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氏族譜

鎖定
方氏聚居於江蘇溧陽天目湖桂林、安徽歙縣一帶,南宋至民國,人才輩出,族人遍佈蘇南(溧陽、宜興)、浙江、安徽等地;周邊歷史較長的宜興方氏、金壇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陽,溧陽方氏又出自桐廬,桐廬之前則是淳安一帶。民國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時敍(頌虞)等人考證來歷圖附於12修譜,因故值此14修譜之際,尋找方肖斐女兒後人;方振徇孫子方為祖(居杭州)、曾孫方毅;振徇長婿蕭開誠(安徽水利電力廳副廳長蕭開瀛兄弟)後人;次女方寶璇、女婿狄勤源(字如川,浙江餘姚大嵐小學退休教師)後人;方頌虞長女方雙修(居漢口)、長婿徐培澤,長孫徐公望、孫媳鄧嘉怡、曾孫徐駿,次孫徐公尚、孫媳方誌、曾孫女徐謙;頌虞次女方邁隨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慶、徐仁慶、徐賢慶居宜興高塍集鎮;頌虞幼女方新(南京東南大學副教授)後人;本房宜城方耀奎、方鴻庚、方東昇、方彭來、方南升、方彭緒後人共商族務。另有岳陽縣高壠石墨港竹山坡一帶,清朝中葉人才輩出,出了不少官場人物。
名稱:
方氏族譜
起源:
南宋以來的進士、舉人及貢生
分佈:
桂林、安徽歙縣
名人:
方孝孺、方法、方以智、方苞等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方氏族譜歷史淵源

該譜仕進表中,記有清朝以來的進士、舉人及貢生、監生、庠生名錄189人;自巡檢、縣丞至京官、封疆大臣各類職官383人;廕襲、封典(文職封奉政、中議大夫等,武職封武功、建威將軍等)107人;晚清以來,中學、大學畢業生22人。其中桐城桂林湖廣巡撫方孔炤、百科全書方以智、直隸總督方觀承、四川巡撫方顯、廣東鹽運使方功惠、浙江寧紹台海防道方桂、山西雁平兵備道方應清、廣東惠潮嘉兵備道方應元、江南道監察御史方雪浦、山西布政使方大氵是、甘肅總兵方秋帆、兵部主事軍機章京方稼軒、開封知府方宗鈞等均有傳。

方氏族譜源出

出自「姬」姓,以字為氏。周宣王有大臣方叔。見《詩經.小雅.采芑》雲﹕「方叔止。」「方叔,卿士也。支孫以王父字「方」為氏。又,《風俗演義》雲﹕相傳為古帝榆罔之子方雷氏之後。

方氏族譜始祖方雷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雷氏“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以國為氏,後單姓相傳方雷氏是神農氏的九世孫。黃帝娶方雷氏之女為次妃。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司馬貞索隱引晉皇甫謐曰:“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榆罔二十六年(公元前4513年),軒轅氏大酋長姬邦卉平定四方,迫榆罔讓位,正式稱帝,以涿鹿為都,國號黃帝,史稱黃帝軒轅氏。方雷氏因協助黃帝平定四方有功,受封於邗溝之東六百里方山府地(今江蘇六合方山)。

方氏族譜家族名人

方氏家譜方叔:西周宣王(前八世紀)時的卿士,征伐古族玁狁有功。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文章,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諡文正。着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
方弘靜(1516—1611):明嘉靖、萬曆時期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南京總督糧儲户部右侍郎、詩人,有《素園存稿》。黃山天都社創始人之—。
方苞(1668~1749):字鳳九,號靈皋,晚號望溪,清安徽桐城人。官至侍郎。論學以宋儒為宗,説經推衍程朱之學,尤致力於春秋三禮。文學韓歐,嚴於義法,為桐城派之宗主。着有周官辨﹑春秋通論﹑禮記析疑﹑望溪文集等。
方本仁(1880--1951),號耀庭。湖北黃岡陶家樓人。幼入塾讀書,年20做塾師。後投
武昌右旗馬隊營當兵,被選送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畢業後仍回馬隊。

方氏族譜地望分佈

河南開封郡:江蘇溧陽、宜興、金壇、句容、南京、浙江淳安、桐廬、湖州、德清、富陽、江西、安徽廣德、徽州(黃山)、祁門等。
河南河南郡。河南桐柏
湖北黃岡,荊州等。
山東濟南,泰安,濟寧。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惠來縣
浙江餘姚宋岙村。浙江蘭溪女埠後方村。浙江蘭溪馬澗本鎮及溪裏源。
浙江仙居縣板橋村
浙江臨安三口鎮方家頭
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方山頭村、村頭村等
浙江開化縣蘇莊鎮唐頭村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安徽省桐城縣(老桐城含樅陽縣)
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天台方衝、小池白銀、城西方洲等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廟邊方村、塔上方村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

