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慧超

鎖定
慧超是唐朝時朝鮮半島新羅國僧人,幼年入華。他從中國泛海至印度,後來取道陸路經西域返回中國,開元十五年(727年)至安西(今新疆庫車)。慧超是8世紀初西域政治形勢劇變的見證人。
中文名
慧超
國    籍
新羅國
職    業
僧人
代表作品
《往五天竺傳》

慧超人物簡介

他描述了唐朝與吐蕃兩大勢力在西域對峙的情況,迦葉彌羅國(今克什米爾)東北有大勃律(今巴基斯坦西北邊省之吉爾吉特地區)、楊同等三國屬於吐蕃,而與大勃律相鄰的小勃律,雖然“衣着、人風、飲食和語音”均與大勃律相同,但歸唐朝管轄。大勃律原先曾是小勃律的一部分,是小勃律王的駐地,後來在吐蕃的壓力之下,不得已放棄大勃律,逃入小勃律,其在大勃律的屬民歸入吐蕃管轄。
慧超大師 慧超大師
從迦葉彌羅西北行1月程為犍陀羅,慧超記載了西突厥征服此國的過程,説這裏“兵馬總是突厥,土人是胡”。突厥貴族在此稱王后,受當地文化影響,皈依了佛教,“甚敬倌三寶”。當時西域“土人是胡”,兵馬是突厥的有不少國家。阿姆河上游噴赤河以北的骨咄(今塔吉克斯坦南部之庫里亞布),國王是突厥人,“當土百姓,半胡半突厥”,而其語言“半吐火羅,半突厥、半當土”。這裏雖然已經為大食所征服,但國王“及首領百姓”均“敬信三寶,有寺有僧”,流行小乘教法。
慧超還追述了波斯被大食滅亡的大致經歷,説大食原來為波斯的“牧駝户”,後來背叛波斯,殺波斯王,吞併其國。慧超注意到波斯人擅長經商,有許多波斯胡商從西海(今阿拉伯海)泛舟至南海(今印度以南印度洋水域),向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取諸寶物”,亦向崑崙國(今東南亞)“取金”,還航至“漢地”即中國貿易。
葱嶺以西之綠洲農耕區,即所謂“昭武九姓”,已經成為大食的屬地,當時這裏雖然各自有王,但“並屬大食所管”。這些綠洲大多信奉火祆教,“不識佛法”,唯有康國(今撒馬爾罕)“有一寺,有一僧”,但遵從教規已經不很嚴格。康國以東的跋賀那國(今費爾幹那盆地)是西突厥與大食勢力交錯的地區。胡國,即粟特之北,“北至北海(今鹹海),西至西海(今裏海)”,東至漢國(唐朝本土),均為突厥疆土。
在吐火羅以東7日程的胡密,慧超遇到唐朝使臣。兩人行路方向不同,但均十分感慨旅途的艱苦和漫長。慧超作詩為識,詩中有句:“君恨西蕃遠,餘嗟東路長。”

