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國珍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

鎖定
方國珍(1319年-1374年),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中國元末割據浙東的武裝首領。 [20] 
方國珍世代以販鹽浮海為業。1348年,黃岩人蔡亂頭起兵反元,冤家告方國珍與蔡亂頭公通,官府追捕,方國珍殺冤家,逃入海中,聚眾數千人,劫奪海運糧。元廷命江浙行省發兵征討,方國珍俘行省參政朵兒只班,請降。1357年,方國珍升江浙行省參政,奉命討張士誠,敗張軍幹崑山。次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遣使招降方國珍。 [20] 
1359年,方國珍投降,朱元璋授其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國珍還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職。方國珍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官職,官至江浙行省左氶相,封衢國公,實際上是東南一隅的封建割據勢力。1367年,為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將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同年九月,朱元璋遣大將率軍攻之。同年十一月,被迫投降。1369年,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於1374年病死。 [20] 
別    名
方珍
方谷珍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台州黃岩(今浙江路橋)
出生日期
1319年
逝世日期
1374年5月8日
主要成就
首義反元;割據浙東
本    名
方國珍
職    業
農民起義軍領袖
官    職
廣西行省左丞(明朝)
葬    處
南京城東20裏玉山之源

方國珍人物生平

方國珍首義反元

方國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體白如瓠,力賽奔馬。世代以行船海上販鹽為業,兄弟五人,以此為生。
元末農民起義 元末農民起義
元朝末年,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和管制十分惡劣。加上當時災害多,民不聊生。陶宗儀輯有浙東民謠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嶼青,出海精”的謠諺,“洋嶼”,就是洋嶼山;“海精”指方國珍。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一個名叫蔡亂頭的人,在海上打劫財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國珍的仇家便告發他通寇,方國珍殺死仇家,與其兄方國璋、其弟方國瑛、方國珉逃亡海上,聚集數千人,搶劫過往船隻,阻塞海路。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軍征討,兵敗,被方國珍所捉。方國珍迫使其請命於元朝,授他為定海尉,不久起義,進攻温州。 [2] 
方國珍首義反元,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

方國珍七戰七捷

元末形勢圖 元末形勢圖
元朝以孛羅帖木兒為行省左丞,督軍前往征討,也兵敗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再次招降他。不久,汝、潁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師防守長江。方國珍心中疑懼,重新反叛,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逃亡入海。後來派人潛至京城,賄賂朝中權貴,允許他投降,授為徽州路治中。方國珍拒不聽命,率軍攻陷台州,焚燒蘇之太倉。元朝又以海道漕運萬户之職招降他,方國珍這才投降,並接受這一官職。不久進升行省參政,派兵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派遣將領在崑山抵禦。方國珍七戰七捷,直到張士誠也投降,才停戰退兵。 [3]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國珍兄弟帶頭騷亂海上,元朝憚於用兵,一意進行招撫。只有都事劉基認為方國珍是首逆,而且屢降屢叛,不可饒恕,但朝議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方國珍授官之後,據有慶元、温、台之地,更加強大,不可控制。
方國珍開始起義時,元朝發出空名宣詔數十道,招募人們去進攻,許多海濱壯士響應招募,併為此立功,可是負責此事的官員接受重賄,總是不給這些人應有的賞賜,有一家為此死去幾個人,卻得不到官職。但對方國珍之徒,卻一再招撫,都升為大官。因為這樣,百姓都羨慕當強盜,跟隨方國珍的人日益增多。元朝失去江、淮後,只得憑藉方國珍的船隻使海運暢通,便又以官爵籠絡他,這樣海運無事。有一個名叫張子善的人,喜愛縱橫之術,勸説方國珍率軍溯江而上,窺視江東,北奪青、徐、遼海。方國珍回答説:“我還沒有這麼大的志向。”然後謝之離去。 [4] 

