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感流亡

鎖定
《感流亡》是宋代詩人王禹偁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作於詩人被貶商州時,詩歌以風情的筆調寫出了由於旱荒而流亡他鄉的饑民的悲慘遭遇,對自己入仕十年無功受替表示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全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全篇運用杜甫在《兵車行》等新樂府詩中成功地用過的紀事與記言相結合的手法,寫得平易自然,而感情卻是強烈、深沉的。在敍事抒情中都顯示出了作為宋詩在藝術上的鮮明特色之一的散文化手法。
作品名稱
感流亡
作    者
王禹偁
創作年代
宋代
出    處
《小畜集》 [1]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感流亡作品原文

感流亡
謫居歲雲暮,晨起廚無煙。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高舂已數丈,和暖如春天。
門臨商於路,有客憩檐前: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惸惸一夫鰥。
道糧無鬥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顏色頗飢寒。
試問“何許人”?答雲“家長安,去年關輔旱,逐熟入穰川。婦死埋異鄉,客貧思故園。故園雖孔邇,秦嶺隔藍關。山深號六里,路峻名七盤。襁負且乞丐,凍餒復險艱;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間。”
我聞斯人語,倚户獨長嘆: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左宦無俸祿,奉親乏甘鮮
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
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家貧與親老,睹爾聊自寬 [2] 

感流亡註釋譯文

感流亡詞句註釋

①可愛日:冬日,語出《左傳·文公七年》:“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②南榮:屋的南檐。檐兩頭高起的叫榮。
③高舂(chōng):傍晚時分。
④商於(wū):宋時地區名,在今河南浙川縣西南。那時,商州為商於之地。
⑤惸惸(qióng):憂念貌。同“煢煢”,無兄弟曰煢。
⑥聚頭:村口。村落日聚。
⑦關輔:關中與三輔,指長安一帶。
⑧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入穰(ráng)川:與“逐熟”同意。穰,指莊稼豐熟。川,指平原。
⑨孔邇(ěr):很近。
⑩“山深”二句:商山高而險,有“六里山”“七盤十二淨”之稱。
⑪襁(qiǎng)負:用布幅兜裹着嬰兒。
⑫冗散官:被裁剪去的閒官。
⑬甘鮮:美好的食品。
⑭筮(shì)仕:古人出仕前先以著草占卜吉凶,後便稱人官為“筮仕”。
⑮峨冠:指官員。蠹(dù):剝削。黔(qián)首:百姓。旅進:旅進旅退的省稱;意為隨波逐流,庸庸碌碌。素餐:不勞而食。
⑯文翰:文章,借指讀書人。皆徒爾:都是徒然無用的啊!
⑰爾:你,指那些流亡道途的人。自寬:自我寬慰。 [3] 

感流亡白話譯文

謫貶貧居轉限到年底,早晨起來灶突無炊煙。幸虧有那可愛的太陽,懸掛在南榮邊:高高升起有幾丈,和和暖暖如春天。
屋門對着商於路,趕路的客人歌憩在屋槍前:一位老翁和病嫗,鬢角銀絲相牽連;身邊三個小孩呱呱在哭泣,煢煢鰥夫多可憐。
道上的糧食不過一斗粟,路上的盤纏不到一百錢;大家一起沒有東西吃,臉上顏色呈飢寒。
低聲詢問“是何處人”?回答説“老家原本在長安,去年關中遭大旱,跟隨熟人下穰川。老婆客死埋葬在他鄉,他鄉貧居思念舊故園,故鄉雖然相隔路很近,可是橫着秦嶺和藍關。山林深沓杳,路險多盤旋。帶着小孩來乞討,忍飢挨俄又艱險。只怕遇到大雨雪,凍死在那山谷間。”
聽到此人語,倚門我獨長嘆:你為天涯流浪客,我是朝廷閒置的多餘官,為官每月無俸祿,侍奉雙親缺乏甘與鮮。
因此想到入仕來,倏忽已過整十年;身着峨冠卻把百姓坑,進退隨班空把官位佔。
揮文弄墨都白費,流放貶謫本應該。家裏雖窮能與親人伴,如今見你心裏暫時得自寬。 [2] 