慧超人物生平

次大陸見聞
為了迴避陸上風波 慧超選擇從海路西行 為了迴避陸上風波 慧超選擇從海路西行
在向密教大師金剛智求學後,一心得法的慧超決心到佛教起源地印度遊歷。但當時的陸上絲路局勢混亂,先後有唐朝西突厥粟特吐蕃吐火羅波斯阿拉伯等集團混戰,對於商賈旅客都不太友好。因此,慧超便從洛陽南下荊州,然後沿內陸水系抵達廣州。在那個遍佈西域海商的城市,尋覓到能直航次大陸的船隻。
慧超也是歷史上首位深度訪問印度的半島居民 慧超也是歷史上首位深度訪問印度的半島居民
通過漫長的轉港航行,這位來不起的新羅僧人終於在靠近孟加拉的印度東海岸登陸。此後,他當地一路探訪摩訶菩提寺、四大靈塔等佛教聖蹟。由於情緒激動,所以用1/3的篇幅描述佛教之鄉。但這恰恰是全書中最不客觀的部分。他本人就對西天樂土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所以將印度也描繪得天花爛墜。比如國王如同神佛再世,只要下達判決就能讓眾人服從,絕不抗命爭辯。印度也被美化為國王不用刑法的理想國度,甚至連奴隸貿易都不存在。但這也是早期僧侶遊客的通病。
對於那些無法迴避的事實,慧超也不得不承認:許多昔日繁盛的寺廟和佛塔,如今皆已香火稀少,僧侶蕭條,佛教在印度已經呈現出衰落的趨勢。而且慧超也提到,寺廟以及達官貴人的居所皆是磚木結構的“三重作樓”。第一層是倉庫,上兩層住人,而多數的窮苦百姓卻只有一間矮小的茅屋。
當代的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當代的印度那爛陀寺遺址
整體上,慧超費盡心思去美化他所看到的佛國樂土。但對後世觀察者而言,這些記錄反而透露出當時印度文明已進入瓶頸。除了貧富懸殊,也有種姓制度導致社會缺乏活力。最重要的是,慧超不可能意識不到佛教僧團已自身腐化。儘管長期堅持走上層路線,但也已經缺乏強有力的君主支持。這些都是佛教在印度走向沒落的重要因素。只是在印度之外的地方,分佈廣泛的教團還相當繁盛。
阿拉伯與波斯
離開印度 慧超很快進入伍麥葉王朝的領地 離開印度 慧超很快進入伍麥葉王朝的領地
在離開印度後,慧超通過吐火羅斯坦進入波斯高原,再由那裏進入阿拉伯帝國。此時的吐火羅地區,已經過白匈奴突厥的統治,開始逐步被東進的阿拉伯人蠶食。但依靠本土和北印度的封建主支持,當地依舊有着佛教文化。此外,來自西方的景教摩尼教也有分佈,異教文化並沒有被完全消滅。
由於此時的波斯已經大部分遭到倭馬亞王朝征服,所以慧超便將波斯和大食混稱。他十分肯定波斯人的貿易才能,表示有很多商人通過斯里蘭卡的獅子國去廣州貿易。而且還提到了波斯人本土的畜產眾多,語言和周邊各族羣特別是阿拉伯人區別巨大。但唯獨沒有提到他們的軍事,從而印證了阿拉伯帝國前期的社會結構。即少量征服者承擔軍事義務,而異教被征服者承擔生產與納税。
當今在阿富汗境內還留有很多佛寺遺址 當今在阿富汗境內還留有很多佛寺遺址
對於新任霸主阿拉伯人,慧超也留下了對應記載。他驚訝於阿拉伯貴族的樸素作風,以及不講究奢侈的生活狀態。也看到阿拉伯貴族會與部下平分食物,所有人都信奉天(安拉),卻喜好殺戮討伐。他們在705年時攻克吐火羅斯坦,又在706-712年間征服大部分粟特城市。其擴張態勢咄咄逼人,引起了各方勢力的不安。慧超同樣記錄了許多早期阿拉伯風俗,包括成員只拜安拉而不跪君王。這個傳統曾讓伍麥葉王朝使者在唐朝引起過嚴重外交爭端。
