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孝兼完坊

鎖定
慈孝兼完坊,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區翰林街南首,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孝坊”,因石坊橫額上有“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 [1-2]  [4] 
慈孝兼完坊坐東朝西,為三間四柱五樓歇山頂石牌坊,通高7米,面寬8米,進深2.7米。慈孝兼完牌坊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線雕等手法相結合的建築工藝,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2]  [5] 
2013年3月5日,慈孝兼完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慈孝兼完坊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中區翰林街南首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156-3-454

慈孝兼完坊歷史沿革

乾隆版《州志·列女上卷二十九》中記載:孫氏,王懷遠妻,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夫亡,守志奉撫三子成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司奏請旌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奉敕建造。” [1-2] 
2008年,進行加固維修,清除上面的雜草,並更換過部分受損的構件。 [6]   
慈孝兼完坊

慈孝兼完坊建築格局

慈孝兼完坊坐東朝西,是三間四柱五樓歇山頂石牌坊,通高7米,面寬8米,進深2.7米。正中一層飛檐,兩側楹各為兩層飛檐,均以仿木斗拱承託,檐角備垂風鐸,各樓頂脊均為石雕瓦壟脊飾,檐下石刻仿斗栱;中樓上層懸鏤空滾龍鑲邊聖旨豎匾,匾下為高浮雕二龍戲珠圖案條石,背面陽刻數奇操貞橫匾。條石下為文字碑,最下為石作仿木樑,上刻淺浮雕離紋,梁下石仿雀替一對。次間分上下兩樓,檐下均作石刻仿斗栱,下層雕刻略精緻,樑上淺浮雕離紋,牌樓基座分三層,上層正間為刻神人騎獅的門當石兩對,次間為刻門獅的抱鼓石兩對,下層為仿桌几的石墩。 [1]  [7] 