方國珍過招元璋

方國珍塑像 方國珍塑像
朱元璋攻取婺州後,派主簿蔡元剛出使慶元。方國珍與其下屬商量道:“江左號令嚴明,恐怕不能與他對抗。況且與我為敵的,西有吳,南有閩。不如暫且表示順從,藉此作為聲援以觀其變。”下屬覺得他説的在理。於是,方國珍派使者給朱元璋送信,並奉獻黃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紋的絲織品一百匹。
朱元璋又派鎮撫孫養浩回訪他。方國珍請求進獻温、台、慶元三郡,並派次子方關作為人質。朱元璋沒接受人質,而且給予厚賜,將他送回;又派博士夏煜前去,拜方國珍為福建省平章事,其弟方國瑛為參知政事,方國珉為樞密分院僉事。方國珍名義上奉獻三郡,實則心存二心,待夏煜到後,他詐稱有病,自言年老不能稱職,只接受平章印章及誥命。
朱元璋覺察到這種情況,便寫信告誡方國珍説:“我開始認為你是識時務的豪傑,這才命你專制一方。你卻居心叵測,想探聽我的虛實便派你兒子來,想推卻所封官爵則自稱年老有病。歷來聰明者可轉敗為功,賢能者可因禍得福,你好好想想吧。”當時方國珍年年修造海船,為元朝漕運張士誠的十多萬石粟到京城,元朝因此多次提升方國珍,直到命他為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國公,分管慶元,方國珍也受之如故;而對朱元璋卻以甜言蜜語加以謝絕,表示絕無依附之意,收到朱元璋的信,竟然不打開看。朱元璋又寫信勸説道:“福基於至誠之心,禍生於反覆無常,隗囂公孫述兩人就可作為前車之鑑。大軍一出,就不再是用空話可以解救的了。”方國珍技窮了,又裝出一副驚慌害怕的樣子來謝罪,並進獻一匹鞍上飾有黃金寶物的馬,朱元璋又沒有接受。 [5] 
不久,苗將蔣英等反叛,殺死胡大海,帶着胡大海的首級投奔方國珍,方國珍拒不接納,蔣英等便從台州逃往福建,駐守台州的方國璋率軍中途攔截,方國璋兵敗被殺,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悼祭。一年後,温州人周宗道以平陽來降,方國珍的從子方明善當時駐守温州,便派兵爭奪平陽,參軍胡深將其擊敗,然後攻下瑞安,進兵温州。方國珍這時害怕了,請求每年供給朱軍白金三萬兩,待攻下杭州時,馬上納土前來歸附,朱元璋這才下詔令胡深班師返回。 [6] 

方國珍縱橫捭闔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後,方國珍據境自如,派間諜借向朱元璋進獻之名,偵察對方力量,又屢次通好於擴廓帖木兒陳友諒,企圖互為掎角。朱元璋獲悉之後大怒,派人送去書信,歷數他的十二條罪狀,又索取軍糧二十萬石。方國珍為此召集部屬商議,郎中張本仁、左丞劉庸等都認為不能順從。唯有一個名叫丘楠的獨自爭辯道“:你們所言都不是方公之福啊。只有明智可以解決事情,只有講信用可以守住疆土,只有有理有利才可以用兵。公經營浙東十多年了,可總是遷延不決,猶豫再四,計不早定,這不可以説是明智。既然答應朱元璋投降,卻又違揹他,這不可以説是有信用。朱元璋派軍征戰,有他的理由,因為我們確實有負於他,這不可以説是有理。你扶服請命,幸運的話他還會將你看作是錢俶啊。”方國珍不聽勸告,只是日夜運送珍寶,修造船隻,為避走海上做準備。 [7] 

