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憶冼星海

鎖定
茅盾創作的一篇散文。原題《憶冼星海先生》。作於1946年1月5日。載於1946年1月28日《新文學》月刊第2期,署名茅盾。收入1946年11月大地書屋版《時間的記錄》,1961年11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版《茅盾文集》第10卷、1980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版《茅盾散文速寫集》,收入《茅盾文集》第10卷時改題《憶冼星海》。文章記述了作者在新疆時,和冼星海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會面。深情而傳神地勾畫出這位人民音樂家的風采,抒發了對其崇敬、懷念、傷悼之情。
作品名稱
憶冼星海
作品別名
憶冼星海先生
作    者
茅盾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新文學》月刊第2期
文學體裁
散文

憶冼星海作品原文

冼星海 冼星海
和冼星海見面的時候,已經是在聽過他的作品(抗戰以後的作品)的演奏,並且是讀過了他那萬餘言的自傳以後。(這篇文章發表在延安出版的一個文藝刊物上,是他到了延安以後寫的。)
那一次我所聽到的《黃河大合唱》,據説還是小規模的,然而參加合唱人數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訴我,曾經有過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揮是一位青年音樂家(恕我記不得他的姓名),是星海先生擔任魯藝音樂系的短短時期內訓練出來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訴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揮,這次的演奏當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實説,儘管“這是小規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揮,可是那一次的演奏還是十分美滿;———不,我應當承認,這開了我的眼界,這使我感動,老覺得有什麼東西在心裏抓,癢癢的又舒服又難受。對於音樂,我是十足的門外漢,我不能有條有理告訴你:《黃河大合唱》的好處在哪裏。可是它那偉大的氣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發生崇高的情感,光是這一點也就叫你聽過一次就像靈魂洗過澡似的。
從那時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曾經想象他該是木刻家馬達(湊巧他也是廣東人)那樣一位魁梧奇偉,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們又告訴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歡説笑,話匣子一開就會滔滔不絕的。
我見過馬達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執筆沉思,大的斗篷顯得他頭部特小,兩眼眯緊如一線。這人就是冼星海,這幅木刻就名為《冼星海作曲圖》。木刻很小,當然,面部不可能如其真人,而且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寫真”,而在表達冼星海作曲時的神韻。我對於這一幅木刻也頗愛好,雖然它還不能滿足我的“好奇”。而這,直到我讀了冼星海的自傳,這才得了部分的滿足。
從星海的生活經驗,我瞭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氣魄。做過飯店堂倌,咖啡館雜役,做過輪船上的鍋爐間的火夫,浴堂的打雜,也做過乞丐,———不,什麼都做過的一個人,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壓倒,雖有抱負只成為一場夢,又一是戰勝了生活,那他的抱負不但能實現,而且必將放出萬丈光芒。“星海就是後一種人!”———我當時這樣想,彷彿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約三個月以後,在西安,冼星海突然來訪我。
那時我正在候車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幾個月,即將經過新疆而赴蘇聯。當他走進我的房間,自己通了姓名的時候,我吃了一驚,“呀,這就是冼星海麼!”我心裏這樣説,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見面,我總是拙於言詞,不知道説些什麼好,而在那時,我又忙於將這坐在我對面的人和馬達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較,也和我讀了他的自傳以後在想像中描繪出來的人作比較,我差不多連應有的寒暄也忘記了。然而星海卻滔滔不絕説起來了。他説他剛出來,就知道我進去了,而在我還沒到西安的時候就知道我要來了;他説起了他到蘇聯去的計劃,問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講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作。我對於音樂的常識太差,靜聆他的議論(這是一邊講述他的《民族交響樂》的創作計劃,一邊又批評自己和人家的作品,表示他將來致力的方向),實在不能贊一詞。豈但不能贊一詞而已,他的話我記也記不全呢。可是,他那種氣魄,卻又一次使我興奮鼓舞,和上回聽到《黃河大合唱》一樣。拿破崙説他的字典上沒有“難”這一字,我以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沒有這一個字。他説,他以後的十年中將以全力完成他這創作計劃;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
我深信他一定能達到。因為他不但有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魄力,並且因為他又是那樣好學深思,勇於經驗生活的各種方面,勤於收集各地民歌民謠的材料。他説他已收到了他夫人託人帶給他的一包陝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覺得還很不夠,還有一部分材料(他自己收集的)卻不知弄到何處去了。他説他將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載,儘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謠,然後再去蘇聯。
現在我還記得的,是他這未來的《民族交響樂》的一部分的計劃。他將從海陸空三方面來描寫我們祖國山河的美麗,雄偉與博大。他將以“獅子舞”、“劃龍船”、“放風箏”這三種民間的娛樂作為他這偉大創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徵”或“韻調”(我記不清他當時用了怎樣的字眼,我恐怕這兩個字眼都被我用錯了。當時他大概這樣描寫給我聽:首先,是讚美祖國河山的壯麗、雄偉,然後,獅子舞來了,開始是和平歡樂的人民的娛樂,———這裏要用民間“獅子舞”的音樂,隨後是獅子吼,祖國的人民奮起反抗侵略者了)。他也將從“獅子舞”、“劃龍船”、“放風箏”這三種民族形式的民間娛樂,來描寫祖國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預備在旅居蘇聯的時候寫你這作品麼?”我這麼問他。“不!”他回答,“我去蘇聯是學習,吸收他們的好東西。要寫,還得回中國來。”
那天我們的長談,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誰又料得到這就是最後一次啊!“要寫,還得回中國來!”這句話,今天還在我耳邊響,誰又料得到他不能回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寫這小文的時候還覺得我是在做噩夢。
我看到報上的消息時,我半晌説不出話。
這樣一個人,怎麼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這樣想:當在國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萬里,且經受了生活的極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時候,他大概還覺得這一段“儻來”的不平凡的生活經驗又將使他的創作增加了綺麗的色彩和聲調;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樂道這一番的遭遇,覺得何幸而有此罷?
現在我還是這樣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開頭他就會講述這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且要説,“我經過中亞細亞,步行過萬里,我看見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許多題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時間永遠不能磨滅我們在西安的一席長談給我的印象。
一個生龍活虎般的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遠坐在我對面,直到我眼不能見,耳不能聽,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着。 [1] 

