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岙遺址

鎖定
施岙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礎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初步鑽探發現,附近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 [1] 
施岙古稻田遺址是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來發生了多次波動比較大的環境事件,為研究人地關係提供了新材料。 [3] 
中文名
施岙遺址
地理位置
寧波市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
所處時代
河姆渡三期和良渚時期 [2] 
佔地面積
900000 m²

施岙遺址發掘歷程

2020年9月起,為配合遺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塊土地出讓建設,在先期勘探基礎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此區域古稻田分佈範圍約8萬平方米。在古稻田分佈區,共發掘約7000平方米。
2020年下半年,施岙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面積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與良渚文化時期的古稻田,河姆渡文化晚期與良渚文化時期稻田均有比較清晰的道路系統,尤其良渚文化時期的道路呈“井”字形結構。
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時為了解道路延伸情況,考古隊對局部道路進行了解剖。2021年1月中旬工地收尾階段,在其中一條道路東端解剖溝中,除了發現十餘根散亂木頭外,還發現了一段長約1米的凹弧形木板,沿着弧形木板清理到探溝外,發現其延伸5米多,後將其整體清理出。
根據這段弧形木板的形態來看,其應是一殘獨木舟。因水稻田比較泥濘,往往在道路中鋪墊數量不等的木頭作為墊木,考古隊認為這一殘獨木舟廢棄後成為了道路的墊木。同層水稻田經碳十四測年樹輪校正後在公元前2900—前2700年。同時,這一解剖區域發現了一條更早階段的用竹子鋪墊的道路。 [3] 

施岙遺址發掘成果

施岙遺址2020年度

2020年度發掘發現三個時期的塊狀水稻田: [2] 
第一期可能屬於河姆渡文化三期(BC4000年前後),發現田埂。
第二期屬於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當於崧澤文化階段(BC3700-3300年左右),發現田埂三條。
第三期屬於良渚文化時期(BC2900-2500),發現大面積的塊狀水稻田,由縱橫交錯的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田埂(有些為木頭鋪墊)明確的有近20條。明確的三塊田塊面積分別為900、1700、1900平方米左右。東西向田埂數量較多,田埂寬約2-3米,間距約15-40米之間。水稻田堆積中出土極少量魚鰭形鼎足、泥質黑皮陶等,這正是良渚文化的典型陶器。 [2] 

施岙遺址2021年度

施岙遺址 施岙遺址 [5]
2021年4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佈消息,寧波餘姚施岙古稻田遺址發現一艘寧波地區最早的獨木舟。這也是繼蕭山跨湖橋、餘杭茅山遺址獨木舟之後浙江發現的第三艘史前獨木舟。 [3] 
2021年11月,此次發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規模稻田遺存,年代距今約6700年至4500年。河姆渡文化時期稻田因發掘面積較小,僅發現少量稻田、田埂、河溝遺存。良渚文化時期稻田結構清晰,發現了凸起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的路網,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組成的灌溉系統,確定了面積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的四塊田塊。出土陶釜口沿、魚鰭形鼎足、平底罐底和石刀、石錛、石犁殘片等器物,一條殘損的獨木舟被埋入田埂中。經檢測,稻田堆積中含有較多水稻小穗軸、穎殼、稻田伴生雜草等遺存,植硅體分析結果顯示,稻田堆積中水稻植硅體密度遠高於一般古代稻田的認定標準。 [4] 
2021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會上通報了浙江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重要考古成果。 [5] 

施岙遺址價值意義

  • 水田結構
如此大規模的“井”字形結構的水田,截至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僅見於浙江地區,起源年代有可能早至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學術界對史前時期水稻田的認識。 [2] 
  • 文化延續
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良渚文化的稻田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善的路網和灌溉系統,這種大規模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並一直延續發展。
此次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進一步深化了對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的認識。 [6] 

施岙遺址保護等級

2023年7月,浙江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