方氏族譜入譜資料

根據公元1924年(民國十三年)湖北黃岡籍方本仁將軍倡議創修之《方氏聯宗統譜》,1995-1997年湖北孝感方××、方××等發起編纂之二修全國《方氏聯宗統譜》為線索,參考福建省雲霄縣雲陽聯誼會方福林、方建寅、方賦水等編纂之《雲陽方氏譜牒》,福建福清市龍田方氏宗祠理事會、方氏宗親聯誼會方守祥、方友彬、方家章等根據明代方元會重修《莆陽金紫方氏族譜》及福州十邑方氏宗親聯誼會提供的各地譜牒世系等編纂的《六桂方氏源流》,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譜》,河南禹州河南堂《方氏源流總圖》、桐城《桂林方氏族譜》湖南平江《方氏光源族譜》、湖南郴州桂東文房《方氏族譜》、江西廣昌致申公支系《方氏六修族譜》、《南昌方氏支譜》以及幾十個省市有影響力的《方氏宗(族譜》若干套等為骨架,加上此次參與之支系提供的本支《方氏宗譜》,按統一要求整理到位之譜料為主要內容,上溯至清代方祖善、方大成等編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宋代方桂森公纂修之《漢歙丹陽河南方氏衍慶統譜圖譜》、西晉方藏公纂《西晉詔定方氏歷代譜志》,等歷朝欽定的《方氏宗譜》,並依據史籍、方誌和參考國家珍藏的吾族歷史資料編纂而成,全書約400萬字。

方氏族譜流傳字派

江蘇溧陽、宜興、金壇、句容敦睦堂方氏,始遷祖為方桷,後世分為貴一公、貴四公、貴二公、貴五公、貴三公,各房自行排行。
湖北黃岡立本堂方氏,始遷祖為方萬一(元末)。兄弟
九人方萬二、方萬三、方萬四、方萬五、方萬六、方萬七、
方萬八、方萬九因避元末戰亂,自江南豫章豐城遷至黃州府。
後因韓福通倡亂,屠陷蘄黃等處,兄弟星散僅萬一公、萬二
公、萬七公之後人仍居於黃。萬一公支下流傳字派1至60世:
01世至10世:萬省元福鉅,志勝添鳳一;
11世至20世:應逢希世思,懋極道昌華。
21世至30世:大學先明德,繼之以新民;
31世至40世:其成在止善,宗緒乃克行。
41世至50世:物格後知至,身修必意誠;
51世至60世:齊家治國本,天下樂太平。
萬七公支下流傳字派:
01世至05世:萬召太人廣;
06世至12世:仕玉本紹木應登,
13世至19世:養獻追之日崇輪,
20世至26世:一貢志同修顯上,
27世至33世:來嗣進作世逢成,
34世至40世:衣冠疊侶似顏覲,
41世至47世:甲第聯綿海內名,
48世至54世:運會璇推尊道德,
55世至61世:風隆永遠播瓊瑛。
注:06至61派是明成祖皇帝賜予方氏萬七公支系,「五十六字派」是明朝殺了方孝孺之後,朱棣即永樂皇帝見到湖廣羅田萬七公之裔方進趕考,認為方家還有後代,又感到株連方孝孺十族有懺悔之意,即給考上進士的方進寫了56字的詩句,該支就用作修譜取名的字派,己流傳至今。五十六字從該支六世即總系135世啓用,現最晚輩已用至「進」字,即該支29世、總系158世。
方氏統譜總派:
統是炎軒胤
珠聯肇丕基
粹威張壯武
寧靜樣和怡
田野思勞力
官庭懍惠慈
吾儕均勉勵
親睦足綱維

