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竹小學

(湖南省長沙市新竹小學)

鎖定
新竹小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油鋪街321號,是長沙市政府十大實事工程之一。
中文名
新竹小學
類    別
小學
創辦時間
1998年8月31日
在職教師
65人

新竹小學學校簡介

新竹小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油鋪街321號,作為長沙市政府十大實事工程之一,於創辦落成。學校曾用名為“芭茅洲小學”,後更名為“新竹小學”,該校名取自清代鄭板橋的《新竹》詩,詩云:“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來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學校以新竹自喻,實寄望於師生關係就像新竹與老幹的關係。學校位於湘江風光帶旁,開福區湘雅路油鋪街內,佔地總面積11130平方米,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是一所融寄宿、走讀一體,實行多元化管理的長沙市示範性小學。 學校現有教學班24個,學生1149人,在職教師65人。 學校現為國家基礎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全國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研究中心實驗學校,中國教育學會數學研究會嘗試教育實驗先進單位,湖南省基礎教育實驗學校,湖南省“十五”課題先進單位,湖南省“十五”期間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綠色學校,湖南省紅領巾學校,湖南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長沙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長沙市模範教職工之家,長沙市文明單位,長沙市安全文明校園等。

新竹小學發展狀況

學校從創辦至今已連續九年被開福區教育局評為教育教學目標管理一等獎,逐步成長為長沙市教育領域中一顆璀璨的新星。 創辦以來,全體新竹人始終圍繞着“樹人為本、質量為根、特色為翼”的發展戰略努力,潛心挖掘,刻苦鑽研,寄宿辦學、感恩教育、藝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的四大特色。 學校確立了“全方位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育人,打好基礎,培養特長,發展個性,回報社會”的辦學宗旨,確立了“以人為本,為學生髮展而奠基,為教師發展而鋪路,為學校發展而改革”的辦學理念。以“創建全市領先、全國知名的現代化實驗品牌學校”為辦學目標,以“依法辦學、素質強校、科研興校、制度治校、民主理校”為辦學策略。
謹遵“自律、至誠、嚴謹、尚實”的校訓,凝聚成“人文、合作、敬業、創新”的學校精神。 學校擁有一個“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善於管理、敢於負責”的行政班子,確立了“以人為本,管理全員,全員管理”的現代管理理念,力求以章治校、以情聚心。在行政班子的帶領下,全校教師團結務實、鋭意進取,形成了一支“敬業精神強、教學觀念新、教學方法好、教學質量優”的優秀教師隊伍,學校55%的教師取得本科學歷,43%的教師獲得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人數佔95%。學校有省、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14名,區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13名,區明星校長2名,區明星教師3名,獲得國家、省、市級綜合榮譽稱號的教師35名。