方國珍乞降善終

方國珍塑像 方國珍塑像
吳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參政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迎戰,戰敗逃走。朱亮祖又攻克温州。徵南將軍湯和率大軍長驅直入抵達慶元,方國珍率部逃亡入海,又被追兵在盤嶼打敗,其部將相繼投降。湯和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説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方國珍這才派兒子奉表乞降,説道:“臣聽説天無所不蓋,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對人無所不容。臣長期以來蒙受主上的寬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絕於天地的事,因此一陳愚衷。臣本是庸才一個,遇上這多事之秋,起兵於海島,沒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沒有帝制自為的野心。當主上率軍浩浩蕩蕩到達婺州時,愚臣馬上派兒子前去侍奉,就已經知道主上會有今天,我將如依日月之餘光,望雨露之餘潤。而主上推誠佈公,派我駐守鄉郡,就像以前吳越一樣。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枝節。只因子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釁端,煩勞問罪之師,我心裏戰戰兢兢,因此派守軍出迎。然而最後還是飄浮入海,為什麼呢。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的杖責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話便會逃避,臣的事情就與這種情況相類似。我想馬上自縛去朝廷請罪,又惟恐遭斧鉞之誅,假使天下後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將會説主上之心不能容臣,這豈不會連累天地之大德嗎?”以上這些話大概都是出自方國珍的部下詹鼎之口。 [8] 
朱元璋看後,覺得方國珍可憐,便賜信説:“你違揹我的告誡,不馬上收手歸命,反而流入海上,負恩實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無路,又情詞懇切,我理當以你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你不要自起疑心。”於是催促方國珍入朝拜見,當面責備他説:“你來得不是太晚了嗎?”方國珍頓首拜謝,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
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國珍去世,葬於南京城東20裏玉山之源。 [9]  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 [10] 

方國珍歷史評價

朱元璋:①方國珍魚鹽負販,呰窳偷生,觀望從違,志懷首鼠。 [11]  ②吾始以汝豪傑識時務,故命汝專制一方。汝顧中懷叵測,欲覘我虛實則遣侍子,欲卻我官爵則稱老病。 [1] 
谷應泰:方國珍以黃岩黔赤,首弄潢池,揭竿倡亂,西據括蒼,南兼甌越。元兵屢討,卒不能平,以致五年之內,太祖起濠城,士誠起高郵,友諒起蘄、黃,莫不南面稱雄,坐擁劇郡,則國珍者,雖聖王之驅除,亦羣雄之首禍也。然而國珍地小力少,不足以張國,餉匱援絕,不足以待敵。此惟識略過人,真知天命,若陳嬰以兵屬漢高,馮異以地歸光武,則功垂刑馬,名在雲台,豈不善始善終哉。而國珍者,市井之徒,斗筲之器,宜其無定見也。夫國珍智昏擇木,心懷首鼠,懼明之侵軼,則受撫於元,以壯其虛聲;懼元之窮追,則納款於明,以資其外衞。其效忠於陳友諒也,豈非河朔之劉琨,西涼之張氏。而侍子於明太祖也,又豈非下江之王常,吳越之錢俶。正所謂狺牙搖尾,荒忽無常。毋論明室鼎興,貽羞鬼蜮,就令元兵晚振,亦斬鯨鯢。蓋首尾衡決,無一而可者。而彼終恃狡謀,依違兩墮,則以攝乎大國之間,遷延歲月之命耳。然究竟友諒兇強,士誠給富,無不先期殄滅,而國珍以彈丸之地,乃更支離後亡者,非國珍之善守禦,而太祖之善用兵也。太祖之意,以用兵如攻木,先其堅者,後其節目。故先平吳、漢,後議國珍,緩急之勢所不得混也。而中間允其納幣者一,遣使招諭者再,又且推還質子,姑置後失。蓋吳、漢者門庭之寇,赴之宜速,而國珍者樊籠之鳥,取之如寄,毋亦米成山谷,盡天水於目中,豈真兵白頭須,置隴、蜀於度外也。卒之六師既加,竄奔海島,計窮歸命,傳送京師。語云:“不為禍始。”又云:“無始亂。”國珍之竊據非分,適足為新主資矣。 [12] 
《明史》:①長身黑麪,體白如瓠,力逐奔馬。 [13]  ②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 [13] 
《黃岩縣誌》:時元綱已墜,方氏首逞臂力,然能保全三郡,歸命真人,桑梓不罹血刃,則其勳庸詎可泯乎。 [14] 

