開發的貿易和富源,只是由於政治上的困難和排外主義的中國政府的政策,才未能開發。因而他們認為,如要確保對這一傳奇的神話般的市場的接近,正確的作法應當是,即使冒着戰爭的危險,也要努力支持政府……無論是商人還是政治家,都不把日本與對華貿易等量齊觀。雖説有幾個人熱心宣傳,但是,日本貿易的‘神話’終未激起商人們的普遍嚮往。”很明顯,中國的市場和財富深深地吸引了英國,使它暫時顧不上染指日本。
與英國這種冷漠的對日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美國的對日政策則越來越趨積極。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原因:
(1)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之後,美國對華貿易迅速發展,中國成為美國棉紡織品的最大銷售市場之一。1853年,美國輸出中國的棉紡織品達283萬1千美元,佔美國棉紡織品輸出總額的32.2%。但是,這個數額也只及英國對華輸出棉紡織品的一半。
為了與英國爭奪在華利益,美國首先要在對華交通上另闢捷徑。前此,美國來華必須橫渡大西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經由印度洋抵達中國沿海,遠不如英國來得方便。1846年,美國佔領俄勒岡,1848年又從墨西哥手中奪取了加利福尼亞,使美國的領土由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因而,開闢橫跨太平洋抵達中國的航路對美國更富有吸引力了。但是,由於當時的汽船還不能帶足橫跨太平洋的燃料,尋找一個可供添煤的駐足地便成為當務之急。日本就是這樣一個理想之地。所以,能否敲開日本大門成為它爭奪在華利益這一戰略目標成敗的關鍵。
還有一個因素也推動着美國去開闢太平洋航路。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淘金者趨之若鶩,1849年就達10萬人之多。無奈人多金少, 不少人便轉向對華貿易尋求出路。
(2)美國獨立前, 捕鯨業已很發展, 當時主要以新英格蘭為根據地在北大西洋進行。獨立後, 由於北大西洋的大頭鯨逐漸減少, 便轉至北太平洋。1838年, 在北美西北海岸發現大漁場。
1843年, 又在鄂霍次克海發現了更加豐饒的漁場。1848年,更越過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十九世紀四十一五十年代, 美國的捕鯨業空前繁榮。1830年,捕鯨船總噸位為3萬9千噸,1844年則超過20萬噸。1845年,投資於遠東的捕鯨業資本為1,700萬美元,從業者萬人以上。北太平洋捕鯨業的發展, 迫切需要在日本尋求港口補充燃料、糧食和淡水。另外,在日本近海遇難船員的救助也亟需日本大開方便之門。

日本開國事件經過

1846年(日本弘化3年)和1849年(嘉永2年),美國先後兩次派遣比德爾和格林率艦赴日, 要求通商和接回漂流至日本的遇難船員。格林歸國後,在致政府的覆命書中説:“日本開國的時機確已到來。所用手段, 以武力威脅為得策”。美國政府最後挑選了取代奧利克成為東印度艦隊司令的海軍准將培裏作為赴日特使。培裏出身於海軍軍官家庭。他本人不僅是海軍技術專家,有“蒸汽海軍之父”之稱,而且也是一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
炮口下籤訂的“親善條約”
經過周密的準備之後,1852年11月24日,培裏率艦兩艘啓程赴日。途中,他致函美國海軍部長肯尼迪,主張“如果日本政府反對在本土提供這樣的(用以停泊和補給的)港口,如果不訴諸武力和流血就不能獲得港口的話, 我艦隊在日本南部有良港和便於獲得淡水、糧食的一兩個島上設立基地,並以親切、温和之態度懷柔當地居民,建立友好關係,這既是理想的,也是必要的”。顯然,培裏曾打算用武力佔領琉球的若干島嶼。
在到達中國之後,培裏把艦隊擴大至4艘(其中蒸汽艦兩艘)。1853年5月,艦隊抵達琉球那霸。6月6日,訪問了首裏王宮。7月8日(日本嘉永6年6月3日)“黑船”艦隊出現在江户灣浦賀附近的海面上。
日本開國 日本開國