新竹小學辦學理念

風光迤邐的湘江河畔,享有盛名的湘雅路旁,融寄宿、走讀兩位一體,實行多元化管理的長沙市示範性學校新竹小學便坐落在此。這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創辦至今不過11年。然而,憑藉着優美雅緻的校園環境,先進完善的教育教學設施,精幹高效的師資隊伍,卻一躍成為長沙市教育領域中一顆閃亮的新星。 新竹小學的校長陳利球也是位“年輕”的校長。儘管年近半百,然而得體的着裝、親切的容顏、時不時的開懷大笑,讓人覺得陳校長不僅模樣年輕,心態更年輕。陳校長似乎對“年輕”二字也很受用:因為喜歡教育,喜歡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年輕。 新竹小學得以迅速發展,與陳校長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陳校長告訴記者,作為學校的靈魂人物,我們應該不僅僅把校長當作一種職業,而應該是一種事業來追求。作為一校之長,陳校長為她的事業傾注了全部身心。
人性化管理是學校實現現代化的一個標誌,而制度文化和制度文明則是必經途徑,也是根本保障。陳校長的管理法寶是以章治校、精細管理。 任校長以來,陳校長始終提倡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細作風,力求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處處有人管,對每個管理細節精益求精,努力消除管理盲點,提高管理效能。 首先,便是要制定周詳的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校發展要有細緻的方案。陳校長來到新竹的第一件事便是根據學校的原有基礎、存在潛能及未來發展走勢,制定了《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在此規劃之下,每年、每學期集全體教職工的智慧,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校年度工作計劃》和《學期工作計劃》。她認為定計劃絕不能走過場、擺樣子,而是要確實能夠牽引整學年度、整學期的工作。因此,她要求各部門、各年級的工作計劃都能統整起來,是學校總計劃的細節化和具體化;並將學校的目標、計劃詮釋給每位教師,做到人人知曉,以此制定個人計劃。每週的工作也要求有周詳的計劃安排,本週要做什麼,責任人是誰,完成時間和預設效果都有明確要求。對待具體的活動,陳校長也要求有詳細的方案。比如學校組織校級眼保健操比賽,她要求相關部門提前兩週做出方案,把比賽宗旨、比賽時間、場地安排、動作標準、記分標準、獎項設置一一列舉清楚,引導教師平時加強訓練,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活動的促進和激勵作用。 其次,理章便要有制度。在實施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很多好的做法、經驗,這些需要及時整理、提煉,以補充和完善現有的制度。同時,穩定的制度又反過來保證工作精細化的延續性和持久。在新竹,陳校長便建設了三類制度:一是職責類。
目的在於明確每個人、每個部門的工作崗位及職責,做到事事有人負責,人人有事負責。如《學校行政分工制度》、《班主任老師崗位職責》、《科任老師崗位職責》、《生活老師崗位職責》等;二是規範類。目的在於提供具體的工作規範,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約束性。如《教學常規規範化基本要求》、《教育教學工作檢查制度》、《寄宿生管理條例》等,輔之於制度落實的考核評估細則也屬於這類,如《優秀班級、文明班級評比細則》、《優秀寢室、文明寢室評比細則》、《班級安全管理細則》、《師德師風考核細則》等;三是鼓勵類。目的在於彰顯學校品牌和特色建設方向,以鼓勵為主,減少教師“必須這麼做”、“不得不這麼做”的被動接受,使得教師發展具有個性特色和活力,同時可以把教師引導到為學校整體發展盡心盡力上來,使得個人發展和學校發展和諧共進。如《教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寄宿部教師期末獎勵制度》等。 再次,理章的目的最終是落實,是要貫徹這些制度和章法。
要提高制度執行力度,保證執行效果,陳校長的法寶還是細化。集中致力於看得見、摸得着的管理目標,將長遠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細而實的小目標。比如在教學管理中,把學科“提質”目標分解為語文教師要抓好識字過關、朗讀過關、寫字過關、閲讀和習作過關等,數學教師要抓好口算、筆算、實踐運用過關等,英語教師抓好單詞過關、口語過關等。為了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陳校長則採取以老帶新結對子、實踐鍛鍊壓擔子、勤學苦練厚底子、競賽比武搭台子等一系列措施,並將措施細化為“抓好三個結合,突破三個關鍵”:三個結合是抓羣體和個別幫助結合,抓教學常規和課改實驗結合,抓教師基本功達標和提高業務水平結合;三個關鍵是教師的備課、上課和批改作業。陳校長的管理經驗中還有一條是“佈置不等於完成”,她要求管理中做到“三有三必”:有佈置必有檢查、有檢查必有反饋、有反饋必有考核。 這樣,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且極具執行力,也就不愁管理不到位了。