方國珍人物軼事

方國珍借木結親

志載,方國珍“一日侵晨,詣南塘戴氏借大桅木造舡,將入海貨魚鹽。戴世官,屋有廳事,時主人尚卧未起,夢廳事廊柱有黑龍蟠繞,屋為震撼,驚寤視之,乃國珍,遂以女妻其子。” [15] 

方國珍感服妓女

方國珍佔據慶元、温、台三郡,張士誠在姑蘇,遣能詩妓女十餘輩來台州探聽虛實,方國珍將妓女送至南塘戴家,讓其與範秋蟾唱和。當妓女回去時,秋蟾制新詞十章配上管絃樂,以送行,妓感服,把張士誠一方的情事告訴了方國珍。 [15] 

方國珍家族成員

方國珍兄弟

  • 哥哥
方國馨
  • 弟弟
方國瑛 [16]  ,官至參知政事。 [17] 
方國珉 [16]  ,官至樞密分院僉事。 [17] 

方國珍子侄

  • 兒子
方禮,官至廣洋衞指揮僉事。 [18] 
方關,官至虎賁衞千户所鎮撫。 [18] 
方行,字明敏,方關之弟,善於寫詩,宋濂曾經稱讚過他。 [18] 
  • 從子
方明善 [6] 
方鳴謙 [19] 

