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空寺

(雲南西山懸空寺)

鎖定
懸空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郊15公里的西山的太華山南面的羅漢山。
中文名
懸空寺
外文名
Hanging Temple
地理位置
昆明市
景    點
羅漢山

懸空寺寺廟簡介

懸空寺
懸空寺(5張)
由北向南眺望,山形外廓酷似大肚彌勒,故名羅漢山。羅漢山懸崖峭壁,與南面掛榜山千仞削壁相連,山麓下即浩渺滇池。三清閣九層 十一閣道觀建築羣,層疊嵌綴於懸崖絕壁之上,成“懸空寺”險境。

懸空寺地圖導航

懸空寺

懸空寺史料記載

元代,統治雲南的梁王由羅漢山麓築“千步崖”石磴上山,開闢羅漢山南崖之避暑宮。過去一度認為今之三清閣即元梁王避暑宮,實際梁王避暑宮在三清閣、龍門下層更南,臨掛榜山邊緣。1999年9月,我根據徐霞客《遊太華山記》等歷史資料記載,在西山辦公室的協助下,撥開齊人深的雜草,尋找到羅漢山南庵諸殿及梁王避暑宮遺址。
胡本南詔野史》載,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梁王貼木兒不花生日,羣臣稱賀,宴於昆明池上樑王避暑宮。有《梁王生辰宴昆明池上獻詩》:
賢君添算宴嘉賓,幄殿先施巨海濱。
萬里晴天開錦繡,一川芳草踏麒麟。
笙歌暖送金盃酒,鎧仗寬圍玉佩人。
醉飽百官鹹稽首,願王高壽過千春。

懸空寺相關典故

梁王貼木兒至正二十七年生辰宴時,避暑宮即已“幄殿先施巨海濱”,由此可見,梁王避暑宮興建的年代,不晚於貼木兒不花為梁王時期。就在慶生辰宴這年,貼木兒不花薨,宗室把匝剌瓦爾密繼為梁王,改元“宣光”,稱制,封拜官屬,恢復科舉。巴匝剌瓦爾密系雲南末代梁王。明洪武年間,日本謫滇詩僧機先有《梁王閣》詩:
碧雞飛去已千秋,聞説梁王昔此遊。
洞口桃花迎鳳輦,崖前官柳系龍舟。
青山有恨人何在,白日無情水自流。
豈識當時歌舞地,寒煙漠漠鎖荒邱。
明嘉靖年間,楊慎之《滇海曲》亦描繪梁王閣: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鴉雙星帶五潢。
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明、清時期,史志、遊記、詩詞均有關於梁王避暑宮的記載。明末徐霞客《遊太華山記》考察記錄較為詳盡:
“返下朝天橋,謁羅漢正殿,殿後崖高百仞。崖南轉折間,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橋迸縫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東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瀠坪一縷若腰帶,下悉僓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間梵宇仙宮,雷神廟、三佛殿、壽福殿、關帝殿、張仙祠、真武宮,次第連綴。真武宮之上,崖愈傑竦,昔梁王避暑於此,又名避暑台,為南庵盡處,上即穴石小樓也。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

懸空寺寺名由來

羅漢寺遺址,在今三清閣門前懸崖之下。明·施昱《重修羅漢山妙定寺碑記》記載,羅漢寺原名“妙定寺”。又稱“海涯寺”,建成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峭壁半空懸石如羅漢狀,是以滇人名曰羅漢寺。”至明正德、嘉靖年間(1506年~1566年),形成三清閣南北庵建築羣。
明嘉靖年間,羅漢寺南庵崖壁,“刻漢王子淵(王褒)移金馬碧雞文,隸法雅有漢體,蓋楊太史(楊慎)移鐫者。”至楊慎刻王褒《移金馬碧雞頌》之時,已形成三清閣南北庵佛道勝境。三清閣南庵諸勝,清道光年間戴絅孫《昆明縣誌》尚有記載。至民國年間袁嘉穀撰《遊西山記》時,皆已傾圮:“品茗三清閣,閣,山之名勝也。吳梅村詩‘碧雞台榭亂雲中,舊是梁王避暑宮’,宮即閣也。明時為北庵諸跡之一。北庵對南庵而言,南庵今悉圮。”

懸空寺景觀名聯

三清閣有一副佚名寫景之名聯:
懸空寺
懸空寺(5張)
半壁起危樓,嶺如屏,海如鏡,舟如葉,城郭村落如畫,況四時風月,朝暮晴陰,試問古今遊人,誰領略萬千氣象:
九秋臨絕頂,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濤,花鳥林壑有情,憶八載星霜,關河奔走,難得棲遲故里,來嘯傲金碧湖山。
西山開發歷史遺蹟,應該恢復梁王避暑宮諸勝蹟,形成羅漢山南北庵上下兩層壁危樓建築羣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