憶冼星海作者介紹

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裏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觸。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亦即時局稍稍平穩時,他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茅盾的啓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裏,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説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閒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平時愛讀的書。

憶冼星海文章主角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無情的病魔讓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憶冼星海文章理解

憶冼星海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5節):想像中的冼星海;
第二部分(6-9節): 長談時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10-16節):記憶中的冼星海。

憶冼星海冼星海的特點

①中等身材,喜歡説笑
②戰勝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偉大的抱負
③氣魄偉大,好學深思,熱愛祖國

憶冼星海文章分析

作者擷取了幾個生活鏡頭,刻畫了冼星海堅強的意志和偉大的氣魄,也表達了作者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冼星海積極的生活態度與人格魅力如一盞明燈,為作者,也為我們照亮了前程。

憶冼星海例題

1、作者在寫與冼星海見面之前,先寫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在見到冼星海後,為什麼“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
運用鋪墊手法,使讀者對冼星海有個全面深刻的瞭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鮮明。(2)説熟識,是已從側面對冼星海有了較全面較深刻的瞭解;説生疏,是過去還從未跟冼星海見過面。
2、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只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
作者先寫聽《黃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圖》,從側面表現出冼星海的氣魄和神韻;然後再正面寫與冼星海的見面,通過對他滔滔不絕談吐的描述以及“要寫,還得會中國來”的語言描寫,表現了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熾熱的愛國情懷。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冼星海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3、對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現出了無限的傷悲之痛,作者是怎樣表述這種情感的?
作者以寫兩人的唯一一次見面,並聽到他的創作計劃,然而他卻不能回來了,來表現自己的傷悲。接着,作者又通過“我在寫這小文的時候還覺得我是在做噩夢”,“我看到報上的消息時,我半晌説不出話”,“這樣一個人,怎麼就死了”這些帶有極強感情色彩的語句,抒發了對冼星海之死的悲傷。
4、 作者在結尾處説:“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着。”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是對“一個生龍活虎般的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説明冼星海將永遠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樣也活在諸多讀者的心中。一個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具有偉大氣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將永垂不朽。

憶冼星海藝術特色

(1)圍繞主題選擇材料。
聽《黃河大合唱》、看冼星海木雕像、西安見面以及聽到他不幸逝世的假象,看似不連貫的材料,實際上都緊扣文章中心,表現主題服務。
(2)通過多種描寫手法來展現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互合,完整表現了一位人民音樂家瀟灑和從容的形象。

憶冼星海主旨

文章通過對冼星海的回憶,讚揚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摯的愛國情感和音樂才華,表達了作者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參考資料
  • 1.    王巨才主編. 延安文藝檔案 延安文學 第33冊 延安文學作品 散文[M]. 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2015.09. 第199-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