日本方面要求美艦隊駛往長崎進行交涉,被培裏一口拒絕。幕府無計可施,允許就地呈遞國書。7月14日,旗艦“薩斯奎哈納號”響起震耳欲聾的炮聲。培裏率水兵300名在久裏浜登陸,呈遞了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致日本國天皇的國書。國書提出3項要求:通商,供應美國船隻煤炭和糧食,保護遇難船員。培裏本人也致書將軍,表示明春要重來江户灣等待答覆。他並威脅説,如果必要,明年來時將率更大艦隊。在測量了江户灣之後,培裏於7月17日率領艦隊離開了日本。
美艦離日一個月後,由海軍上將普提雅廷率領的俄國艦隊(由4艘軍艦組成)也接踵來到日本,要求開國。這就給幕府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德川幕府自“開府”以來,一直不許朝廷和各藩大名過問國政,但在美國的堅船利炮面前卻慌了手腳,一反常態,竟向朝廷請示機宜,並下令全國諸侯、官吏以至平民,均可上書言計,為此事獻策。各藩的意見不一致,但大體上説,拒絕開國者佔大多數。幕府沒有積極對策,只圖拖延矇混而已。
1854年2月11日, 培裏果然率領了一支由7艘艦船組成的艦隊(其中蒸汽艦3只)再次來到江户灣。為了把談判地點置於美國艦隊的大炮射程之內,給日方代表施加壓力, 培裏要求談判在橫濱舉行。幕府派出要員林、井户覺弘、伊澤政義和鵜殿長鋭4人
為談判代表, 並確定了全部接受美國要求的交涉方針。3月8日,培裏率500名全副武裝的水兵和海軍陸戰隊士兵, 在17響禮炮聲中登陸, 開始與日本代表談判。
3月30日, 雙方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也稱“神奈川條約”)。條約共12條, 核心內容有3項:(1)日本對美國船隻開放下田、箱館兩港, 為美船提供煤炭、糧食和淡水,並接納遇難船員; (2) 今後日本給予別國權益時, 也須無條件給予美國; (3)美國可在下田設立領事館。6月20日,雙方又簽訂《日美親善條約附屬條約》(也稱“下田條約”)。該約共13條, 對開放下田港作了細則規定。培裏艦隊在完成使命之後, 於6月22日培裏與日本天皇的使者在橫濱會面駛離日本。
美國炮艦外交的成功刺激了其他歐洲列強。1854年初,英、法兩國就有派遣艦隊前往日本的打算,因克里木戰爭的爆發而中止。1854年9月17日,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史透林率艦4艘來到長崎,要求日本不要給俄國軍艦提供特別方便。幕府害怕英、法與俄國的戰爭波及日本,10月4日以不為交戰目的使用開放港口、不在日本近海作戰為條件,與英簽訂《日英協定》7條。
俄國的普提雅廷得知日美簽訂了條約,也躲過英國艦隊的搜索,悄悄溜到日本要求締約。經過與幕府代表川路聖謨、筒井政憲的多次談判,於1855年2月7日簽訂了《日俄親善條約》9條及附屬條款4條。
荷蘭儘管一直與日本有外交關係,此時也要求締約。幕府曾要求荷蘭幫助日本購買軍艦、武器和訓練海軍,荷蘭駐長崎的商館長寇蒂斯便以締約為交換條件。1855年7月,荷蘭把軍艦“森賓號”送給幕府,並答應幫助幕府訓練海軍。11月9日,幕府代表荒尾成允、川村修、淺野氏綏與寇蒂斯簽訂了《日荷親善條約》27條。日英、日俄、日荷之間的條約,內容大致與日美條約相同。
“五國通商條約”的締結
《日美親善條約》的簽訂,雖然打破了日本的鎖國制度,但沒有滿足美國的通商要求。而沒有通商的“開國”是不足以使美國卻步的。列寧指出,“資本主義只是廣闊發展的、超出國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結果。因此,沒有對外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不能設想的,而且的確沒有這樣的國家。”
培裏在評價《日美親善條約》時就指出, 它是“向通商協定前進中的最重要的一步”。他還樂觀地估計了對日貿易的前景:“可以毫無顧慮地預言, 這個優秀國家是東方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我們將能夠與它建立有利的貿易”。他舉出, 日本人愛好並需要歐美的羊毛織物和棉布, 而日本可供輸出的產品則有金、銀、銅、樟腦、木材、乾魚、煙草及絹布、麻布、漆器、陶器等。他認為,在必要的時候, “將用外力把中華帝國和日本帝國拉入同等的國際義務和權利關係之中”。也就是説, 要把它們強制捲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
