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懸泉置遺址

鎖定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瓜敦公路甜水井南側1.5千米處。遺址開創於西漢武帝元鼎至徵和(前111年至前92年)約30年間。1987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懸泉置遺址。遺址總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 [1] 
懸泉置遺址包括主題建築、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築,共出土文物約7萬件,其中簡牘3.5萬枚,有字簡牘2至3萬枚 [1]  。 懸泉置遺址的發現證實了中國漢代郵政機關的存在,明確了中國漢代東西交通線的位置,見證了絲綢之路的存在;懸泉置遺址出土的的簡牘為研究中國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交通、郵驛、民族、文化、習俗等提供了資料;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麻紙為中國研究紙的發展變化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資料 [2]  ;懸泉置遺址選址科學合理,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鑑;懸泉置採用塢堡式院落建築形式,內部格局得當,為研究甘肅沙漠地區的建築特色與沿革提供了良好的實例,在建築學方面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2] 
2001年6月25日,懸泉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中文名
懸泉置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敦煌市瓜敦公路甜水井南側1.5千米處
佔地面積
22500 m²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123-1-123
批准時間
2001年6月25日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泉置遺址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鼎至徵和(前111年至前92年)約30年間,懸泉置開創。元鼎時,稱“懸泉郵”。昭帝時,稱“懸泉置”。東漢,又稱“懸泉驛”。
魏晉時期,被改做他用。
唐代,複稱“懸泉驛”。
宋代以後,逐漸廢棄。懸泉置從開創到廢棄,延續了400餘年 [2] 
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敦煌甜水井附近的漢代懸泉置遺址進行全面清理發掘 [1] 
1991年,懸泉置遺址被評為十大考古發現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 
考古發掘平面圖 考古發掘平面圖

懸泉置遺址遺址特點

懸泉置遺址包括主題建築、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築,總佔地面積22500平方米 [2]  。懸泉置內部機構相當完善由置、廄、傳舍、廚四大機構組成。漢代遺蹟,主體部分是50×50米見方的塢院,門東向。塢牆用土坯砌成,牆體內外用草拌泥塗抹數層。牆基寬1.5米至2米,殘高0.8米。塢院內現存房屋殘址27間,主要集中在西塢牆和北塢牆內側。房屋有長方形、正方形兩種,個別有套間。馬廄分佈在塢院外側的西南角,有小門與塢院相通,牆基寬0.5米,殘高1米,內部有規律的分佈着數排木樁。北牆和東牆上房子較多,有12間,大小不一,多有套間,面積均較大,為主要辦公用房;東門外南側有一組建築,從遺蹟推測,原有房屋5間,現保存較好的僅2間,估計為門衞戍守住所,很可能就是漢簡中記載的“非常屋” [2] 
建築遺存
簡介
塢院
坐西向東,呈50×50米正方形院落,門向東,牆基寬1.5-2米,殘高0.8米,用0.48×0.28×0.2米的土坯砌築,牆內外抹草拌泥,並途白色。東北和西南轉角處築角樓,正方形,基底7×7米,殘高1米,築法與塢牆同。塢院內沿塢牆四周均有房屋建築,共27間:東牆下靠南2間和南牆下3間,均保存不好;西牆下10間排列整齊,保存較好,為傳舍用房,但疊壓關係複雜,現存房基之下有早期建築,房屋可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兩種,長方形面積較大,方形較小;北牆和東牆上房子較多,有12間,大小不一,多有套間,面積均較大,為主要辦公用房;塢內西北角因自然破壞,牆體無存,估計原來還有房屋建築。東門外南側有一組建築,從遺蹟推測,原有房屋5間,現保存較好的僅2間,估計為門衞戍守住所,很可能就是漢簡中記載的“非常屋”。
馬廄
位於塢院南牆外,依牆搭建,為土坯砌築,由東、西兩部分構成,共3間:靠東一組2間,大間11×11米、小間11×6米;靠西為一大通間,與西南角樓相連,東西長28米,南北寬14.5米、牆基寬0.5米,殘高1米。
灰坑
共有灰坑10餘座,形狀不一,分佈無規律,根據出土漢簡推測,這些灰坑為東漢初期形成。
灰區
主要分佈在塢院西牆外和東門口及北側等地點。其中西牆處最為豐富,東門口次之,北側則較簡單,漢簡等文物大都出於西牆堆積中。其中兩牆處灰區堆積緊依西牆向南、北、西三個方向延伸,中心部位高,四周漸低,形成小丘狀,最厚處1.6米。堆積有一定規律,每一時期堆積物均較為集中,當形成若干個高低不平的小堆後,進行平整,然後在依次堆放,形成了比較清晰和整齊的文化層次。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2] 

