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字改革

(文化活動)

鎖定
文字改革是一種文化活動。

文字改革事件簡介

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中國主要指對於漢字的改革(有些少數民族也有文字改革問題)。
廣義指語言和文字的有計劃發展,又稱“語文規劃”。狹義只指文字的有計劃發展。這種有計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又稱“語文現代化”。由於條件和要求不同,文字改革有各種不同的模式。
語言的有計劃發展:①推廣共同語,包括民族共同語,多民族國家的全國共同語,幾個國家共用的區域共同語。②學習外國語,包括殖民地的語言教育。③書面語的口語化。
文字的有計劃發展:①在無文字民族中創制文字。②字母改革,包括拼寫法改變,字母表的部分或全部改換;音節字母改為音素字母。③詞符改革:a.詞符整理,包括統一規範、減少數量,簡化符形;b.詞符補充字母,包括字母用於文字之外和字母進入文字之內;c.詞符和字母的混合文字改為全用字母;d.詞符文字改為字母文字。

文字改革事件原因

①經濟發展,例如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在改進交通、設立工廠、普及教育的同時,要求提高語文效率。②人民遷移,例如歐洲人遷移到新大陸,建立國家,需要選擇和推廣通用的語文。
③宗主國對殖民地推行教育用語;新獨立的國家創制或選擇文字。大國分解成幾個國家,或者各自為政的地區合併成一個國家,都需要建立和推廣國家的共同語文。
④新的語文技術促成古老文字的改革。

文字改革中國改革

1954年10月,周恩來總理提議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4聲。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教育部和文改會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1956年,毛澤東提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文字改革其他信息

越南、朝鮮和日本的文字改革越南、朝鮮和日本原來都用漢字,因此有跟漢族相似的文字改革問題。

文字改革越南

越南文字經歷了漢字、字喃和拼音文字3個階段。公元之前,漢字傳入越南。14世紀仿照漢字創造越南形聲字(也有會意、假借),稱為“字喃”,用越南語書寫文學作品。字喃跟漢字長期並用,始終未能排除漢字的統治地位。17世紀歐洲傳教士擬訂多種拉丁化的越南語拼音方案,其中法國傳教士羅德(1591~1660)的方案,經過修改成為今天的越南新文字。1885年越南南方首先成為法國殖民地,中小學開始教學拼音文字。1945年越南成立民主共和國,以新文字為法定文字,廢除漢字。

文字改革朝鮮

朝鮮使用漢字約有一千七八百年之久。起初用漢字文言。8世紀時,用漢字的音寫朝鮮語,稱為“鄉歌”或“鄉札”。又用漢字寫成朝漢混合文字,其中有的是漢字漢義,有的是漢字記朝鮮語音(主要是虛詞),語法根據朝鮮語,稱為“吏讀”。到15世紀,朝鮮文化發展,要求有更完備的文字,於是制訂28個音素字母,1446年在《訓民正音》一書中刊印公佈。用40個字母,其中21個表示元音,19個表示輔音。這套字母人們稱之為“諺文”(通俗文字)。諺文字母不作線形排列,而是疊成方塊,向漢字看齊。每個方塊代表一個音節。歷代相承,積有1 萬多個方塊,現代通用的有2700 ~ 3500個。1894年後漢字諺文混合體成為政府公文用的法定文字。朝鮮北方在1948年廢除漢字,以純粹的諺文作為法定文字,朝鮮南方仍舊用漢字諺文混合體,把漢字減少到1900多個,一般出版物很多全用諺文。

