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愛新覺羅·文昭

鎖定
愛新覺羅文昭(1680-1732),清宗室。字子晉,號紫幢,又號薌嬰居士、北柴山人、檜棲居士。饒餘親王阿巴泰曾孫,鎮國公百綬子。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禎的入室弟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特命宗室應鄉試,他因在後場用了《莊子》語句,遂被放居。文昭就此索性辭俸家居,掃軌謝客,學道作詩。他一生肆力為詩,有雕蟲深愧壯夫為,嘔出心血也不辭的自況,今有《紫幢軒詩》三十二卷流傳。兼通繪事,花卉寫生得法於陳淳。著薌嬰居士集。作有《八旗畫錄》、《清畫家詩史》、《讀畫輯略》。 [1] 
全    名
愛新覺羅·文昭
子晉
紫幢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日期
1680年
逝世日期
1732年
主要成就
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禎的入室弟子
主要作品
《八旗畫錄》
《清畫家詩史》
《讀畫輯略》等
職    業
文學家
信    仰
道教

愛新覺羅·文昭文學創作特點

文昭詩作獨闢蹊徑,大量運用去雕琢少文飾的曉暢語言。刻畫和記錄市井間純真古樸的風土人情。他的這類作品,與大多數滿族人的審美習慣相投契,也為後世滿族作家長期熱衷:于都市民俗題材創作的傳統開了先河。

愛新覺羅·文昭例子

1. 例如,他筆下的《見城中少年》描繪了清初滿族少年的異樣風采:
鷺翎繒笠半垂肩,小袖輕衫馬上便。
偏坐錦鞍調紫鷂,腰問斜插樺皮鞭。
2. 《八月》則借用俚語,以中間粗兩頭細的玩具戛戛,來形容秋日氣候特徵:
四時,最好是八月,單夾綿衣可亂穿。
晌午還熱早晚冷,俗語喚作戛戛天。
3. 即使是《校獵行》這類當時滿族詩人常涉及的題目,經文昭寫來,也烘托起濃郁的風俗氛圍:
朔方健兒好馳騖,擒生日踏城南路。
怒馬當風勢如飛,耳立蹄蹻不肯駐。
大箭強弓身手熱,一時殺盡平原兔。
穿心貫腋血縱橫,錦鞍倒掛紛無數。
君不見,獨孤信,會獵歸來日已暮,
側帽馳馬人爭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