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與可飛白贊

鎖定
《文與可飛白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古文。這篇文章緊緊圍繞飛白這種書法藝術的特點,用博喻手法,準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文與可飛白的藝術造境,同時説明文與可是一位在多種藝術領域中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並對他的英年早逝,表示了深切的惋惜痛悼之情。全文語言絢麗多彩,佈局頗具匠心。
作品名稱
文與可飛白贊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東坡集
作品體裁
散文

文與可飛白贊作品原文

文與可飛白贊
嗚呼哀哉,與可豈其多好,好奇也歟?抑其不試,故藝也
始餘見其詩與文,又得見其行草篆隸也,以為止此矣。既沒一年,而復見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霏霏乎其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遊絲之縈柳絮,嫋嫋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隘也。其工至於如此,而餘乃今知之。
則餘之知與可者固無幾,而其所不知者蓋不可勝計也。嗚呼哀哉! [1] 

文與可飛白贊註釋譯文

文與可飛白贊詞句註釋

⑴文與可:即文同,字與可,作者友人。飛白:飛白體,即草篆,東漢蔡邕所創。其筆畫中間夾雜着絲絲點點的白痕,似枯筆所寫,筆畫兩段高舉如飛,故稱。
⑵“抑其”二句:意謂不曾被國家任用,所以多才多藝。語出《論語·子罕》。
⑶沒(mò):去世。
⑷霏霏:雲初起之貌。輕雲之蔽月:形容微微露白,恰到好處。輕雲,形容墨淡。
⑸翻翻:翻轉貌。旆(pèi):古代旗邊上下垂的裝飾品。此為旗幟的通稱。
⑹猗(yī)猗:柔婉輕拂,柔弱不絕貌。遊絲:春日蟲類所吐浮游之絲。
⑺嫋嫋:搖曳貌。荇(xìng)帶:即荇藻,一種水菜,其在水中如帶狀。
⑻離離:疏散貌。相屬:相連屬。
⑼縮縮:緊縮貌。隘:擁擠。
⑽無幾:很少,沒有多少。
⑾勝:盡。 [1]  [2] 

文與可飛白贊白話譯文

啊,真令人悲哀啊,文與可豈是愛好太多,只是好奇吧?還是久試不中,所以便把才華發揮到技藝上?
最初我見到的是他的詩文,後來又見到他行、草、篆、隸的書法,以為他的才華也就到此了。等到他死後一年,又見到他的飛白。真是太美了,簡直能夠窮盡萬物的情態。連綿飄逸的就像輕雲蔽月;翻騰飛舞的就像風捲旌旗;柔美的就像飄動的蛛絲縈繞着柳絮;輕盈的就像流水漂動着荇藻,遙相呼應。間隔着雖遠,卻互相聯屬,相對集中,互相靠近,卻不擁擠。它的工巧居然能達到這種程度,我今天才算領教。
這樣看來,我對文與可瞭解的並沒有多少,而不瞭解的卻不可勝數。唉,太令人感慨了!

文與可飛白贊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在文與可去世一年後,蘇軾發現了文與可的飛白作品,驚歎其藝術造詣,於是寫下這篇贊文。 [1] 

文與可飛白贊作品鑑賞

文與可飛白贊整體賞析

飛白,是書法藝術的一種。飛白體的特點是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文章緊緊圍繞飛白的這種特點,用博喻手法,準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文與可飛白的藝術造境。
“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是總的讚美,振起文氣,統領全部讚詞。
自“霏霏乎”至“嫋嫋乎”四句,以自然風物為喻,贊其走筆用墨的工力造境;“離離乎”、“縮縮乎”二句,直接贊其筆畫字架結構方面的藝術工力。短短六句,囊括了文與可飛白藝術的全部要素。詞彩絢麗,風光旖旎。其藝術工力適足與文與可的飛白工力相比美。
“霏霏乎”句,從曹植洛神賦》之“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句化出。曹句用以形容望中所見洛神的若隱若現、輕盈飄逸的形象。此句則用以形容飛白書法所特有的,走筆至墨淡露白處那種清淡飄逸的藝術美感。
“翻翻乎”句,用以形容重筆濃墨,隨意揮灑的剛勁飛動的氣勢。長風,足見風勢之厚;卷旆,更見風勢的猛烈無阻。以長風捲旆形容筆墨的濃重飛動,極富聲色。同時“旆”之被“卷”,也暗示墨之露白,仍未離飛白的特點。
“猗猗乎”句,用以形容筆勢若斷若續,柔婉牽纏的美感。遊絲縈柳絮,極見捲揚牽纏的柔婉之態。
“嫋嫋乎”句,用以形容筆勢流動而又搖曳多姿的美感。荇生水上,故水流而荇舞。杜甫曾有“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句,歷來膾炙人口。此句與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離離乎”“縮縮乎”二句,是説筆畫字架結構疏而不斷,密而不滯,甩得開,收得攏,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以上六句,極盡描寫比喻之能事,不僅表現了蘇軾過人的文才,更説明他本人就是一位精通“書理”的大書家,所以他才能對文與可的飛白藝術體會得如此深切透闢。
在贊文與可飛白之前及之後,作者還概括指出文與可的詩文造詣,及其書法兼擅行、草、篆、隸各體的成就;並以新發現的飛白為例,説明文與可是一位在多種藝術領域中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恐怕還有許多不曾被人發現,未為世人所知;同時對文與可的英年早逝,表示了深切的惋惜痛悼之情。這種佈局,頗富匠心,表明作者贊文與可的飛白,始終是和贊其“全人”分不開的。以文傳人,寄託哀思,蘇軾有焉。 [1] 

文與可飛白贊名家評價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崔承運:文中用一連串比喻,描繪文同書法藝術的非凡造詣,表現出作者善於捕捉藝術形象的深厚功力。(《蘇軾散文選集》) [2] 

文與可飛白贊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3] 
參考資料
  • 1.    陳振鵬 章培恆.古文鑑賞辭典(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1402-1404
  • 2.    崔承運 選注.蘇軾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111-112
  • 3.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