感流亡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謫居商州時所作。淳化二年(991年),陝西幹早成災,米價騰貴,商州一斗米賣到二百文以上。陷於饑饉中的人民,或沿街賣兒賣女,或流亡道途,死於異鄉。當時,詩人在謫往商州的途中也攜兒帶女,備受艱苦,詩人對此頗有感觸,有感而作。 [3]  [4] 

感流亡作品鑑賞

感流亡文學賞析

在結構上全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前六句,寫謫居期間的清寒生活和嚴冬難得的温暖陽光。第二層為中間二十二句,寫一家災民三代人逃荒流浪的悽慘景況。先寫自己目中所見:二老三小一大,老者滿頭白髮,小者哭泣不止,中年男子孤獨無偶,無錢無糧,仉寒憔悴。次寫鰥夫所言,語語辛酸,字字悲痛,“惟愁大爾雪,僵死山谷間”,前有“婦死埋異鄉”,現有“病嫗”,年關歲暮,有家難歸,不但有飢寒之愁,而且有生命之優。第三層為最後十二句,詩人抒寫自己的感慨,儘管詩人身處逆境,但並沒有過多地去考慮自己,反而更多地想到了作為一個朝廷命官的責任,為自己無能為力解決人民的苦難而深感內疚,這種思想境界難得可貴。 [2] 
此詩與一般吟風弄月、模山範水的詩歌不同,這首詩反映流亡民眾的悽苦生活,有很強的人民性,草根性。詩中“去年關輔旱”:因為大旱導致饑荒,人民的流遷。詩中的“一夫”自述災情:他們本是長安人,逃荒至莊稼豐熟的地方。在逃荒途中,妻子死了,埋在異鄉。他上有老,下有小,兩個頭髮斑白的老翁和牛病的老如,三個哭泣的小孩,其中一個還是嬰兒,背在背上。他們缺糧少錢,流離失所。境況多麼悽慘,情景多麼難堪。不由人不為之憐憫、嘆息。詩人出身下層社會,他關心民生疾苦,在朝廷當諫官,能直言時政之弊,建議君王對人民施以仁政。他多次貶為地方小史,生活在底層,接近民眾,甚至與他們同病相憐。詩中不但寫了流亡者的悲慘遭遇,也寫出了詩人自己的窘況,他把自己也融入作品之中。詩人聽了流亡者敍述後的反映是“倚户獨長嘆”,嘆流亡者,也嘆自己,令人想起屈原的“長人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深長喟嘆。淳化二年(991年),詩人因嚴於執法觸怒天子,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州)團練副使。團練副使是地方小吏,地位低下,俸祿微薄。他初到商州,生活困頓。此詩由人及己,寫到自己被貶謫居的窘況,由己及人,想到一般官員對老百姓的損害:“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感嘆自己的無能為力,這與唐代詩人韋應物“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轍。
此詩平易淺近,真率自然,描寫災民的悲慘生活,抒發愧疚的心理,情感凝聚,語氣沉痛,讀來感人至深。 [5] 

感流亡名家點評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鵬《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4·詩歌卷·4》:此詩真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悲慘圖景。難得可貴的是,詩人在反映民生疾苦時,自己感同身受地體會了人民的痛苦,將個人同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對那些高官厚祿者作了尖刻的諷刺。詩的結尾處在強自寬慰中流露出無辜被貶的牢騷、憤懣。 [1] 

感流亡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山東鉅野)人,因晚年貶居黃州,故人稱“王黃州”。家境貧寒,累代務農。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歷任右拾遺、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因剛直敢諫,屢遭貶謫。在文學上他反對晚唐五代以來華靡頹唐的文風,主張改革。散文提倡學習韓愈柳宗元,詩歌則學習杜甫白居易。創作成就亦較為突出,詩文皆卓然可觀,風格簡淡洗練,平易有味。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6] 
參考資料
  • 1.    王筱雲,韋風娟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4 詩歌卷 4: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第10頁.
  • 2.    陳器之主編.歷代詩詞曲千首精譯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840-842頁
  • 3.    潘同生編著.中國經濟詩今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04:第119-120頁
  • 4.    趙山林,潘裕民注評.宋詩三百首:黃山書社,2001.02:第10-11頁
  • 5.    周嘯天.曲徑通幽 宋詩名作欣賞: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04:第13-14頁
  • 6.    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3: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05: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