慈孝兼完坊文物遺存

  • 三重檐
慈孝兼完坊正中上層一殿檐為主樓,也稱正樓、明樓,位於明間之上。兩側各兩層殿檐為邊樓。每一殿頂都是仿製的古代建築殿頂木製結構的“廡殿頂”式樣。由一正脊和四垂脊組成的五脊四坡殿檐,又稱“四出水”。石坊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四角飛檐向上揚起。各層頂脊為仿瓦壟起脊,殿頂四條邊檐呈向內凹曲的弧線。其檐下均以仿木斗拱承託,屋翼備垂風鐸。殿頂正脊兩端安放有一對面朝內的神獸,其為龍之九子“龍吻”,古代又稱為“正吻”或“璃吻”。垂脊上蹲有一排小善或稱跑獸,跑獸由外到內的排列順序依次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檐下斗拱之間安放夔龍捧壽的石板,壽字形狀大小為或圓或方的兩種,且書寫形式每一字都各不相同。 [10] 
  • 正樓殿檐
慈孝兼完坊正樓僅一層殿檐,比邊樓各飛檐都要大。正脊之上安二、正樓殿檐正樓僅一層殿檐,比邊樓各飛檐都要大。正脊之上安放有獅子馱寶瓶,正脊條石高浮透雕有雙龍戲火珠,珠圍四焰,其間雲騰浪湧。正樑被兩龍吻各吞一端,各垂脊與正樑相交處各一“望獸”,即合角吻,共四隻。四垂脊從外到內各一仙人騎鳳、一獅子、一天馬。檐下有三蓮花串聯樣式的斗拱,共22柱。檐下正中兩斗拱間懸有鏤空滾龍鑲邊的匾額,刻有“聖旨”二字,東西兩匾上龍的數目不一,東為“聖旨”,兩字上下左右各一遊龍,西為五龍環繞,下為雙龍戲珠。 [10] 
  • 邊樓各殿檐
兩側邊樓都為重檐,共四飛檐。各飛檐樣式、大小、脊獸都別無二致。邊樓共兩正脊貫穿正樓明間或與明間坊額相連,每正脊兩端各一龍吻,上層正脊貫穿正樓明間,透雕有二龍戲珠,寶珠四焰環繞,雙龍昂首揚須,足生利爪,披鱗甩尾,怒目而視。檐下斗拱樣式相同,左右各9柱。下層正脊則與明間的人物組圖相連,浮雕有青雲游龍。各垂脊與正樑相交處各一合角吻,兩側邊樓飛檐,共8只。每頂殿檐四垂脊,每垂脊從外到內各一獅子、海馬、狎魚,檐下斗拱兩邊各11柱。 [10] 
  • 明間
正樓明間額坊西為“慈孝兼完”,其下為中層石刻,有三組人物故事畫面祝壽圖、祝壽圖、迎賓圖。祝壽圖,男女主人端坐在主屋中央,左側三樂女正手持樂器演奏樂曲,右側有三侍女在旁侍候。屋左面為內宅僕從傭人手拿托盤在門外等候,其左側有一亭,亭中有三小兒在放鞭炮的場面。亭下有一攜幼的婦人,再左有一母跪坐於屋內教子讀書,屋外有一兒童正在喂貓。主屋右為門衞、迎客者以及外來客人、送壽桃、蓮蓬、鹿角者。石雕組圖其下記載着建坊的相關信息,為楷書陰刻:“旌表誥贈奉直大夫王懷遠之繼妻誥贈宜人孫氏節孝坊布政司理問加二級浚家孫監生世隆監造“。額坊西面為“數奇操貞”,指命運不利,但堅守貞操之意。其下為雕刻的故事畫面分別為育兒圖、供奉圖、迎賓圖,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供奉圖,中央廳內上方供奉着福祿壽三星,大燈籠分掛在兩邊,供台左有四婦人身材纖細,手掩袖中,右為四男子,頭戴高帽,顎留長鬚。左邊有四位婦人各領一幼兒。有一小兒在台階上面用一長杆在荷塘中垂釣,邊有仙鶴遊蕩,羊兒在徜徉。大廳右方依然是外來賓客,官員模樣,大門外一迎客者正在招呼剛剛下馬的客人,馬弁做栓馬狀。人物故事組圖再下陰刻與西面相同。而慈孝兼完坊不僅斗拱間石板刻有壽字,正樓和側樓明間的石條上也刻有壽字,其坊上下“壽”字雕刻近百個,四周夔龍,並且各有不同。邊樓明間上為雕有花卉的石條,中為萬字鏤空樣式,中間有圓形壽字。下為夔龍捧壽,壽字為方形。 [10] 
全坊由四根通天石柱支撐,內側兩根之上,西面正面刻“天姥三貞垂萬古,女宗九烈表千秋”,東面為“柏節凌霜經四起,熊丸課業撫三孤“。其上端與中坊相交處有對蓮花雀,有加固構架和裝飾的作用。四根立柱前後兩面,分別用青石圓雕8只石獅牢固着柱石及其底座。中間有四個形態不一的武將,身着官服,胯騎雄獅,頭部已經遺失。獅子基座較高,仰覆蓮鬚彌座,中間矩形石柱四周剔地起華,雕有人物圖案,上部須彌座蓋桌布。而外側四獅,一對系吻撫仔獸獅,一對系滾球獅。基座中間為抱鼓石,石鼓各側面雕有不同的花卉、明八寶、暗八寶。禽異獸、花卉圖案,其採用透雕、圓雕、浮雕、線刻等石雕工藝。 [10] 

慈孝兼完坊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慈孝兼完坊由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孝坊”,因第二層正中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 [5] 

慈孝兼完坊文物價值

慈孝兼完坊已成為進行“慈孝文化”薰陶的重要場所,為後人解讀中華民族慈孝文化傳統發揮着應有的作用。慈孝兼完坊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線雕等手法相結合的建築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4]  [9] 

慈孝兼完坊保護措施

2006年,慈孝兼完坊被山東省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2013年3月5日,慈孝兼完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慈孝兼完坊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慈孝兼完坊位於山東省濟寧市中區翰林街南首。 [1] 
  • 交通指引
慈孝兼完坊距離濟寧市人民政府距約2千米,建議步行,二十分鐘左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