文字改革日本

日本學習漢字漢文大約開始於 3世紀。後來,把漢字當成記音字母,記錄日本語,寫成詩歌;或者跟表意的漢字混用,記載歷史。起初用漢字記音是隨便寫的,後來慢慢有些條理,並把漢字簡化,創造出日語的音節字母,稱為“假名”。假名字母表稱為“五十音圖”。有兩種體式,楷書體叫“片假名”, 草書體叫“平假名”。到 7世紀,出現夾用漢字而以假名為主的日文著作。日本也仿照漢字創造一些日本專用的漢字(所謂“倭字”),但是為數不多。明治維新(1868)以後,有意識地進行文字改革。推廣以東京(江户)語音為標準音的國語。一般讀物中的漢字全部在旁邊註上假名,實行讀音統一。小學語文課本從半文半白的文體改為口語化的文體。日本的文改運動者在1866年提出廢除漢字,1872年提出改用羅馬字, 1973年提出限制漢字字數。日本“國語審議會”擬定的“當用漢字表”(1850個漢字),1946年由內閣公佈,後來在1981年改為“常用漢字表”(1945個漢字),政府公文和一般出版物所用漢字以此為度。小學課本只用八九百個漢字,常用漢字表中有許多簡體字。同時,整理了假名的使用法。日語羅馬字起初有美國人設計的“黑奔式” (Hepburn)。後來,日本學者另訂“日本式”,使拉丁字母更科學地表示日語。 1937年內閣公佈“訓令式”,以“日本式”為基礎而略作修正。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經採用訓令式作為書寫日語的國際標準。但是日本鐵道、外交、商人等習慣用黑奔式。今天日本的正式文字是漢字假名的混合體。全用假名不是正式文字。羅馬字是輔助的拼音工具。

文字改革蘇聯

十月革命後,蘇聯實行文字改革。1917年公佈俄文新正詞法,把俄文字母從原來的37個減少到33個。1921年—1932年間,蘇聯在少數民族中進行文字拉丁化運動,把原用阿拉伯字母的各種文字改為拉丁字母,給原來沒有文字的各民族創制拉丁化新文字。後來,1936年—1940年間,放棄拉丁化,改為斯拉夫化,向俄文看齊,把所有新創的拉丁化文字都改成斯拉夫字母。

文字改革蒙古

蒙古起初嘗試把老懞文改為拉丁化,後來在1941年向俄文看齊,改為斯拉夫字母的新蒙文。

文字改革土耳其

土耳其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後,1928年把阿拉伯字母的土耳其文改成拉丁化,這種新土耳其文一直使用到今天。

文字改革印尼

印度尼西亞的文字在歷史上經過三次改革。起初用印度字母,後來改為阿拉伯字母,最後又改為拉丁字母。這反映了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先後來到這個千島之國。16世紀,荷蘭人佔領印尼,帶來了拉丁字母。1945年印尼獨立,以拉丁化的印尼文作為法定文字。印尼文的拉丁化是東方拉丁化的一件大事。

文字改革印度

有古老文化傳統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大國。 1950年獨立後, 要解決複雜的語文問題。在英國統治下,英文已經成為行政和教育的文字。獨立後想要改用印地文代替英文,作為全國通用文字,事實上難於做到。印度各邦(相當於中國各省)大體上按照語言劃界,每邦規定一種邦內的通用語文,有14種法定的語文。

文字改革非洲

非洲許多新獨立國家都有語文問題,有的國家沒有共同語,有的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將長期採用殖民地時代沿用下來的宗主國語文作為行政和教育的語文呢,還是建立自己的民族語文呢,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東非一些國家推廣斯瓦希里語及其拉丁化拼音文字,作為幾個國家的共同語文,準備以此代替原宗主國的語文。
歷史較久的各種歐洲拉丁化文字,處於穩定狀態。可是提倡改革者也大有人在。改革的目標是正詞法的規則化和文體的口語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文的拼寫法改革問題提到國會的議事日程上,但是沒有通過。美國提倡商業文件的文體通俗化。基督教會已經把半文半白的英文《聖經》改譯成便於朗讀的現代口語。
在國際交往頻繁的時代,語文規劃擴大到國際關係。1945年成立聯合國, 立即發生工作語言問題。擁有150個以上會員國的聯合國,規定以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和漢語 5種語言作為工作語言,後來又加一種阿拉伯語。有人認為工作語言太多是浪費。歐洲共同體現有12個會員國,由於工作語言問題沒有解決,預算的很大一部分浪費於多重翻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法語是公認的國際會議語言。1921年華盛頓會議開始,英語與法語並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語的應用大為擴大。語文規劃的學者們認為,應當規定一種國際通用語,使世界各國節省多重翻譯的金錢和時間,便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國際交流。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努力於制訂各種非羅馬化文字的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便利情報的國際傳輸和檢索。這是國際關係中新發展的語文規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