還是在阿拉伯帝國境內,慧超聽聞到關於東羅馬帝國的隻言片語。知道此國兵馬強盛,國都憑藉山海之險,多次打敗了阿拉伯入侵,而且國內物產豐富。慧超所言,正是公元676年和公元717-718年的兩次君士坦丁堡之圍。此外,他還提到阿拉伯人深入小佛菻,也就是小亞細亞半島,進一步劫掠拜占庭帝國的領地。此時距離拜占庭反守為攻還需假以時日。只是慧超對於波斯和希臘文化的區分度不足,所以留下了波斯和東羅馬服飾相似的説法。
從阿拉伯治下的兩河流域返回時,慧超經過了河中的粟特城邦區域。在阿拉伯入侵下,慧超也很清楚河中地區的情況。當地神廟的聖火正在忽明忽滅,顯得越發不穩定。他看到當地已度過了黃金時代,不斷面臨阿拉伯人的持續打擊。
慧超提到粟特人國土窄小且兵寡將少,所以很難抵禦強敵入侵。所以需要和北方的突厥人結盟,保護自己的城邦和商隊。當地主要的城市,包括康、史、石等諸國都信奉拜火教,喜歡梳理髮辮、戴白色氈帽,也保留着族內通婚制度。此外,慧超還特別注意到,這裏和古代印度的人羣類似,有着一妻多夫傳統。
慧超也注意到 粟特人必須依靠突厥對抗阿拉伯
帕米爾高原的西南小邦
離開粟特後,慧超重走佛法昌盛一時的犍陀羅地區。以及附屬於犍陀羅的罽賓,即西方古典文獻裏的卡皮薩。這些地方如今都由突厥王公和他們的封君治理。
在慧超看來 突厥是抵抗阿拉伯人的中堅力量 在慧超看來 突厥是抵抗阿拉伯人的中堅力量
在慧超的年代,阻擋阿拉伯人繼續擴張的主力,就是這些突厥君王和軍事領主。雖然在和唐朝的對峙中一度失利,但是他們對於西域及周邊依舊保持強大影響。比如東漢時有勝兵3萬的疏勒國,到了隋唐之交被突厥管制,僅剩下2000-3000人。突厥對這些小國的勒索壓榨可見一斑。屬國不僅要稱奴納貢,還必須接受突厥汗庭委派的吐屯以及軍隊約束。由於突厥吐屯多為世襲,所以往往用不了多久,就會將本地國王取代。
當時的葱嶺 陷入唐朝和吐蕃的拉鋸戰 當時的葱嶺 陷入唐朝和吐蕃的拉鋸戰
在印度河流域的犍陀羅,慧超也發現了一片盛產大麥和小麥好地方。歷經多次統治者更換與洗牌後,新來的突厥又將原住民踩在腳下。所以慧超會看到這裏“王皆突厥”,但民皆土人。和之前的月氏人貴霜帝國類似,突厥君王們也是將罽賓視為氣候涼爽的夏都,並返回犍陀羅地區過冬。他們也受影響改宗佛教,讓僧侶經常得到王侯初佈施。
當然,因為寺廟經濟非常發達,慧超得以通過僧侶資助而探訪各地的文化古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平和的時光。與犍陀羅毗鄰的烏萇國也是佛教盛行,甚至出現了僧人略多於俗人的特殊情況。正是因為慧超自己是佛僧,所以會額外關心這些事情。
慧超並沒有見識到真正的吐蕃城市 慧超並沒有見識到真正的吐蕃城市
在經過葱嶺時,慧超還途徑唐朝和吐蕃人的拉鋸區。同一起源的大小勃律,分別受制於吐蕃和李唐。由於氣候極寒,許多地方不產五穀,居民完全散佈於雪山之間的牧場內,時常有組織地騎馬劫掠過往商旅。令人不解的是,他們便劫取了絲絹,也只是作為財富保值手段,卻不自己用來做衣服。這是因為在貿易暢通的時代,絲綢確實是貿易線上的重要交易品。但隨着戰亂多發,這些部族也失去了貿易對象。高寒地帶的艱苦生活模式,又不允許他們以貴重而易損的絲綢作為主要衣料。因此寧可將絲綢存放於庫中腐爛,也不會拿來自己使用,體現了戰爭對於貿易的中斷性破壞。
由於旅行者無法深入考察,慧超對一些族羣的記載也是以偏概全。比如由於無法親自深入藏區,他僅僅接觸到那些生活在青藏高原西部的邊緣部族。於是説吐蕃人沒有城郭、喜歡住帳篷,而且與突厥人的遊牧風俗相近。但事實上,唐人就知道吐蕃貴族有平頂碉樓和雄偉的平頂宮殿,以及頗為險要的邏些王城。
塔里木盆地
穿越葱嶺 慧超開始進入西域 穿越葱嶺 慧超開始進入西域
