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帝紀

(西晉陳壽創作的紀)

鎖定
《文帝紀》是西晉時史學家陳壽創作的一篇紀,出自《三國志》, 第一句是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 [1] 
中文名
文帝紀
作 者
陳壽
創作年代
西晉
作品出處
三國志
作品體裁

目錄

文帝紀原文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於譙。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
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颺:“此何祥也?”颺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應也。”內黃殷登默而記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
夏四月丁巳,饒安縣言白雉見。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
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為武德侯。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照率眾降,皆封列侯。
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蘇則討進,斬之。華降。
六月辛亥,治兵於東郊,庚午,遂南征。
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台之議,放勳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於下也。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縉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孫權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
甲午,軍次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八月,石邑縣言鳳皇集。
冬十月癸卯,令曰:“諸將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槥櫝殯斂,送致其家,官為設祭。”丙午,行至曲蠡。
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羣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冊曰:“諮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羣凶肆逆,宇內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大業,昭爾考之弘烈。皇靈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採,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於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於戲!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
乃為壇於繁陽。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賜男子爵人一級,為父後及孝悌力田人二級。以漢諸侯王為崇德侯,列侯為關中侯。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光祿勳,大理為廷尉,大農為大司農。郡國縣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魏璽綬,賜青蓋車、乘輿、寶劍、玉玦。十二月,初營洛陽宮,戊午幸洛陽。
是歲,長水校尉戴陵諫不宜數行弋獵,帝大怒;陵減死罪一等。
二年春正月,郊祀天地、明堂。甲戌,校獵至原陵,遣使者以太牢祠漢世祖。乙亥,朝日於東郊。初令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户口。辛巳,分三公户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壬午,復潁川郡一年田租。改許縣為許昌縣。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西部為廣平郡。