方氏族譜各地祠堂

友慶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子孫後輩分佈於桐城、樅陽義津、浮山一帶。元末德益公名耶,從貴池池口遷徙至桐城風儀坊,後世治學遂統治清文壇200年,桐城方氏精通易學並傳世。
敦睦堂:桂林方氏,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進士方桷任溧陽令,卒葬溧陽,孫子紹宗來溧守墓,後世繁衍至今800餘年,總祠敦睦堂位於5A景區天目湖桂林村。
敦義堂:始遷祖諭(智盳),宋太祖乾德間自睦州桐廬白雲源(或雲自江西新建縣白雲源)遷居祁門竹溪墩。建橋於水口山下,名赤橋,之後支分派別。
敦倫堂:始遷祖秩,明洪武間以武功尉州衞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縣九十二都。
敦敍堂:始遷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雲源遷至義烏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遷祖方台生(明)。該族散居太平、祁門、黟縣、石棣、貴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縣府前方氏
雅趣堂:安徽歙縣瀹潭方氏,北宋靖康之亂遷至歙縣,始遷祖汴京方子華公。明萬曆年間,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立方氏宗祠,宗祠碑文為許國所親撰,寫碑者乃賜進士第嘉議大夫南京總督糧儲户部右侍郎、詩人方弘靜,碑額篆文為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書籍事務中書潘緯。
敦雅堂:始祖幹,晚唐詩人,世居桐廬白雲源。
滋本堂:江蘇常州毘陵芳茂裏方氏
大訓堂:浙江奉化大橋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孫也姓方。
立本堂:湖北黃岡方氏,始遷祖為方萬一(明初)。兄弟九人方萬二、方萬三、
方萬四、方萬五、方萬六、方萬七、方萬八、方萬九自江南豫章豐城
遷至黃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韓福通以紅巾倡亂,蘄黃等處盡為屠陷。
兄弟星散,萬一、萬二、萬七遂居於黃岡。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蹤。此
為萬一子孫堂號。
永錫堂:浙江淳安,遂安。始遷祖煥,唐乾符間,避兵自桐廬白雲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遷縣城進士坊。
永思堂:浙江諸暨,暨陽。始遷祖度,世居諸暨花山白門裏,南宋淳皊元年贅高
湖湯家塾湯氏,遂別為高湖支。暨陽盧家溪方氏始遷祖堂,明後期自諸
暨陡徙居本邑盧溪。
白雲堂:安徽歙縣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臨湘,湖北,嘉魚。始遷祖皅,吳越錢氏光祿大夫,避難攜族散居
鄂嶽屬邑,皅自家於臨湘小源堡天井村。傳八世嶽,遷居嘉魚。
發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壯猷堂:安徽,潛山。始遷祖淵,元至正間陳友諒屯兵鄱陽,避戰火,由江西鄱
陽之瓦屑壩渡江,遷安慶?山車輞坂。
克猷堂:安徽蒙城。始祖方杲字東昇,大明員外郎。明嘉靖元年(1522)由河南永城謝家湖遷蒙定居瓦埠。至今480餘年族史。子孫繁衍22代,人口已逾二萬,户數達六千餘。
觀禮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陽牧亭:浙江臨安,於潛
倫敍堂:1、浙江,寧波。始遷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鄉,南宋淳皊間入贅四明孫氏,
因家焉。
2、湖南寧鄉方氏始遷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間由江西永新縣徙居
楚南寧鄉一都三區趙家河,傳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際,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遠堂:
光啓堂:醴西黃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灣(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遷祖方義。
2、福建平和、台灣嘉義始遷祖方民敬(五世來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長沙柞山方氏始遷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樑縣,明朝中葉徙居長沙。
4、岳陽方氏之始遷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遷岳陽;至六
世別而?沙陂、潼溪、楊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縣綠化鄉謝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統宗譜。該宗望出河南,遠祖弦,官吳中,避王莽亂,因家歙
縣東鄉(即後世之淳安)。孫儲,三子,遂啓嚴、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諸派。
忠恕堂:始遷祖軫,北宋徽宗時以劾蔡京貶官鄞縣令,後謝事,挈家由閩之莆田
遷居慈溪北鳳浦;傳至十一世復由鳳浦遷居堰頭。又十世,應鳳公遷鎮
海莊市。
忠貞堂:始遷祖萬鎰、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際由歙縣羅田鄉同遷江陰周莊鎮。
誦芬樓:始遷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軍職隨西平侯沐英入滇,後釋甲歸農,
卜居晉寧州治西之?睢廠。
思福堂:安徽休寧珊溪方氏分支
重慶堂:安徽河南方氏,該族散居歙縣、涇縣等地。
恩誠堂:安徽績溪城南方安灣方氏
積慶堂:浙江臨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東方堰方氏
萃渙堂:安徽歙縣,浙江淳安,兩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黃岡方氏
崇讓堂:湖北方氏,始遷祖方萬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遷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見國危勢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縣清潭裏。
歷世既長,支分派衍,進而擴散至虞、嵊二縣各地。
敬義堂:始遷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壽昌城後街。
敬投堂:安徽歙縣歙西拓源方氏
聚遠堂:始遷祖景珍,北宋初年自嚴州桐廬白雲村遷至永康長安鄉化街。
聚樂堂:安徽懷寧,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領部頒印照下屯池州東流縣八都鄉;
傳十數世至諱德先者,復於清雍正元年由東流徙居懷寧縣西門,別為懷寧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遷祖瓊,北宋鹹平間自桐廬白雲源徙居遂安鳳林鄉罛
霄裏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縣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吳公嶺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為蘇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間為除害平遼,引起本地為戰場,兵荒馬亂,
加之黃水奪淮,遍地無收,人逃散與傷亡。被洪武趕散於全國各地。傳至
十六世,由於文化大革命,譜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記載。1998年乃公議從
安徽的龍崗,江蘇的卞塘、崗坂、南望三地始緒,簡要分三大門重修家譜
世德堂:江蘇常州、揚州、高郵、安徽天長方氏
風雅堂;浙江蘭溪女埠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上吳方村
永同公祠:浙江開化縣蘇莊鎮唐頭村
正學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葛塘街道東方村
厚德堂:廣東省陸豐市甲東鎮長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