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斑鰶

鎖定
斑鰶為鯡形目鯡科斑鯀屬 [8]  動物,是小型淺海魚類,長約20釐米。因鰓蓋的後方有一塊大黑綠斑而得名 [9] 又稱刺兒魚、古眼魚。斑鰶體呈長卵圓形側扁、頭大,吻短鈍,口略為亞端位、略向下傾斜,無齒。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尾鰭深叉。體背呈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呈銀白色。 [10] 
斑鰶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在國外分佈於印度和太平洋 [11]  。斑鰶生活於海灣河口等淺海區域,水深5至15米處。其適鹽範圍較廣,既可在海水又可在鹹淡水中生活,有時可進入淡水 [12]  。斑鰶喜集羣生活 [13] 屬於暖水種、澗遊性種類,以浮游生物和海底藻類為食 [14] 為雜食性動物 [15]  。斑鰶1至2齡性成熟,雄魚成熟早於雌魚。產卵期4至6月份,產卵適宜水温14至17℃ [16]  。斑鰶在海灣內產卵,最高壽命不超過6齡 [17] 
斑鰶為小型經濟食用魚類,是出口創匯魚類品種 [18] 從生物量與密度上看,斑鰶以春夏兩季為盛漁期,其經濟價值一般。 [19] 
外文名
Dotted Gizzard Shad
別    名
刺兒魚
古眼魚
磁魚
油魚
春鰶 展開
別名
刺兒魚
古眼魚
磁魚
油魚
春鰶
姑羅
黃流魚
扁鰶 收起
中文學名
斑鰶
拉丁學名
Konosirus punct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鯡形目
鯡科
鰶屬
斑鰶
亞    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1846
保護級別
(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5] 

斑鰶形態特徵

斑鰶成魚

背鰭15~17;臀鰭21~24;胸鰭16;腹鰭8。縱列鱗53~56;橫列鱗21~24。 [6] 
斑鰶
斑鰶(9張)
體長為體高的3.0~3.56倍,為頭長的3.75~4.0倍。頭長為吻長的4.54~5.8倍,為眼徑的5.0~5.8倍,為眼間隔的3.76~4.58倍。 [6] 
體呈梭形,很側扁,腹緣有鋸齒狀稜鱗。頭中等大,側扁而鈍。吻稍鈍。眼近於側中位。脂眼瞼較發達,均蓋着眼的一半。眼間隔微凸。鼻孔小,距吻端較距眼前緣為近。口小,近於前位。口裂短,不達於眼。上頜稍長於下頜。前頜骨有缺凹。上頜骨向後伸達瞳孔前緣的下方。口無齒。舌寬。鰓蓋骨後緣光滑。鰓孔大,向下開孔至瞳孔前緣的下方。假鰓發達。鰓耙很密且長,217+211。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肛門介於腹鰭起點和臀鰭最後鰭條末端的中間。 [6] 
體被圓鱗,環心線細,橫溝線1條。腹緣稜鱗18~20+14~16。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短的腋鱗。無側線。 [6] 
背鰭始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最後鰭條延長為絲狀,末端伸達尾柄中間。臀鰭條短,其基部長於背鰭基。胸鰭向後近於達到或達到背鰭始點的下方。腹鰭始於背鰭始點的後下方。尾鰭深叉形。 [6] 
頭後背和體背緣青綠色。體側的上方有8~9行縱列的綠色小點。體側下方和腹部為銀色。吻部乳白色。鰓蓋大部金黃色。鰓蓋的後上方有一大塊綠斑。背鰭和臀鰭呈淡黃色。胸鰭和尾鰭為黃色。腹鰭白色。背緣和臀鰭的後緣黑色。 [6] 
幽門盲囊特別發達。胃呈沙囊狀。腸很長,約為體長的1.7倍。腹膜黑色。椎骨49。 [6] 

斑鰶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3.0~4.5毫米,仰浮於水面。孵後12~20小時仔魚全長3.7~6.0毫米,卵黃大部分已被吸收,卵黃囊顯著縮小,仔魚變得細長並倒懸於水面下20~30釐米深處,體質弱的則沉卧於水底。孵後3天仔魚全長4.1~6.2毫米,口初開,眼球出現黑色素,腸道明顯可見。孵後4~5天,仔魚全長5.0~6.6毫米,卵黃囊已消失,眼球晶體黑而發亮,體透明柔軟細長,夜間仍倒懸浮於水之中層白天能作波浪形蛇樣平體向前遊動,此後進入後期仔魚階段開始攝食。 [2] 
孵後9~14天,全長7.6~11.8毫米,背鰭尾鰭出現鰭條,能攝食滷蟲無節幼體。孵後1個月左右,全長20~25毫米,進入稚魚階段,奇鰭和偶鰭鰭條均穩定不變,稜鱗出現,體側黑色素增多使之成為不透明,體高顯著增加使體型由細長變為長橢圓形而側扁,遊動姿態由原來的蛇樣前遊變為一般魚類那樣的常態遊動。孵後35天全長達35毫米,仔魚完成了變態進入了幼魚階段,作為種的分類學上的主要形態特徵依據以及食性,均與成魚基本相同。 [2] 