詔曰:“昔仲尼資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衞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悽悽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於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脩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聖以成謀,諮!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脩,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魯郡脩起舊廟,置百户吏卒以守衞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三月,加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初復五銖錢。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六月庚子,初祀五嶽四瀆,鹹秩羣祀。丁卯,夫人甄氏卒。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
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以谷貴,罷五銖錢。己卯,以大將軍曹仁為大司馬。十二月,行東巡。是歲築陵雲台。
三年春正月丙寅朔,日有蝕之。庚午,行幸許昌宮。詔曰:“今之計、孝,古之貢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後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於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詔曰:“西戎即敍,氐、羌來王,詩、書美之。頃者西域外夷並款塞內附,其遣使者撫勞之。”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三月乙丑,立齊公叡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嗣王之庶子為亭侯,公之庶子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為河東王。甲午,行幸襄邑。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癸亥,行還許昌宮。五月,以荊、揚、江表八郡為荊州,孫權領牧故也;荊州江北諸郡為郢州。
閏月,孫權破劉備於夷陵。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餘裏,謂羣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後七日,破備書到。
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飢,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
九月甲午,詔曰:“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羣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庚子,立皇后郭氏。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鰥寡篤癃及貧不能自存者賜谷。
冬十月甲子,表首陽山東為壽陵,作終制曰:“禮,國君即位為椑,存不忘亡也。昔堯葬谷林,通樹之,禹葬會稽,農不易畝,故葬于山林,則合乎山林。封樹之制,非上古也,吾無取焉。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禮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黷也,為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無施葦炭,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合古塗車、芻靈之義。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季孫以璵璠斂,孔子歷級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謂華元、樂莒不臣,以為棄君於惡。漢文帝之不發,霸陵無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樹也。霸陵之完,功在釋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釋之忠以利君,明帝愛以害親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釋之之言,鑑華元、樂莒、明帝之戒,存於所以安君定親,使魂靈萬載無危,斯則賢聖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桑、霍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貴人以下,不隨王之國者,有終沒皆葬澗西,前又以表其處矣。蓋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延陵葬子,遠在嬴、博,魂而有靈,無不之也,一澗之間,不足為遠。若違今詔,妄有所變改造施,吾為戮屍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將不福汝。其以此詔藏之宗廟,副在尚書、秘書、三府。”