與日本簽訂通商條約的任務落到了美國首任駐日總領事哈利斯的肩上。哈利斯出身於紐約一個陶瓷進口商人的家庭, 本人長期從事往來於美國至香港、馬尼拉、新加坡等地的商業活動。1854年被任命為駐寧波領事。1855年, 他回紐約時, 適逢美國政府物色駐日總領事人選。一些有影響的紐約商人向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推薦哈利斯。推薦他的人中還有培裏和參議院議員、後來的國務卿西瓦德。哈利斯也毛遂自薦, 向總統表示:“如果要在駐清事務官和駐日領事間作一抉擇的話, 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我十分清楚, 在日期間必須忍受離開社會的流放和生活上的精神孤獨, 我有忍受這些的準備。”1856年6月, 經參議院認可,他被正式任命為首任駐日總領事。1856年8月21日, 哈利斯到達下田, 在下田近郊的玉泉寺升起了星條旗。
以老中阿部正弘為首的幕府執權者, 基本上已決定了開國的方針,但還不願讓哈利斯徑來江户,而要他在當地與下田奉行交涉。經過一系列談判, 1857年6月17日, 哈利斯與下田奉行井上清直及中村時萬簽訂了《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條約》共9條, 主要內容為:除下田、箱館兩港外,再對美開放長崎;美國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第四條規定:“日本人對美國人犯法時,由日本官員按日本法律懲處。美國人對日本人犯法時,由總領事或領事按美國法律懲處。”美國人帶來的貨幣,可與同種等量的日本貨幣交換(只徵收6%的改鑄費);來日美國人可在下田、箱館居住,美副領事可長駐箱館等。
《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條約》簽訂之後,哈利斯又強烈要求前往江户晉見將軍和締結通商條約。此時,適逢英國艦隊藉“亞羅號”事件炮擊廣州,荷蘭駐日商館長寇蒂斯力勸幕府開國。這一勸告對老中堀田正睦發生了相當的影響,決定允許哈利斯前來江户。
1857年10月14日,哈利斯到達江户。18日會見堀田正睦,21日晉見將軍,呈遞了國書。哈利斯老於權術,來江户前多次宣稱他有“重大事件”必須面陳堀田。日本官員無論怎樣追問,他都故弄玄虛,秘而不宣。
26日,堀田終於安排接見,特意聽取他關於“重大事件”的陳述。哈利斯講了因汽船用於航海而引起的世界形勢變化,力説日本必須適應這一形勢,放棄鎖國政策,進行自由貿易。他抬出英國在亞洲的侵略,尤其是英法正在進行的對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來威脅日本。説英國的香港總督包令正準備來日,“將率領日本人迄今所未曾得見之大軍艦,來到江户要求談判”。他還大肆宣揚美國的所謂“和平主義”,説美國不指望在東方獲得領土,並説,英法曾要求美國參加這次對華戰爭,遭到了美國的拒絕。他力勸日本應在英國艦隊到來之前與美國簽訂條約,以為日後與英國締約提供一個有利於日本的範本。哈利斯提議這個條約主要應包括:(1)外國公使常駐江户;(2)美國人與日本人自由貿易,官員不進行干涉;(3)增開港口。堀田對哈利斯關於形勢的通報表示感謝,但説締約之事因要和很多人商量,需要一定的時間。
過了一個月, 哈利斯仍未得到幕府的答覆, 又進行威脅説,“若不接受我方要求, 即當降旗回國。日本以此侮辱美國全權代表, 美國當興師問罪。”幕府即派下田奉行井上清直、目付巖瀨忠震為代表, 自1858年1月25日開始與哈利斯交涉。經過14次談判,最終議定了《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及貿易章程,只等4月18日正式簽署。
