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善寺石窟

鎖定
慈善寺石窟,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城東6千米處的漆水河西南岸。慈善寺石窟開鑿於隋仁壽年間,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規模續建。 [3] 
慈善寺石窟有洞窟3個,第1窟為橢圓形,穹窿頂,窟內雕3佛,均高4米餘。第2窟為大像窟,平面馬蹄形,穹窿頂,窟內正壁雕造高達4.7米的立佛像,左右壁各有一尖拱形淺龕,內雕一菩薩像。第3窟未完成。南崖還鐫刻有《如來在金棺囑累清靜莊嚴敬福經》。 [4] 
2001年6月25日,慈善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慈善寺石窟
地理位置
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城東6千米處的漆水河西南岸
所處時代
隋、唐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467-4-02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慈善寺石窟歷史沿革

慈善寺石窟開鑿於隋仁壽年間。
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規模續建。 [3] 
1982年,結合清淤工程對慈善寺石窟進行了發掘。
199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合作對慈善寺石窟作了勘測和試掘。 [1] 

慈善寺石窟遺址特點

慈善寺石窟綜述

慈善寺石窟包括漆水西岸由北向南一字並排3個石窯,另有9龕分佈在石窟南漆水東折處的山崖間。三窟中惟1、2號石窟最為精要,其間外壁窟頂面上,現仍保存着榫卯與石槽遺蹟,卯孔多為方形;在1、2號石窟窟前地面上仍保存着1982年發掘時未經擾動的方形石柱礎,推測原兩窟前曾建有木構殿堂,而整個慈善寺石窟的中心應是1、2號石窟。9個龕分佈得高低錯落沒有統一的規劃與佈局,窟與龕、龕與龕也沒有石階、棧道通連。 [1]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1號窟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
1號窟平面略呈馬蹄形,進深5.4米,窟內最寬處7米,高7.2米。窟內依西、南、北二壁下部鑿有倒凹字形壇,相互連接,西壇高1.5米,並突出於南北側壇,構成主佛壇座。三壇之上,各雕一結跏趺坐佛。西壁主佛通高3.7米,寬1.6米,面相方圓,五官寬大,右手殘為後代所補,貼身斜舉胸前,左手撫膝施説法印。內為僧祗支,外着雙領下垂大衣。佛座為八角束腰疊澀方座,高1.7米,其左、右兩側各有三級石階,通至主佛背後。頭光圓形,淺浮雕紋飾可分4組,最內為蓮花,次為扁長三角形,其次為長條形或菱形紋間錯實施,最外為素面。背光為淺浮雕尖拱形火焰紋,內為素面,外為連珠紋。南壁坐佛通高4.4米,寬為1.6米,肩以下依崖雕就,面相方圓,表情肅穆、安祥,雙手施禪定印。着領口左旋式通肩大衣。北璧坐佛通高4.5米,寬2米,胸以下依崖雕就,面相方圓,微含笑意,慈祥可親,雙手施禪定印,着領口左旋式通肩大衣。窟內共2龕,尖拱形,一龕空,一龕雕一善咖趺坐佛。 [1] 

慈善寺石窟2號窟

石窟立佛 石窟立佛
2號窟北距1號窟9.5米,平面略呈馬蹄形,進深2.5米,窟內最寬處4.4米,高5.4米。窟頂為字降頂。窟內依西壁雕就一軀立佛,是為主佛,南北側壁上。下又各有一尖拱形龕,龕內分別為一射或軀造像。西壁立佛通高4.8米,寬1.9米.面相方圓,雙眼向下微視,唇上有蝌蚪狀須,下額有一縷短鬚,體魄雄健,頗有力度。石手施説法印,無名指下彎,掌心飾小圓餅,左手施與願印,掌心託火焰寶珠。內為僧低支,外着雙領下重大衣。頭光圓形,三匝索麪,背光淺浮雕火焰寶珠紋。南、北側壁上部各有一龕,北龕內空,南寵雕菩薩,赤足立於圓台之上,右臂外揚。左手下執寶瓶。南、北側壁下部,亦對睢尖拱形鬼,南龕為佛弟子,主佛面相橢圓,右手施説法印,左手置膝上,掌心託缽,着領口左旋式通肩大衣。佛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北龕為一佛二菩薩,主佛面相方園,右手施説法印,外着褒衣博帶,造像面相豐滿,表情恬靜,微含笑意。
2號窟立佛南側,有陰鐫銘文31行,文日“如來在金棺囑累清淨莊嚴敞福經一卷”,應為偽經。 [1] 

慈善寺石窟3號窟

3號窟距2號窟1.7米,為一未完成窟。高6.4米,寬5.9米,深1.9米,內有一結跏趺坐佛。 [1] 

慈善寺石窟文物遺存

慈善寺石窟出土佛像瓦當4件,分為二式。一為由連珠紋構成圓拱形龕,內模印一結跏跌坐佛坐於仰蓮座上。一為由連珠紋構成方形平頂龕,內模印一結跏跌坐佛坐於仰蓮座上。 [1] 

慈善寺石窟歷史文化

  • 相關歷史
慈善寺的開窟造像,是和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營建密切相關的。史載,這座避暑夏宮始建於隋開皇十二年(593年),在以後長達百餘年的歷史中,深得隋唐兩代三位皇帝的喜愛(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頻頻駕幸。在此期間,隋唐改變了北周孝武帝滅佛的方針,大規模的進行建寺造像活動,慈善寺石窟的開鑿造像就發生在這時期。 [1] 
  • 年代考究
關於慈善寺的開創年代,以往學者多認為始創於唐,現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二卷《史傳部》四,《廣弘明集》第十七卷載:“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壽宮所慈善寺新佛堂內靈光映現,形如缽體,從前柱繞樑伏,眾僧都見。”“仁壽二年六月八日,諸州送舍利,沙門使還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令九日赴慈善寺為慶光齋。僧眾至寺贊誦旋繞行香欲食。空裏微零復雨銀屑天花”。這裏兩次提到慈善寺,至為可信。與1982年出上的四件佛像瓦當相同的瓦當僅見於隋文帝陵園出上的一件佛像瓦當,形制、紋飾、題材相同,是為同一時期。因此,慈善寺的始創時期應為隋代。面大窟的造像和龕像,如和東西兩京對比,主要應為貞觀年間和高宗時期,這和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興衰史是一致的。 [1] 

慈善寺石窟文物價值

慈善寺石窟造像的藝術風格,和長安、洛陽兩京造像保持為水乳不可分的關係。其造像的主人,應是帝后或權要,這反映了大型石窟與皇室權力密切關係。其造像的樣式,應直接來自長安,並受到洛陽的影響,在當時,長安到處興建寺院,洛陽大力開鑿石窯,這些均屬中央模式的造像受到全國的摹仿。後由於長安寺院盡毀,瞭解長安模式就有一定的困難,而慈善寺的造像為了解長安造像提供了非常難得的資料。 [1] 

慈善寺石窟保護措施

1992年4月10日,慈善寺石窟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佈了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12處石窟:一般保護區為北至一號窟北20米處,南至石窟50米處,東至漆水河西岸,西至巖璧外50米處山樑;建設控制地帶為一般保護區外延100米。 [1] 
慈善寺石窟 慈善寺石窟
2001年6月25日,慈善寺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慈善寺石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慈善寺石窟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城東6千米處的漆水河西南岸。
  • 交通信息
從寶雞汽車站乘坐發往麟遊縣的客車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