是月,孫權復叛。復郢州為荊州。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權臨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歲,穿靈芝池。
四年春正月,詔曰:“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今海內初定,敢有私復讎者皆族之。”築南巡台於宛。三月丙申,行自宛還洛陽宮。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丁未,大司馬曹仁薨。是月大疫。
夏五月,有鵜鶘鳥集靈芝池,詔曰:“此詩人所謂污澤也。曹詩‘刺恭公遠君子而近小人’,今豈有賢智之士處於下位乎?否則斯鳥何為而至?其博舉天下俊德茂才、獨行君子,以答曹人之刺。”
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太白晝見。是月大雨,伊、洛溢流,殺人民,壞廬宅。秋八月丁卯,以廷尉鍾繇為太尉。辛未,校獵於滎陽,遂東巡。論徵孫權功,諸將已下進爵增户各有差。九月甲辰,行幸許昌宮。
五年春正月,初令謀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餘皆勿聽治;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三月,行自許昌還洛陽宮。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五月,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聽斷大政,論辨得失。秋七月,行東巡,幸許昌宮。八月,為水軍,親御龍舟,循蔡、潁,浮淮,幸壽春。揚州界將吏士民,犯五歲刑以下,皆原除之。九月,遂至廣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諸將守。冬十月乙卯,太白晝見。行還許昌宮。十一月庚寅,以冀州飢,遣使者開倉廩振之。戊申晦,日有食之。
十二月,詔曰:“先王制禮,所以昭孝事祖,大則郊社,其次宗廟,三辰五行,名山大川,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叔世衰亂,崇信巫史,至乃宮殿之內,户牖之間,無不沃酹,甚矣其惑也。自今,其敢設非祀之祭,巫祝之言,皆以執左道論,著於令典。”是歲穿天淵池。
六年春二月,遣使者循行許昌以東盡沛郡,問民所疾苦,貧者振貸之。三月,行幸召陵,通討虜渠。乙巳,還許昌宮。幷州刺史梁習討鮮卑軻比能,大破之。辛未,帝為舟師東征。五月戊申,幸譙。壬戌,熒惑入太微。
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殺太守徐質。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討平之;其見脅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
秋七月,立皇子鑑為東武陽王。八月,帝遂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從陸道幸徐。九月,築東巡台。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十一月,東武陽王鑑薨。十二月,行自譙過樑,遣使以太牢祀故漢太尉橋玄。
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壬子,行還洛陽宮。三月,築九華台。夏五月丙辰,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遣後宮淑媛、昭儀已下歸其家。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
初,帝好文學,以著書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號曰皇覽。
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文帝紀譯文

魏文帝名丕,字子桓,魏武帝曹操的太子。漢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在譙縣出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被立為魏國太子,太祖去世後,他繼位丞相、魏王。尊魏王后為王太后。把建安二十五年改為延康元年。
延康元年(220)二月十六日,魏王封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使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擔任御使大夫。設立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又下令太監擔任官職的人數不得超過眾署令級別,並把這個詔令刻在金冊上,收藏在石室之中。