但是, 這時圍繞着將軍繼承人的問題, 政局突然複雜化。一橋派反對把持幕政的南紀派與美簽約。為了得到天皇對條約的“敕許”, 幕府派堀田正睦前往京都作朝廷的工作。但是朝廷在一橋派的慫恿下一味支吾搪塞, 不肯批准。1858年6月1日, 堀田空手回到江户, 簽約日期早已過去。就在此時, 井伊直弼擔任了大老, 他在哈利斯的強烈要求下, 不待敕許, 命井上清直、巖瀨忠震於1858年7月29日與哈利斯在美艦“波瓦坦號”上籤署了條約。
《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共14條, 其主要內容為: (1)互派外交代表, 常駐對方首都, 並享有在其國內的旅行權。(2)依次開放神奈川(1859年7月4日)、長崎(1859年7月4日)、新(1860年1月1日)、兵庫(1863年1月1日)。神奈川開港6個月後關閉下田港。此外, 江户(1862年1月1日)、大坂(1863年1月1日)闢為商埠。美國人可在各通商地點居住和修築房屋。(3)在各通商地進行沒有日本官員干預的自由貿易。(4)外國貨幣可與日本貨幣同種等量交換, 並可在交易中通用。(5)美國人對日本人犯法, 由美國領事按美國法律懲處。(6)制定協議關税。
接着,以此條約為藍本,日本全權代表又分別與寇蒂斯簽訂《日本荷蘭修好通商條約》10條(8月18日),與普提雅廷簽訂《日本國魯西亞國修好通商條約》17條(8月19日),與額爾金簽訂《日本國大不列顛國修好通商條約》24條(8月26日),與葛羅簽訂《日本國法蘭西國修好通商條約》22條(10月9日)。各條約中都附有貿易章程。這些條約因是安政年間與5個國家簽訂的,所以總稱為“安政條約”或“五國通商條約”。
安政條約的簽訂標誌着日本結束了閉關鎖國狀態,完成了開國的歷史進程。

日本開國事件結果

導致日本徹底開國的安政條約,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加給日本的不平等條約。它從以下5個方面破壞了日本的主權:
(1) 列強在日享有治外法權——西方國家的公民可以在日本為所欲為,日本的法律不能用來保護本國和本國公民的利益與安全。
(2) 列強在日本享有關税協議權——等於列強共管了日本的海關,日本喪失了保衞本國經濟利益和產業的最重要手段。
(3) 列強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一個外國在日本取得殖民主義權益,其他外國便可同時獲得,日本受到的損害以“累進”方式劇增;而一個外國在另一個外國取得好處,卻與日本毫不相干。
(4) 列強在日本開港地設立居留地——居留地在治外法權的庇護下,性質與列強在中國的“租界”相差無幾,成為日本主權不能完全達到的“國中之國”。
(5) 條約不規定有效期限,修改須經對方同意——條約持續多久, 是否允許修改, 主動權實際上操於侵略者之手。因而, 安政條約的簽訂必然帶來嚴重的後果。
在經濟方面, 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開始向日本傾銷,棉布、棉紗、食糖等大批進口, 打擊了日本本國的生產。1863年進口的棉織品為182,241反, 毛織品為92,841反。1867年棉織品約增為1,087,163反, 毛織品約增為371,396反, 棉紗則為20,970擔,砂糖為259,443擔。生絲大量出口, 1858年日本開港前, 幾乎沒有出口, 開港後的1859—1860年, 出口額為6千捆, 1862—1863年已增為2萬6千捆。國內絲織業出現了危機, 西陣和桐生的傳統絲織業難以維持。桐生1,500名職工無法生活, 派代表請願,要求幕府停止出口生絲。西陣的絲織行稱, 因缺乏生絲, 供應將軍穿用的料子也織不出來。
當時, 日本國內的金銀比價為1比5, 而國際市場則為1比16,於是從西方來到日本的“公使、領事、海軍官佐以及商人們幾乎人人都搞這種(以白銀套購黃金的)投機事業, 致使帝國的黃金外流異常迅速”。就這樣, 開港貿易僅半年, 日本黃金外流了100萬兩。出口激增, 黃金外流, 幣制混亂等情況, 最終導致了物價暴漲。1859—1867年, 絲、茶、蠶卵紙、鹽、酒、棉、麥、米等, 少者漲價兩三倍, 多者漲價10倍。整個經濟陷於大混亂之中。
經濟的破壞, 造成了包括下級武士在內的人民生活的更加惡化, 也使得幕府和各藩的財政更加困難。
