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會分裂

鎖定
【教會分裂】(Schism)基督教教會史名詞。指基督教教會的統一遭到破壞。公元4世紀末,隨着羅馬帝國的分裂,原已存在於基督教內部的東派(傳播於希臘語地區)和西派(傳播於拉丁語地區)的分化逐漸加劇。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的東部教會仍受東羅馬皇帝控制;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則日益擴大權勢。東西兩派都力求削弱對方以擴大自己的影響。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佈革除對方教籍,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東部教會以“正宗”自居,稱正教;西部教會以“普世性”自詡,稱公教或天主教。中世紀(1309—1377年)另一次重大分裂是羅馬與阿維尼翁兩地的兩個教皇(乃至三個教皇)形成並立局面。基督教最大的分裂是宗教改革運動新教脱離羅馬教廷。天主教法典規定,凡曾受洗者,只要違抗教皇,或與教內教徒斷絕團契,就是分裂分子。 [1] 
中文名
教會分裂
類    型
基督教教會史名詞
參考資料
  • 1.    梁工.《聖經百科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