新竹小學教學管理

制度管理是剛性法則,而人性化管理才是學校實現現代化的標誌。一個喜歡教育的人是會把她的喜歡融入到她所熱愛的工作的。喜歡是連繫情感的,與之相關的管理便是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的第一點便是築魂。“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對教師來説,他的信仰和靈魂應該落實在對教育事業的態度上,對學校未來發展的思考上。校長首先要有“魂”,這便是校長的教育思想。這不僅是校長教育、管理行為的指南和動力,也是感召人心,使教師敬佩仰止、共築其魂的力量源泉。陳校長經常在學校的大小會議上闡釋她的教育理想、辦學思想,並把這些納入辦學宗旨、辦學目標、教師隊伍的建設目標、學生的培養目標中,使這種“魂”成為學校、教師、學生髮展的精神引領。學校老師也要有“魂”。
用陳校長的話説,便是“管理全員”和“全員管理”。校長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老師的腦海,新竹的教師就有了一個共同的辦學目標:把新竹辦成“全市領先,全國知名”的現代化實驗品牌學校。朝着這個目標的邁進中,全校教師統一了認識:要做“愛生奉獻、德藝雙馨、一專多能、勇於創新”的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生活、體驗、創造、集體、社會的小主人”。明確的奮鬥目標指引着全校師生奮勇前行。“全員管理”則是要以過程制結果。為了激發教師的激情,陳校長讓教師們共同參與學校總體目標的制定。毫無疑問,這有利於使學校的總體目標和每個教師的工作聯繫起來,激發教師為實現學校總體目標而奮鬥的熱情。 柔性管理的另一要點便是聚心。陳校長認為,一個好校長應該以“我們要做天上的星星相互輝映,不做沙灘上的石子互相碰撞”喚醒團隊精神,以情感人,以情聚心,讓教師們有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
對教師來説,校長的一句平常問好,一次拉家常的談心,一次座談討論,甚至一杯清茶,都會看在眼裏,暖上心頭。陳校長的辦公室既是處理日常事務、接待外來賓客的場所,也是她和教師們促膝談心、推心置腹的地方。老一輩教師就學校發展向她提建議,中年教師和她交流教學和家教經驗,年輕教師喜歡來聆聽她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
在她們眼中,陳利球不僅是校長,更是可以傾心相訴,值得信賴的朋友。能成為她們心中“沒有架子的校長”,陳校長很高興。 剛調入新竹那年,陳校長和幾個行政領導剛過正月初八,就冒着大雪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跑遍了長沙城區和星沙一帶,登門拜訪了18位教師,和她們嘮家常,傾聽她們對新學期工作的建議。儘管帶去的只是一束小花,但讓每個老師深深感受到了學校行政的真情關愛。去年“三八”婦女節前夕,陳校長出差昆明,儘管行程安排很緊,她仍忙裏偷閒到花市給學校所有女老師每人買了一朵鬱金香空運帶回長沙。節日當天,走進校門上班的女教師們接過鮮花,既驚訝又欣喜。就是這樣一件件温情的小事,陳校長與學校老師不僅是上下級同事,更是值得信賴的知心朋友。 在平時的工作中,陳校長始終把“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作為判斷、對待教師的準則。儘量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客觀公正地對待每個人。即使哪位教師確實出現了失誤,違反了規章,她也是在尊重教師人格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然後在事實確鑿的基礎上再對該教師“正之以章”。這樣,即便是受到懲罰,受罰的教師也是心悦誠服。 這一“築”一“聚”中,新竹教師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教育熱情空前高漲,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而推動學生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品牌的鑄就。