早在漢靈帝熹平五年(176),黃龍在譙縣上空出現,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颺説:“這是什麼吉兆?”單颺回答:“這個地方以後必有稱王的人出現,不到五十年,黃龍會再次出現,天象經常會反映人事的,這就是天人感應。”內黃殷登默默把這話記下來。四十五年後,殷登依然活着。延康元年三月,黃龍又在譙縣出現,殷登聽到這個消息時説:“單颺的話,現在果然應驗了。”
三月九日,魏王任命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余族的單于、焉耆、于闐的國王都各派使者進貢。
四月十二日,饒安縣上報説有野雞出現。二十五日,大將軍夏侯惇去世。
五月三日,漢獻帝命令魏王追封皇祖太尉曹嵩為太王,夫人丁氏稱太王后,封魏王的兒子曹睿為武德侯。在這個月,馮翊地區的山賊鄭甘、王照率領部下投降,都被冊封為列侯。
酒泉人黃華、張掖人張進等都各自挾持本郡太守反叛。金城太守蘇則率兵征討張進,斬殺了張進。黃華投降。
六月七日,魏王在東郊操練士兵,二十六日,開始南征。
七月六日,魏王下令説:“黃帝軒轅曾在明台議政,堯帝放勳在道路上修建聽取民意的處所,這些都是為了廣泛收集民眾意見。朝臣們一定要盡到勸諫的職責;出征將帥要申明軍法;朝中大臣要申明治國之道,州牧郡守述説政事,凡是有官職的人都應考核六藝;我會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
孫權派遣使者前來進獻禮物。蜀將孟達率部投降。武都氐王楊僕率領族人來歸附,讓他們居住在漢陽郡。
七月二十日,大軍停駐在譙縣,魏王在城東備辦宴席犒賞六軍和譙縣的父老鄉親。八月,石邑縣上奏説有鳳凰聚集。
十月一日,魏王下令説:“眾將征戰討伐,士卒死亡還有沒有收殮的,我倍感哀痛;特此通告各郡國供給小棺材收殮,送到亡者家中,官府為他們祭祀。”四月,魏王巡行到曲蠡。
漢獻帝因人心所望在魏,便召集文武百官,在漢高祖廟祭告。派御使大夫張音拿着符節、捧着玉璽把皇位禪讓給魏王。在策命書中寫道:“諮爾魏王:天命無常,只歸有德之人。漢朝國運衰微,世道處於無序狀態,皇位傳到我身上,天下大亂,瀕於顛覆崩潰。幸虧魏武王神明英武,拯救危難,使華夏清平,保護我祖宗廟宇平安,全國百姓都得感激武王的厚賜。如今您繼承先王的事業,弘揚崇高的品德,完備文武大業,發揚光大您父親的宏偉業績。皇天有靈,輔助我認清我的使命,恭敬地把皇位讓給您。您應恭敬地接受大禮,享有萬國,以順承天命。”
於是在繁陽修建祭天的祭壇。二十八日,魏王登上祭壇即位,文武官都在兩旁陪拜。禪讓之事完成,魏王走下祭壇,參加完燃火祭天地的大禮後返回。把年號延康改為黃初,下令大赦天下。
黃初元年(220)十一月一日,尊漢獻帝為山陽公,把河內郡山陽邑的一萬户封賞給他作為封地,使用漢朝的年號曆法,可以用天子的禮儀祭天,上奏不需要自稱為臣,朝廷在太廟舉行祭祀典禮時,可分享祭品;又封山陽公的四個兒子為列侯。魏文帝追贈皇祖太王為太皇帝,父武王為武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恩裳每個男子進爵位一級,作為父親繼承人的嫡長子的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的人個進爵位二級。把漢朝的眾位諸侯王封為崇德侯,列侯封為關中侯。把潁陰的繁陽亭改為繁昌縣,增封爵位各有不同。把相國改稱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司空,奉常改稱太常,郎中令改稱光祿勳,大理改稱廷尉,大農改稱大司農。各封國與郡縣,大多都有改動。還把原來魏國的玉璽授給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另賞賜他青蓋車、乘輿、寶劍、玉玦等。十二月,開始修建洛陽宮。八月,巡行到洛陽。
這年,長水校尉戴陵勸諫説不應該經常外出狩獵,文帝大怒;戴陵被判死罪但刑罰降低一等。
黃初二年(221)正月,文帝到郊外祭祀天地和祖先。三日,外出涉獵到了原陵地區,派使者備牛、羊、豬三牲之禮祭祀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四月,在東郊舉行祭祀太陽。又詔令凡是人口滿十萬的郡縣,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其中有卓 越出眾的人,不必拘泥於人數 限制。十日,分配三公的封地户邑,讓三公的後代各選一人封為列侯。十一日,免除潁川郡一年的田租賦税。把許縣改稱為許昌縣。把的東部稱為陽平郡,西部稱為廣平郡。
魏文帝頒佈詔令:“從前孔子懷有聖人的才能、帝王的氣局,卻身處周朝的衰末時期, 沒有接受天命的運數,只得在魯衞兩國的洙水和泗水地區教化引導百姓,忙碌不安,四處奔波,想要委屈自己來保存賢君明主的思想,貶低自己來拯救百姓。但當時天子諸侯都最終沒有重用他,他只能隱居,專注考證黃帝、唐、虞、夏、殷五個朝代的禮儀制度,撰寫遠古帝王的紀事,並根據魯史著寫《春秋》,參照太師的音樂來訂正《雅》、《頌》之音,千百年的流傳之後,沒有人不把他的著作視為經典,瞻仰他的品德來規範言行,啊!他可以稱得上是治世的良才,萬世的師表啊!如今天下大亂,禮儀祭祀的儀式都荒廢鬆弛,昔日的廟宇,有所損毀卻也沒有修繕,對孔氏家族的封爵也沒有延續了,他的故鄉闕里再也聽不到講禮頌詩的聲音,一年四季看不到祭拜的情形,這難道是那些要崇尚禮制、獎勵功業、品德要流傳百世的帝王們要祭祀的人的樣子嗎?所以現在封議郎孔羨為宗聖侯,封邑百户,侍奉孔子的祀廟。”詔令讓魯郡重新修繕舊時的廟宇,設立一百户官兵守衞廟宇,又在外圍建造許多房屋來彙集志學人仕子們。