懸泉置遺址文物遺存

懸泉置遺址共出土文物約7萬件,其中簡牘3.5萬枚,有字簡牘2至3萬枚。懸泉簡牘中的紀年簡共出土1875枚,最早的紀年為西漢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最晚的為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以西漢宜、元、成帝時期的紀年簡最多。以及錦書、紙文書、文房用品、生產生活用具、箭簇兵器等 [2] 
文物類別
簡介
圖片
文獻類
懸泉置遺址遺存的文獻有竹木簡牘、帛書、紙文書及牆壁題記。
簡牘35000餘枚。其中有字者23000餘枚。主要出土於西牆外和東門口的灰區堆積中,房屋遺址內較少。簡牘以木質為主,竹質很少。木材初步鑑定有油松、紅松、白楊、檉柳等。簡牘文書大多數編繩已朽,為散簡,現存少量較完整者50餘冊。簡牘文書按內容,分為15類近百種。
帛書10件。均為私人信札,用黃、褐二色絹作為書寫材料。
紙文書寫有文字的殘片共10件。其中漢紙9件,晉紙1件,為文書殘片和藥方。時代據同出簡牘和地層,可分為3個時期。西漢武、昭帝時期3件,西漢宣帝至成帝時期4件,東漢初期2件。
牆壁題記因牆壁倒塌而成碎塊。共有大小不同的殘塊203塊。其中大部分為長期塗抹多次書寫的多層牆皮墨書,少部分為一次書寫。
懸泉置遺址出土簡牘 懸泉置遺址出土簡牘
文具類
毛筆4枝。其中2枚保存較好,但均屬使用後被棄者。
麻紙460餘件。根據顏色和質地可分為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褐色薄、白色厚、白色薄、黃色厚、黃色薄8種。紙上寫字者多為白色和黃色紙。時代從武、昭帝始,經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及晉。
生活用品類
有竹木漆器、草編器、皮革和絲綢製品、毛麻織品等,共6000餘件。漆木器主要有耳杯、盤、筷子、匕、勺等。草編器多為席類,有牀上用品和門簾等。絲織品均殘,多為衣服碎片,質地有絹、帛、綢、繒等。皮革和麻布類製品主要有大人和小孩的鞋、鞋墊、襪子等。
出土有大量灰陶片,初步統計30000餘片,主要器物有罐、盆、甑、甕等。
生產工具主要為鐵器,共230餘件。有犁、雨、鏵、削、鐮、錛、鏟、刀等。經使用損壞而棄,鏽蝕嚴重。另有加工糧食的石磨等。
其他
錢幣為五銖錢和新莽幣;車馬器殘件;帶鈎、木梳篦、玩具、印章、封泥等。農作物有大麥、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另有大量家畜骨骼,如馬、牛、羊、雞、狗、兔、駱駝等,其中以馬、牛、雞的骨骼最多。
錢幣 錢幣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1]  [2] 

懸泉置遺址歷史文化

懸泉置遺址名稱由來

懸泉置遺址因出土的漢簡上書“懸泉置”三字而定名。究其原因,該遺址地處火焰山一沖積扇台地上,其東南側有一山谷,進谷中兩公里處,有一水泉,此泉非像常見之泉出於泉眼,而是自山崖石縫中懸空而出,今人謂之“吊吊水”,古稱“懸泉”。《西涼錄·異物志》有載:“側出懸崖,故曰懸泉 [1]  。”
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 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

懸泉置遺址傳説軼事

傳説在漢武帝時期,被稱為“貳師將軍”的李廣利西征大宛取得大勝班師回京,途經敦煌時,天氣炎熱,人困馬乏,攜帶的水早已喝完,戰士們體力不支紛紛倒在戈壁灘上。而荒山周圍一直找不到水源,李廣利心急如焚,決定親自去找水。他來到南面山中,發現山是禿山,寸草不生,谷是幹谷,滴水不見,走進山谷時卻被迎面的懸崖擋住了去路,崖上還刻有“滴水石”。李廣利見此不由怒髮衝冠, 拍打着山石説:“滴水石,不見水,戲弄行人,徒有其名,毀我三軍,留它何用?”於是便拔劍上前奮力一劈,瞬間青石抖動,火花四迸;第二劍劈下去, 四周黃沙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劍刺進去, 頓時岩石開口,一股清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湧出。戰士們歡騰雀躍,爭相痛飲。李廣利將軍開鑿的懸泉水成為百里無人區內的生命之源,延續着沙漠裏生命的希望。為紀念李廣利將軍,當地的人們便將此泉命名為“貳師泉”,也就是後來的“懸泉”,又在旁邊修建了一座貳師廟,廟裏供奉李廣利像,並在此設置了驛站,供過往軍隊、使者歇息 [3] 

懸泉置遺址文物價值

懸泉置遺址歷史價值

懸泉置遺址的發現證實了中國漢代郵政機關的存在,大量的驛置文書為研究漢代郡縣建制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依據,同時也為漢代以後驛城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懸泉置遺址的發現,明確了中國漢代東西交通線的位置,見證了絲綢之路的存在;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數量眾多的簡牘為研究中國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交通、郵驛、民族、文化、習俗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麻紙,為中國研究紙的發展變化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資料 [2] 

懸泉置遺址科學價值

懸泉置處在安西至敦煌的交通樞紐要塞,且臨近水源,其選址科學合理,屬於典型的綠洲文化,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鑑;懸泉置採用塢堡式院落建築形式,內部格局得當,為研究甘肅沙漠地區的建築特色與沿革提供了良好的實例,在建築學方面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 [2] 

懸泉置遺址文物保護

1992年,懸泉置遺址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93年,懸泉置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6月25日,懸泉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4年6月22日,懸泉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懸泉置遺址旅遊信息

懸泉置遺址地理位置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瓜敦公路甜水井南側1.5千米處的戈壁上 [2] 

懸泉置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從敦煌市區出發,到達甜水井後再向東南方向行駛約2千米,到達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開放時間

全天。

懸泉置遺址門票價格

免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