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折楊柳行

(漢樂府詩作)

鎖定
《折楊柳行》是漢代樂府詩中的一首民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此詩列舉夏桀商紂秦二世吳王夫差、戎王、虞君等歷史人物的相關事件,説明了如果幹了是非顛倒的事,那麼懲罰便會隨之而來的道理。全詩語言精警,鑑戒意味濃厚,雖多説教氣息,但並沒有令人生厭的面目,反倒富有哲理味。
作品名稱
折楊柳行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漢代
出    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五言詩

折楊柳行作品原文

折楊柳行
默默施行違,厥罰隨事來。
末喜殺龍逢,桀放於鳴條
祖伊言不用,紂頭懸白旄
指鹿用為馬,胡亥以喪軀。
夫差臨命絕,乃雲負子胥。
戎王納女樂,以亡其由余
璧馬禍及虢,二國俱為墟。
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
卞和之刖足,接輿歸草廬。 [1] 

折楊柳行註釋譯文

折楊柳行詞句註釋

⑴默默:即“墨墨”,昏暗。違:不正。施行違,幹是非顏倒的事。
⑵末喜:即妺喜,夏桀之妻。龍逢:即關龍逢,夏桀之臣。
⑶鳴條:在今山西安邑縣西。《史記·夏本紀》:“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雞條,遂放而死。”
⑷祖伊:殷末賢臣,在周人戰勝黎國的時候,曾告被説:“惟王淫戲,用自絕”,因此天命人心都不順殷。
⑸白旄(máo):竿頭上有犛牛尾的旗子。周人入商,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斬下紂的頭懸在有白旄的旗杆上。
⑹指鹿用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趙高欲為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日:“馬也”。二世笑曰:承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⑺夫差:春秋時吳國的國王。他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強大起來,伍子胥看出越國是吳的心腹威脅,因而反對與越講和,屢諫夫差,夫差不聽,反因太宰譎的讒言,賜伍子胥死。夫差後來被越國打敗,臨死時才悔悟,説“吾無面以見子胥也。”
⑻“戎王”二句:春秋時秦國與戎為鄰,其國有賢臣由余,秦穆公要離間其君臣,便送女樂二八給其王。由余因被疏遠,終於歸秦。
⑼璧馬禍及虢:春秋時晉獻公要伐虢國,向虞國借路,以好馬好玉送給虞君,虞君貪這兩件禮物,許晉軍借路,結果,晉軍滅號後,回頭又把虞國滅了。
⑽三夫成市虎:古代成語,是説如果連續有三個人都説市上有虎,無論有沒有,人們都信為真的了。
⑾慈母投杼趨:魯國有個和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有人趕緊告訴曾參的母親,説“曾參繫了人”。曾參母親相信兒子的品行,不理會這個報告。
⑿刖(yuè):割腳的酷刑。 [2-3]  [4] 

折楊柳行白話譯文

昏聵糊塗幹下顛倒是非的事啊,那懲罰自然要隨之而來:
嬖倖妺喜殺掉關龍逢,夏桀因此被放逐到鳴條。
商紂聽不進祖伊的諫言,人頭便被掛在旗杆。
趙高指鹿説成馬,胡亥因而把命搭。
夫差臨死才醒悟,説他再無面目見子胥。
戎王接納女樂十六個,致使賢臣由余也失卻。
貪圖好馬和玉壁,虞虢因此變廢墟。
三人説市上有虎就成真,仁慈的母親也不免惑眾論。
既然卞和獻玉反被砍掉足,就難怪接與要佯狂歸草廬! [3] 

折楊柳行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以考證,大概是當時賢臣進諫不成之後所作的。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二:“此應是賢者諫不得行,而作詩以諷。” [3] 

折楊柳行作品鑑賞

折楊柳行整體賞析

民歌的特點之一,是不避直露,其中有首句即標示主旨以領起全文一格,這篇《折楊柳行》就採用了這種表達方式。此詩頭兩句開宗明義便點明:如果昏昏聵聵幹了是非顛倒的事,那麼懲罰便會隨之而來。下面列舉有關夏桀、商紂、秦二世、吳王夫差、戎王、虞君等這一連串的歷史事實,都在説明這一點、證實這一點,迴應開頭兩句。
詩裏特別突出了事物之間因果關係的必然性——幹了錯事、壞事,就必然要受到懲罰,休想逃脱;必然要自食惡果,承擔後果。強調這種必然性,把這種歷史經驗、人生體悟加以聚焦、昇華,便具有了警戒和警醒作用。
這篇作品鑑戒意味頗濃,但並沒有令人生厭的面目,反倒富於精警的哲理味。其原因不但在於詩中飽含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凝結着豐富的歷史經驗;而且得力於所選事例自身因果關係的真實、顯明,論旨與例證之間又呼應貼切。 [3] 

折楊柳行名家點評

清初詩論家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其言危切。” [3] 
現代文學評論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漢末樂府多傷亂離,或敍風情;此獨歌詠歷史,別樹一格。” [5] 
現代文學評論家餘冠英樂府詩選》:“本篇開頭説人君糊塗一定有不良後果,下文就列舉故事作為證明。第四解説眾口一詞,混淆是非,最為可怕,楚國既發生過卞和足那樣的事,就難怪產生接與那樣的人了。因為從政總有危險,逃世才能遠禍,這是感慨話。這篇雖是規誠而有濃厚感情,和箴銘不同。結構極像《韓非子·內儲説經》,在漢樂府裏很顯得別緻。” [4] 
參考資料
  • 1.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北京:中華書局,1983:268
  • 2.    曹道衡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46-58
  • 3.    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05-107
  • 4.    餘冠英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26-28
  • 5.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