三月,文帝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恢復使用五銖錢。四月,封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再次反叛,文帝派曹仁前往征討並誅殺了鄭甘。六月一日,前往祭祀五嶽名山,百官都有秩序地參加祭禮。二十八日,文帝夫人甄氏去世。二十九日,出現了日食,相關官員上奏免去太尉之職,文帝下詔説:“天象有異,是在譴責帝王,現在卻把罪過歸在大臣身上,這難道是大禹、商湯歸罪於自己的道義嗎?特令文武百官要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以後再有自然災害,不要再彈劾三公。”
八月,孫權派使節送來奏章,並送回于禁等人。十九日,文帝派太常邢貞拿着符節去江東任命孫權為大將軍,封為吳王,賞賜九錫。十月,封楊彪為光祿大夫。因為穀物價貴,停止使用五銖錢。十二日,改任大將軍曹仁為大司馬。十二月,巡視東方。這一年修築陵雲台。
黃初三年(222)正月初一,出現了日食。五日,文帝車駕到了許昌宮。發佈詔令:“現在考評官吏、推薦孝廉,就是以前呢推選人才的做法;但就算只有十户人的小邑,一定會有忠信的賢人,如果限制年齡來選取官員,那麼呂尚、周晉就不會在前代顯達。特令各郡國所推舉的人才,不要拘泥於年齡大小。應不分老幼;只要儒生通曉經學,吏人明白文章結構章法,都可以考試選用。官府追究那些虛假的做法。”
二月,鄯善、龜茲、于闐國王派遣使者進獻禮物,文帝下詔説:“從前西戎各國臣服,氐族、羌族來朝朝拜,《詩》、《書》中都稱頌此事。不久西域各族都來叩開邊塞大門前來歸順,特此派使者去安撫慰勞。”從此以後西域的交流通道便打開了,設置戊己校尉。
三月初一,立齊公曹睿為平原王,文帝之弟鄢陵公曹彰等十一人都封為王。並規定所封諸王的庶子稱鄉公,嗣王的庶子稱亭侯,公的庶子稱亭伯。十日,封皇子曹霖為河東王。三十日,文帝巡行到襄邑。四月十四日,封甄城侯曹植為甄城王。二十九日,文帝巡行回到許昌宮。五月,把荊、揚以及長江以南的八郡合併為荊州,孫權像以前一樣擔任荊州牧。荊州江北各郡歸屬郢州。
這年閏月,孫權在夷陵大破劉備。當初,文帝聽説劉備大軍東下,與孫權交戰,圍柵欄連接營寨七百多里,對羣臣説:“劉備不通曉軍事,哪裏有用七百里的營寨來抵抗敵軍的呢?‘在草木叢生、地勢高曠或低窪潮濕的地方安營紮寨,必然被敵方所擊敗’,這是用兵的大忌。孫權的勝利的奏章馬上就要到了。”七天後,孫權打敗劉備的奏書果然到了。
七月,冀州發生大蝗災,百姓飢餓無谷可食,文帝派尚書杜畿拿着符節到各地開倉放糧來賑濟饑民。八月,蜀國大將黃權率部投降。
九月三日,文帝下詔説:“婦人蔘議政事,是動亂的本源。從現在開始,羣臣有事不得向太后上奏,外戚不能在朝中擔任重將權臣,也不能無功而被封王封侯;把這條法令傳給後世,如果有人違背了,天下都能誅殺他。”九日,立郭氏為皇后。賞賜全國男子都進爵二級;鰥夫、寡婦、殘疾、年邁和貧苦難以生存的人,國家賜給糧食。
這年十月三日,選定首陽山東側作為生前預築的陵墓,發佈關於喪葬的規定:“按禮制,國君登基以後,就應該製作內棺,表示活着的時候不忘記死亡。從前堯葬在谷林,茂密的樹木包圍起來,禹葬在會稽,農夫不改變耕種的地方,所以葬在山林中,就應該與山林相融。堆土為墳,植樹為飾,不是先人葬禮的追求,我不會用這樣的做法。預築的墳墓應該順着山勢與之成為一體,不要修建陵寢,建造園囿,修設神道。安葬,就是藏,想要讓人找不到。骨頭是沒有痛或癢的區別的,墳冢也不是我的思想安居的地方,按禮不需要祭祀掃墓,是希望生人和死者不要太親近,是因為修建棺槨就容易讓骨頭腐朽,衣服被衾會讓肉體瓦解罷了。所以我選擇在這不長莊稼的地方修建陵寢,是為了不讓後人知道我埋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銀、銅、鐵等作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這樣才合乎古代殉葬用塗彩的泥車、茅草紮成的人馬的規定。棺木只需刷三遍漆,口中所含的不需要珠玉珍寶,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裝,也不用放在玉製的匣子中,因為這些都是愚昧庸俗的人做的事。季孫用美玉喪殮,孔子跨上台階勸阻他,把這種做法比喻成是把骸骨暴露在天日下。宋公被厚葬,有識之士都説華元、樂莒沒有做到臣子的職責,認為他們把君主置於不義之地。漢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為霸陵中沒有什麼讓人貪圖的東西;光武帝的陵墓被髮掘,是因為原陵造墓種樹的緣故。霸陵能完整保全,是張釋之的功勞;原陵被損毀,是明帝的罪過。張釋之為君主着想的忠心讓霸陵得以保存,明帝因為偏愛親人卻反而帶來損害的結果。大凡忠臣孝子,都該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釋之的話,以華元、樂莒、明帝為前車之鑑,心中常常存着使君主親人安定、魂靈長久不受危害的想法,這就是賢聖之人的忠和孝了。從以前到現在,沒有過不會滅亡的諸侯國,也沒有過不被挖掘的陵墓。天下戰亂以來,漢代的陵墓沒有不被人挖掘的,一旦被髮掘,墓中的貴重珠寶都被擄走,甚至死者遺骸都被損毀,就像是把人燒死的酷刑,難道不是讓死者再次經受一次痛苦嗎!禍害的根源就在於厚葬和造陵種樹。‘前人都知道把桑弘羊和霍光的事件引以為戒’,這難道還不夠明白嗎?皇后及貴人以下的嬪妃,凡是不和君主埋在一起的,死後都葬在澗西,先前已經説明具體地方了。當年堯舜去世的時候,娥皇女英二妃是沒有跟蹤的,所以我的后妃也不必陪我殉葬。延陵先生安葬他的兒子,葬在嬴、博那麼遠的地方,如果真的有魂靈,沒有什麼到不了的地方,我的后妃和我只有一澗的阻隔,更談不上遠了。我現在的詔令,如果有人違背或者妄加改變執行的,我在地下就會受到戮刑,反反覆覆,我會多次經受死亡的痛苦。為臣者輕視已死去的君王、父親,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設死者地下有知,將不會保佑你們。這份詔書,要妥善地保存在宗廟,另外抄錄三份副本放在尚書、秘書、三府之中。”