斑鰶棲息環境

斑鰶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棲息於沿海港灣和河口,水深5~15米處。常結羣行動,適鹽範圍較廣,既可在海水又可在鹹淡水中生活,有時可進入淡水中而不死。 [3] 

斑鰶生活習性

斑鰶洄游

斑鰶屬於暖水性淺海魚類,喜結羣游泳,一般不做長距離移動,平時棲息在內灣淺水區。性情急躁,離水易死,不能忍受水温低於6℃。在4月底,向灣外作產卵洄游,黃渤海水域4~6月間為產卵期。8月後由深水向淺水移動進行索餌洄游。10月以後,水温下降,遊向黃海南部深水區越冬。每年3月離開越冬場,向西北方向洄游,5月中上旬到達產卵場,產卵後成魚在近海攝食,幼魚在港灣內攝食。南海與黃渤海不同,11月間即作產卵洄游,11月至翌年1月為產卵期。 [3]  [2]  [6] 

斑鰶食性

斑鰶以浮游生物為食,營養級級次較低。斑鰶的餌料成分有腹足類和瓣鰓類的浮游幼蟲,橈足類中的紡綞蚤、鏢蚤和猛水蚤,蟹類幼體,浮游植物中有月形藻、菱形藻、舟形藻、圓篩藻、曲舟藻、雙縫藻和圓環藻等硅藻類,以及有孔蟲和沙殼纖毛蟲、角藻等。 [2] 

斑鰶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自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太平洋中部玻利尼西亞,北至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沿岸均有分佈。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2] 
斑鰶分佈圖 斑鰶分佈圖

斑鰶繁殖方式

雄魚1齡、雌魚2齡性成熟,多次分批產卵。產卵羣體體長155~225毫米,體重50~135克。懷卵量1齡6.2萬粒,2齡12.9萬粒,3齡14.6萬粒,4齡24.6萬粒,隨年齡和體長增長而增加。產卵場分佈於有適量淡水流入的內灣或近海,水深7~9米,水温14~17℃,比重1.020左右,產卵季節北遲南早,黃海北部為4~6月,福建沿岸為2~4月。產卵時間一般在日落後或凌晨,屆時親魚結羣而導致海面會出現一片復瓦狀波紋。卵浮性,球形,無黏性,透明無色,卵徑1.09~1.62毫米,具單油球,徑0.13~0.17毫米。卵黃龜裂深。水温15.5~18.0℃時受精卵經51~57小時孵化,仔魚全部出膜。 [2] 

斑鰶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5] 

斑鰶主要價值

斑鰶是一種頗受歡迎的小型食用魚,肉嫩、味鮮而多脂,具廣鹽性,食物鏈級次低,生長快,當年達商品魚規格,在中國南方和北方的港塭養殖中佔有一定地位。 [2]  一般多醃漬後出售,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或製成魚粉。 [1] 
斑鰶魚肉中水分、粗蛋白、脂肪、總灰分及非蛋白氮的含量分別為78.17%、17.09%(幹基計87.27%)、3.83%、0.53%和0.10%,與其它4種體形較大的海水魚魚肉相比(幹基計),斑鰶魚肉粗蛋白含量接近鱈魚和真鯛魚、高於鰹魚和鯡魚,説明斑鰶魚魚肉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是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脂肪含量高於鱈魚、真鯛魚、鰹魚和鯡魚。 [7] 
斑鰶魚肉蛋白質含量高,含有18種氨基酸,且賴氨酸含量豐富,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斑鰶魚肉不適合製作魚糜,但卻是製作明膠、生物活性肽、功能食品基料、海鮮調味料的好原料。 [7] 
參考資料
  • 1.    斑鰶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01-16]
  • 2.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177178頁
  • 3.    李才根.斑鰶人工養殖[J].中國水產.2008,(7):58-59
  • 4.    Konosirus punct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7]
  • 5.    Konosirus punctatus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7]
  • 6.    斑鰶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3-27]
  • 7.    肖月娟,李潤豐,鄭立紅.斑鰶魚肉蛋白質氨基酸組成分析及評價[J].營養學報.2011(4):413-415
  • 8.    劉靜編,魏建功總主編,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魚類[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17頁
  • 9.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自然河北上下[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02頁
  • 10.    馬振興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天津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58頁
  • 11.    劉靜編;魏建功總主編,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17頁
  • 12.    付志方主編,江山如此多嬌自然河北上下[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01,第602頁
  • 13.    韓陽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遼寧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7頁
  • 14.    馬振興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天津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58頁
  • 15.    韓陽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遼寧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7頁
  • 16.    解玉浩主編,東北地區淡水魚類[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第21頁
  • 17.    解玉浩主編,東北地區淡水魚類[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第20頁
  • 18.    韓陽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遼寧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417頁
  • 19.    馬振興編,李文華,旭日干總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天津卷[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258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