新竹小學辦學特色

個性應該是學校發展的旗幟。特色就像火車頭,牽引着學校激情奮進。“樹特色”是新竹學校謀發展、求突破的關鍵所在。 新竹小學的感恩教育潤物無聲,很有特色。陳校長笑言教育是一個善良的事業。教學生學會“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朋友、感謝生活”是新竹小學感恩教育的目標。校園裏經常回蕩着自編校歌《點燃理想的火苗》的活潑、激昂的旋律;大課間進行中,深情、舒緩的手語操《感恩的心》激勵着每個學生學會感恩。2006年5月30日,“知榮辱、懂禮儀、會感恩”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在新竹拉開帷幕,一千多名家長走進校園,走入課堂,和孩子們重温小學生活,感慨萬分。 在新竹,每一個來學校的人都是新竹的客人,都會得到熱情接待;在新竹,家長來訪時,若家長站着,老師也絕不坐下;在新竹,無論颳風下雨,每天的感恩操雷打不動,就像是一件吃飯睡覺一樣的常規工作。晴天在操場做,雨天在走廊做,即使最調皮的學生,只要感恩操的音樂響起,一定會停止所有小動作,整個身心投入到感恩操中。陳校長告訴記者,每當看到孩子們做感恩操,老師們都會止不住淚流滿面。向善的教育總是最動人的。 採訪中記者得知,陳校長的家庭是長沙市開福區“五好文明家庭”。贍養老人、敬鄰睦鄰、關愛家人,原本,陳校長與她的愛人、孩子都是向善之人,而這顆向善的心,也影響到她的辦學和育人。 善是最感染人的。
2007年上學期,學校成立了農民工子弟愛心閲覽室,全校師生共捐書3300多冊,並設立了愛心基金;2007年下學期,全校師生從媒體獲悉患有白血病的劉友華兄妹亟需愛心援助時,三度捐贈愛心款累計11370元的舉動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央電視台為此進行了專題採訪;2008年上學期,學校與吉首光明小學聯誼,開展了跨越千里、聲勢浩大的“手拉手幸福相伴,藍天下你我同行”系列活動:進行“書信交友”、“書報交友”、“校際聯合,同課異構”,為光明小學捐贈“紅領巾愛心書櫃”,“一對一”少先隊志願者親赴湘西體驗手拉手活動 。“感恩他人,回報社會”的理念已經深入每一位新竹學生和家長的心裏。 追求特色的另一方面是新竹小學藝體教育獨樹一幟。學校創建了長沙市體育傳統項目基地。底藴深厚的校田徑隊、籃球隊,訓練有素的踢踏舞隊、民族舞隊、合唱隊、號鼓隊參加市、區級各種比賽和展示活動,捷報頻傳、連創佳績。陳校長自豪地告訴記者,學校老師都能歌善舞,學生個個有特長。2006年,新竹牽手湖南省游泳跳水管理中心,聯合興辦湖南省熊倪游泳學校,130餘名游泳隊員走進了學校校園,2006年的金鷹節開幕式上,第一個節目就是學校花樣游泳隊員的表演,博得觀眾的青睞;2007年全國青少年花樣游泳錦標賽暨中國青少年花樣游泳公開賽中,一舉奪得三項全國第一名。
新竹小學是寄宿制學校。然而,2005年,學校曾停辦寄宿部。但是,學校老師沒有氣餒,重新調整思路後,2006年寄宿制再次在新竹辦起來,成為長沙市六所寄宿制學校之一。寄宿部温馨如家,成了孩子們嚮往的樂園。這得益於陳校長帶領行政班子制定的六項措施:一是實行家庭式管理。生活部的老師媽媽每天24小時值班,為學生端菜送飯,照顧起居,噓寒問暖。乾淨寬敞的餐廳、美味可口的菜餚、温馨舒適的寢室,設施齊備的活動場所,讓孩子們享受家一般的温暖。
二是優化寄宿部的教師資源整合,加大綜合素質的培訓力度,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保育水平。嚴格實行“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制度。
三是加強學校的養成教育,加大學生自理、自律能力的培養力度,在寄宿生中推行學生自主管理的“小家長制”。由寄宿生在自己的宿舍裏選出有責任心的同學來擔任“小家長”,為小夥伴熱心地服務。
四是多管齊下,保障安全。學校嚴格執行寄宿生進出校門,由班主任和生活老師雙重批准制和門衞登記制,創建安全模範學校,做到各方配合,合理分工,責任到人。五是建立與家長的緊密聯繫,爭取家長的最大支持。學校寄宿部推出了家校聯繫本《心橋》,每隔半月從學習、生活兩方面給予孩子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也為家長反饋孩子在家表現和提出對寄宿部管理的建議提供了平台。同時,家長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地徵求家長對寄宿部生活管理、教育教學的意見。六是依託校園文化建設平台,提升寄宿制辦學品位。學校按照“物質文化打基礎,精神文化添內力,制度文化鑄品牌,活動文化創特色”的原則,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從而增強寄宿制學校的辦學吸引力。 儘管新竹小學還很“年輕”,但她現在儼然是學生的温馨之家、學習佳所,真正成為了長沙市開福區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新竹小學辦學成果

從小有名氣到現在的名聲大振,新竹小學完成了做大、做強的發展和蜕變:學校現為國家基礎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全國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研究中心實驗學校,中國教育學會數學研究會嘗試教育實驗先進單位,湖南省基礎教育實驗學校,湖南省“十五”課題先進單位,湖南省“十五”期間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湖南省綠色學校,湖南省紅領巾學校,湖南省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湖南省熊倪游泳學校合作單位,長沙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長沙市模範教職工之家,長沙市文明單位,長沙市安全文明校園等。學校從創辦至今已連續九年被開福區教育局評為教育教學目標管理一等獎。我校數學教研組被評為長沙市“共產黨員示範崗”,體育教研組被評為“區共產黨員示範崗”,語文教研組被評為長沙市“青年文明號”。 這些成績的取得,有新竹老師、學生、家長共同的辛勞,更是陳利球校長用心經營開出的絢爛之花。面對名利,陳校長顯得無比淡然,絲毫不比六年級一羣孩子的“陳校長,我可以叫你乾媽媽嗎”來得親切和動人。作為一校之長,她無比清醒:在當前時代背景的大環境下,一個校長要做的事就是,通過對學校組織的有效管理,形成主動發展的學校文化;通過對教師的有效管理,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命感和對學生的愛;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興趣和責任。

新竹小學學校校刊

新竹校刊《竹葉青青》簡介 《竹葉青青》是我校文學社目前面向學生、教師和家長髮行的校園刊物,於2005年首發,為月刊。該刊由四個版面組成,第一版為校園大事記和新聞簡訊,第二版為學生各科學習成果、作品或大隊、中隊活動實錄與作品,第三版為學生本色作文專欄,第四版為教師課堂教學片段、教學手記、教研活動實錄等反映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