這個月,孫權再次叛亂。重新稱郢州為荊州。文帝從許昌出發率兵南征,幾路兵馬並進,孫權依靠長江天險抵抗。十一月十一日,駕臨宛地。三十日,發生日食。這一年,開通靈芝池。
黃初四年(223)正月,文帝發佈詔令説:“自從禍亂以來,戰爭沒有停息,天下之人,自相殘殺。現在天下剛剛平定,有膽敢私下復仇的滅其九族。”在宛城修築南巡台。三月八日,從宛城回到洛陽宮。十五日,月亮衝殺心宿中央大星。十九日,大司馬曹仁去世。這個月發生了大瘟疫。
五月,成羣鵜鶘鳥聚集在靈芝池,文帝下詔説:“這就是詩人所説的污澤呀!《詩經·曹風》中説‘刺恭公遠君子而近小人’,難道現在有有識之士卻處於底層的人嗎?否則這些鳥為何都來了?特令各級官府廣泛舉薦天下有良好品德,豐富學識的優秀人才,來防止出現曹人所諷刺之事。”
六月十七日,任城王曹彰在京都逝世,太尉賈詡逝世。太白星白天出現。這個月大雨連綿,伊水、洛水洪水氾濫,淹死平民、毀壞房屋。八月十一日,任命廷尉鍾繇為太尉。十五日,在滎陽打獵,順勢東巡。評判征討孫權的功勞,眾將以下都加官進爵,增加封邑,各有差等。九月十九日,駕臨許昌宮。
黃初五年(224)正月,詔命天下只有謀反和大逆的罪行才能揭發上告,其他罪名都不要斷獄治事。有敢誣陷別人的人,就用他誣陷別人的罪行來懲治他。三月,文帝從許昌巡行回到洛陽宮,四月,設立太學,制定五經課試的考試辦法,設置《春秋穀梁》博士。五月,相關官員因為羣臣在初一、十五兩天朝拜,趁機奏報疑難之事,文帝聽取眾人意見,制定方針大策,與眾臣評品利弊得失。七月,文帝出發東巡,駕臨許昌宮。八月,設立水軍,文帝親自駕駛龍舟,順着蔡、潁二州,直到淮河,巡行到壽春。揚州地區將官百姓,被判五年以下徒刑的罪犯,全部被赦免。九月,到達廣陵,大赦青、徐二州,調換二州的將領和郡守。十月六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現。回到許昌宮。十一月十一日,因為冀州發生饑荒,文帝派使者開倉放糧,賑濟百姓。二十九日,出現了日食。
十二月,文帝發佈詔令説:“先王制定祭祀的禮規,是為了表明對祖先的孝順,重大的事就到郊社去祭祀,其次到宗廟中去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萬物、名山大川,都不屬於這幾類,不在祭祀的儀典之中。末世衰微戰亂,推崇迷信巫史,以至於宮殿之內,門窗之間,沒有不置酒祭祀的,這種迷惑已經非常嚴重了。從現在開始,要是有人敢舉行不在儀典裏的祭祀,散播巫祝的言論,都按旁門左道論處,將這一詔令寫在令典上。”這一年挖通了天淵池。
黃初六年(225)二月,文帝派遣使者順着許昌往東巡視直到沛郡,察訪民間百姓的疾苦,貧窮的人就賑濟或借貸。三月,文帝駕臨召陵,修通討虜渠。二十八日,回到許昌宮。幷州刺史梁習率軍討伐鮮卑人軻比能,獲得勝利。閏月二十四日,文帝親自率領水師東征。五月二日到達譙縣。十六日,火星進入太微星分野。
六月,利成郡兵丁蔡方等人在地方聚眾叛亂,殺死太守徐質。文帝派遣屯騎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與青州刺史討伐並平定了他;其中被脅迫反叛和逃亡的人,都赦免了他們的罪行。
七月,封皇子曹鑑為東武陽王。八月,文帝率領水軍從譙地沿着渦水進入淮河,又從陸路巡行到徐州。九月,修建東巡台。十月,駕臨廣陵故城,到江邊檢閲軍隊,士兵十多萬人,旌旗數百里。這年天氣寒冷,水路都封凍了,舟船不能入江,文帝只好返回廣陵。十一月,東武陽王曹鑑逝世。十二月,從譙縣回還路過樑地,派使者用太牢之禮祭祀已故的漢朝太尉橋玄。
黃初七年(226)正月,文帝將要巡視許昌的時候,許昌城南門無故崩塌,文帝很不高興,就沒有前往許昌。十日,車駕返回洛陽宮。三月,修築九華台。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宣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一同接受遺詔輔助繼位的皇上。把後宮中淑媛、昭儀以下的嬪妃各自遣送回家。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駕崩,年四十歲。六月九日,在首陽陵安葬。從發喪到下葬,都按他生前的文告舉行。
當初,文帝愛好文學,把寫作當作一種事業,自己創作的文章將近一百篇。又下令讓儒生們收集註釋各類經典,按照內容分門別類排序,總共一千多篇,稱為《皇覽》。
評曰:文帝天資聰穎,文采不凡,下筆即成文,博聞強記,才藝雙全;如果再具備博大的氣度,勉勵自己修養公平的德行,懷着遠大的志向,追求聖賢的道義,推行先王的善意德政,那麼距離古代的賢明君主,有什麼遙遠的呢!

文帝紀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衞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敍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