方國珍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方國珍寇温始末》
《光緒台州府志》
《嘉慶太平縣誌》
《萬曆黃岩縣誌》
《光緒仙居縣誌》
《赤城新集》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國珍又名谷珍,蓋降後避明諱雲。
  • 2.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長身黑麪,體白如瓠,力逐奔馬。世以販鹽浮海為業。元至正八年,有蔡亂頭者,行剽海上,有司發兵捕之。國珍怨家告其通寇。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眾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行省參政朵兒只班討之,兵敗,為所執,脅使請於朝,授定海尉。尋叛,寇温州。
  • 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元以孛羅帖木兒為行省左丞,督兵往討,覆敗,被執。乃遣大司農達識帖睦邇招之降。已而汝、潁兵起,元募舟師守江。國珍疑懼,復叛。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亡入海。使人潛至京師,賂諸權貴,仍許降,授徽州路治中。國珍不聽命,陷台州,焚蘇之太倉。元復以海道漕運萬户招之,乃受官。尋進行省參政,俾以兵攻張士誠。士誠遣將御之崑山。國珍七戰七捷。會士誠亦降,乃罷兵。
  • 4.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先是,天下承平,國珍兄弟始倡亂海上,有司憚於用兵,一意招撫。惟都事劉基以國珍首逆,數降數叛,不可赦。朝議不聽。國珍既授官,據有慶元、温、台之地,益強不可制。國珍之初作亂也,元出空名宣敕數十道募人擊賊。海濱壯士多應募立功。所司邀重賄,不輒與,有一家數人死事卒不得官者。而國珍之徒,一再招諭,皆至大官。由是民慕為盜,從國珍者益眾。元既失江、淮,資國珍舟以通海運,重以官爵羈縻之,而無以難也。有張子善者,好縱橫術,説國珍以師溯江窺江東,北略青、徐、遼海。國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謝之去。
  • 5.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太祖已取婺州,使主簿蔡元剛使慶元。國珍謀於其下曰:“江左號令嚴明,恐不能與抗。況為我敵者,西有吳,南有閩。莫若姑示順從,藉為聲援以觀變。”眾以為然。於是遣使奉書進黃金五十斤,白金百斤,文綺百匹。太祖復遣鎮撫孫養浩報之。國珍請以温、台、慶元三郡獻,且遣次子關為質。太祖卻其質,厚賜而遣之;復使博士夏煜往,拜國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弟國瑛參知政事,國珉樞密分院僉事。國珍名獻三郡,實陰持兩端。煜既至,乃詐稱疾,自言老不任職,惟受平章印誥而已。太祖察其情,以書諭曰:“吾始以汝豪傑識時務,故命汝專制一方。汝顧中懷叵測,欲覘我虛實則遣侍子,欲卻我官爵則稱老病。夫智者轉敗為功,賢者因禍成福,汝審圖之。”是時國珍歲歲治海舟,為元氵曹張士誠粟十餘萬石於京師,元累進國珍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國公,分省慶元。國珍受之如故,特以甘言謝太祖,絕無內附意。及得所諭書,竟不省。太祖復以書諭曰:“福基於至誠,禍生於反覆,隗囂、公孫述故轍可鑑。大軍一出,不可虛辭解也。”國珍詐窮,復陽為惶懼謝罪,以金寶飾鞍馬獻。太祖復卻之。
  • 6.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已而苗帥蔣英等叛,殺胡大海,持首奔國珍,國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國璋守台,邀擊之,為所敗,被殺,太祖遣使弔祭。逾年,温人周宗道以平陽來降。國珍從子明善守温以兵爭。參軍胡深擊敗之,遂下瑞安,進兵温州。國珍恐,請歲輸白金三萬兩給軍,俟杭州下,即納土來歸。太祖詔深班師。
  • 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吳元年克杭州。國珍據境自如,遣間諜假貢獻名覘勝負,又數通好於擴廓帖木兒及陳友定,圖為掎角。太祖聞之怒,貽書數其十二罪,復責軍糧二十萬石。國珍集眾議,郎中張本仁、左丞劉庸等皆言不可從。有丘楠者,獨爭曰:“彼所言均非公福也。惟智可以決事,惟信可以守國,惟直可以用兵。公經營浙東十餘年矣,遷延猶豫,計不早定,不可謂智。既許之降,抑又倍焉,不可謂信。彼之徵師,則有詞矣,我實負彼,不可謂直。幸而扶服請命,庶幾可視錢俶乎?”國珍不聽,惟日夜運珍寶,治舟楫,為航海計。
  • 8.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參政朱亮祖攻台州,國瑛迎戰敗走。進克温州。徵南將軍湯和以大軍長驅抵慶元。國珍帥所部遁入海。追敗之盤嶼,其部將相次降。和數令人示以順逆,國珍乃遣子關奉表乞降曰:“臣聞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於人無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載之德舊矣,不敢自絕於天地,故一陳愚衷。臣本庸才,遭時多故,起身海島,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為之心。方主上霆擊電掣,至於婺州,臣愚即遣子入侍,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將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餘潤。而主上推誠佈公,俾守鄉郡,如故吳越事。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節目。子姓不戒,潛構釁端,猥勞問罪之師,私心戰兢,用是俾守者出迎。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於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臣之情事適與此類。即欲面縛待罪闕廷,復恐嬰斧鉞之誅,使天下後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將謂主上不能容臣,豈不累天地大德哉。”蓋幕下士詹鼎詞也。
  • 9.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太祖覽而憐之,賜書曰:“汝違吾諭,不即斂手歸命,次且海外,負恩實多。今者窮蹙無聊,情詞哀懇,吾當以汝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汝勿自疑。”遂促國珍入朝,面讓之曰:“若來得毋晚乎!”國珍頓首謝。授廣西行省左丞,食祿不之官。數歲,卒於京師。
  • 10.    朱元璋對手、元末一代梟雄方國珍南京墓成謎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05-06]
  • 11.    《明太祖寶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6-19]
  • 12.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1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3]
  • 14.    康熙《黃岩縣誌·變異》
  • 15.    方國珍起義記事——台州史志資料考略  .台州地方誌網[引用日期2018-07-01]
  • 16.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眾數千人,劫運艘,梗海道。
  • 17.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弟國瑛參知政事,國珉樞密分院僉事。
  • 18.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子禮,官廣洋衞指揮僉事;關,虎賁衞千户所鎮撫。關弟行,字明敏,善詩,承旨宋濂嘗稱之。
  • 19.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顧謂和曰:“卿雖老,強為朕一行。”和請與方鳴謙俱。鳴謙,國珍從子也,習海事,常訪以御倭策。
  • 20.    方國珍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