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改(拼音:gǎ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此字本義是指更改、變換、交替。特指糾正錯誤,引申指修正。金文用作人名。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gǎi
部    首
五    筆
nty
倉    頡
suok
鄭    碼
yymo
字    級
一級字 [1] 
注    音
ㄍㄞˇ
異    體
平水韻部
上聲十賄 [4] 
總筆畫
7
四角號碼
18740
統一碼
基本區 U+6539
結    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會意兼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圖 字形演變圖
會意兼形聲字。從,從(己亦聲)。形旁攴為手持器械治事狀,表示改字本義與治事有關,形旁兼聲旁己,像弓箭上的細繩,含約束意,表示改字本義與此有關且表聲,改與己同為見紐之韻。改字見於西周(字形2),初時借用(yǐ)字為之,與攺同作“A”,為同形字。戰國之時,絕大多數改字承襲西周以來從攴從巳的借用字形,稍有變化的侯馬盟書中的構件巳作“B”、“C”、“D”,由蛇形變成近似於跪跽的人形,攴旁也有“又”下加飾筆者。當時最主要的變化還是聲旁巳改作己(同為之部),這樣改就正式從攺字中分離出來,不再具有同形字關係。《古文四聲韻》所載從己聲的改在當時是罕見的,但取得主流地位,為《説文》肯定而行用至今。楷書作改,是小篆的筆勢變化。或從殳作“E”,俗體。《説文》本義是“更”,更改、變換、交替。《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金文用作人名。又通“戒”,禁戒。 [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變更,更改。
Change
唐韓愈《與崔羣書》:'足下之賢,雖在窮約,猶能不改其樂。"
清譚嗣同《仁學》一:"黜古學,改今制;廢君統,倡民主。"
更改,改弦更張
指更換。
Replace
左傳·成公三年》:“齊侯朝於晉……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
後漢書·劉虞傳》:“初,虞以儉素為操,冠敝不改,乃就補其穿。”
改朝換代
改正,糾正。
Correct
《文選·張衡〈東京賦〉》:“改奢即儉,則合美乎《斯干》。”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以罪棄生,則違古賢夕改之勸。”
改正,改錯
修改,修訂。
Modify
《左傳·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載書。’公孫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
漢揚雄《劇秦美新》:“改制度軌量,鹹稽之於《秦紀》。”
修改
副詞
重新,再;另。
Again
《左傳·成公九年》:“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是則公孫申謀之曰:‘我出師以圍許,為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
《文選·張衡〈東京賦〉》:“況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

名詞
(Gǎi)姓。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更也。從攴己。李陽冰曰:“已有過,攴之卽改。”古亥切 [6] 

説文解字注

更也。
雙聲。
從攴。已聲。
或無聲,誤。古亥切。一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古亥切《集韻》《韻會》已亥切《正韻》居亥切,𠀤音輆。《説文》:更也。注:李陽冰曰:已有過,攴之卽𢻰。《五經文字》:𢻰從戊己之已。《易·益卦》:有過則改。
又《井卦》:改邑不改井。
又姓。《廣韻》:秦有大夫攺產。
又《韻補》:葉荀起切。張衡《思𤣥賦》: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説文》:從攴作𢻰。攺、𢻰。 [8]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書法來源: [9] 

音韻集匯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古亥切
kAi
集韻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苟起切
kie

上聲

開口呼
全清
巳 (己)亥切
kɒi
韻略


上聲





己亥切

增韻


上聲





居亥切

中原音韻

上聲
皆來



全清

kai
中州音韻


上聲
皆來





葉該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六解


全清
居亥切
kai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九栽宰載






(音韻資料來源: [10] 

方言音韻

◎ 贛語:gai3
◎ 客家話:[梅縣腔] goi3 goi5 [海陸腔] goi3 [客英字典] goi3 [陸豐腔] goi3 [東莞腔] goi3 [沙頭角腔] goi3 [客語拼音字彙] goi3 [台灣四縣腔] goi3 [寶安腔] goi3
◎ 粵語:goi2
◎ 潮州話:goi2
◎ 韓語:KAY 개 [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5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3]
  • 4.    平水韻 十賄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05]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85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40
  • 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93.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16.
  • 9.    改-書法欣賞  .漢典書法[引用日期2020-04-07]
  • 10.    改-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7]
  • 11.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