為了解救財政危機和加強軍事力量以鎮壓人民的革命鬥爭,封建統治者大批購買武器和軍艦, 甚至以主權作抵押, 以求得列強的貸款和幫助。據統計, 1871年廢藩置縣時, 明治政府承認的各藩外債包括利息在內共計400多萬元。
借款中有許多是政治色彩的抵押借款,如水户藩借荷蘭商人洋銀10萬元,以福山、江刺兩港税收作擔保。幕府為了取得法國的貸款,寧願由法國來壟斷日本的對外貿易,甚至出賣北海道的森林、礦山開採權。只是由於1866—1867年的經濟危機和幕府的迅速垮台,這個計劃才未能實現。
列強還利用幕府的腐敗,要求連條約中也沒有規定的駐兵權。從1863年起,英、法藉口保護居留地,調集軍艦10餘艘進駐橫濱,常駐水兵近兩千人。橫濱簡直成了英、法的軍港。日本政府想在橫濱修建炮台,卻因英、法的蠻橫干涉而只得作罷。在日本,橫濱之於江户,正如在中國,天津之於北京。在這個敏感地區大批駐軍,從政治上、心理上給予幕府以極大的威懾和影響。
1861年發生的對馬事件,還表明列強有着直接掠奪日本領土的野心。這年4月,俄國軍艦“鮑薩德尼克號”侵入對馬的芋崎,以“修理軍艦”為名,建造兵營等永久性設施。他們無視對馬藩當局的抗議,肆意測量水域,砍伐山林,實彈射擊,索要妓女。當地人民忍無可忍,對俄國侵略者進行了武裝抵抗。英國也早已垂涎對馬,而美國則要把它作為列強共管的自由港。看到沙俄首先下手,英國便出動軍艦進行干涉。最後,在日本人民的堅決抵抗和英國的干預下,俄國軍艦被迫撤走。
總之,日本在開國之後,由於被強加上不平等條約,陷入了淪為西方列強半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嚴重民族危機之中。
日本開國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着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隨着中國和日本的門户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顯然,馬克思把日本和中國的開國看作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標誌。在堅船利炮的威逼下, 日本被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從此將作為世界資本主義鏈條中的一環而起作用。
其次, 由於開國所產生的劇烈的政治和經濟震盪, 加速了日本封建社會的瓦解, 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尤其是民族危機的加劇, 迫使日本作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明的那種歷史性抉擇: 要麼是民族滅亡, 要麼是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
正是民族滅亡的危險, 呼喚着日本人民起來為挽救民族的命運而鬥爭。日本開國後8年, 終於使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滅亡, 明治維新運動登上歷史舞台。日本歷史揭開新的篇章。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歷史卷編輯委員會 編;何本方 主編.中國小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第214頁.
  • 2.    朱庭光 主編;張宏儒,梅偉強 本冊主編.外國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 第二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第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591-592-593-594-5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