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既然

(詞語)

鎖定
既然,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jì rán。既然是連詞,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常用“就”、“也”、“還”等配搭。舉例:他既然已經好些,就可以回學校去了。
中文名
既然
外文名
now that;as;since
拼    音
jì rán
注    音
ㄐㄧˋ ㄖㄢˊ

既然漢語釋義

1、本來如此;已經如此。
《漢書·趙充國傳》:“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金王若虛 《復之純交説》:“今胡其齕汝趾而齧汝喉出於外者,亦既然矣,伏於中者,竟如何哉。”
2、連詞。用在上半句話裏,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後加以推論。
水滸傳》第二回:“既然令郎肯學時,小人一力奉教。” 清李漁《奈何天·密籌》:“恩主既然信用,卑職怎敢推辭?”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祁連山下》:“既然如此,當初何必要派遣他,西出嘉峪關,萬里迢迢的,去尋找石油呢?” [1] 

既然詩歌名稱

既然詩歌內容

既然
徐敬亞
既然
前,不見岸
後,也遠離了岸
既然
腳下踏着波瀾
又註定終生戀着波瀾
既然
能托起安眠的礁石
已沉入海底
既然
與彼岸尚遠
隔一海蒼天
那麼,便把一生交給海吧
交給前方沒有標出的航線!

既然作者介紹

當代詩人、文學批評家。第一屆青春詩會成員,1949年生於吉林長春市。
198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1985年,遷居深圳。著有詩歌評論《崛起的詩羣》、《圭臬之死》、《隱匿者之光》及散文隨筆集《不原諒歷史》等。曾主持“中國現代詩大展”,並主編《中國現代詩大觀》。 1983年,《當代文藝思潮》公開發表了徐敬亞於兩年前在大學時期創作的學年論文——《崛起的詩羣》。這篇詩論甫一發表便如一枚炸彈在詩壇炸響,隨後引發了一場針對這篇詩論乃至朦朧詩運動的大批判。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羣》與此前發表的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及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被批判者們統稱為“三個崛起”。
詩中“大海”的象徵着人生,“岸”指的是人生的目標,,“波瀾”指的是生活的坎坷和艱險,“能托起安眠的礁石”指的是能給人以休息的港灣,這首詩表現了“人應該勇敢的承受人生的磨礪”這樣一個主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