越過葱嶺後,慧超先後經過了疏勒、龜茲和于闐等西域小國。在雪山下的綠洲裏,他看到了熟悉的唐軍旗幟和駐節兵馬。在安西副都護趙頤貞的指揮之下,龜茲的唐軍兵力密集、武器精良。加上西接疏勒、東聯陽關、北通突厥草原,所以是絲綢之路中道的要衝。也是唐軍南抗吐蕃-西拒阿拉伯的基地。
慧超看到西域的居民大都吃葱、韭菜和各種肉食。為了抵禦西域的風沙、日曬和夜間低温,他們的服裝也層布重疊。無論起源塞種還是吐火羅,他們也開始逐步適應唐代律令。
慧超在龜茲等地見識到大量小乘佛教寺廟 慧超在龜茲等地見識到大量小乘佛教寺廟
在文化方面,本地王族在唐朝的保護下,依舊在使用波斯風格的金獅子王冠。他們可以保留自己的宮廷禮儀,也繼續使用印度傳來的文字。慧超的這一記載,後來還被20世紀出土的婆羅米文書所證實。由於是小乘佛教東傳的重鎮,所以寺廟經濟異常發達,佛僧們靠經商、放貸和抵當業能收入頗豐。廟裏僧眾雲集,包括一些來自東土同行。但他們到當地主要是宣傳大乘佛教的教義。
在當地繁盛的市集上,慧超見到了熟悉的內地絲織品、紙張,以及極富異域風情的良馬、安息香和田玉大秦珠寶、西域瓜果。吐火羅歌姬曼妙的身姿、精緻的面容、反彈琵琶的舞技,都令慧超眼花繚亂,彷彿西天樂土就在眼前。正是這些極具藝術天賦的西域民族,為中原貢獻了龜茲樂、于闐樂等舞樂,還有佛教造像藝術以及繪畫技巧,裝點了盛唐的畫卷。
西域的市場繁華讓慧超印象深刻 西域的市場繁華讓慧超印象深刻
從這裏向東的粟特或波斯商人,在領取唐朝官方發佈的通行證後,就會進一步前往內地貿易。找到同胞在內地的貿易據點和移民社區,闖蕩出一番新天地。在當時唐人看來,波斯幾乎就是富人的代名詞。很多成員在東方安享太平,基本上沒有回到故土復國的志向。
在西域西南部的于闐,慧超還找到了一座漢人主持的大乘寺廟。説明在唐朝駐軍和漢人移民的作用下,漢地佛教開始了對西域的反向傳播。而且於闐的居民毛髮相對稀疏,在長相上越來越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徵,語音相對清脆。這些都讓慧超意識到漢地已經在不遠的前方。寫到這裏,慧超為他的故事畫上了句號:既然于闐就離中原不遠,而各位都熟悉大唐的情況,他的敍事也該告一段落。
千年餘音
此時正是公元727年底。在通過河西走廊長安後,慧超在金剛智、不空等印度密宗大師門下受業,並長年從事譯經工作。
在未來的5-6年中,他整理出自己的傳奇遊記。將遊學中亞途中的所見所聞都整理成精彩的《往五天竺國傳》,將盛世掠影封存在精煉的文字當中。
在慧超東歸20餘年後,隨着怛羅斯戰敗和安史之亂開始,他所領略過的人間勝景大都被震天動地的戰鼓聲驚破。開元天寶的詩篇和傳奇也隨風逝去。等到叛亂平息,唐朝開始變得越發內向。中亞的文化版圖和種族分佈也在發生永遠的變化。那些由慧超所見證的鉅變,甚至持續至當今。到公元780-783年之間,見證過無數潮起潮落的慧超,自己也在五台山圓寂。
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殘卷中發現了這部失傳已久的遊記。一段塵封的故事才得以重現人間......
慧超在唐朝期間 專門整理出自己的遊記

慧超個人著作

慧超歸來後寫作了《往五天竺傳》。據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記載,該書有3卷,但後代散佚。本世紀初敦煌遺書發現以後,西方列強的“探險家”蜂擁而至,大肆搶掠。經學者辨認,在伯希和運往法國的敦煌殘卷中,有一件首尾殘缺的抄本與慧琳所介紹的《往五天竺傳》吻合,從而確定為慧超著作的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