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悲士不遇賦

鎖定
《悲士不遇賦》是漢代司馬遷的賦作。一是嘆“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於“沒世無聞”。
作品名稱
悲士不遇賦
作品別名
感士不遇賦
出    處
藝文類聚
作    者
司馬遷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體裁

悲士不遇賦作品原文

悲士不遇賦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闊兮;人理顯然,相傾奪兮。好生惡死,才之鄙也;好貴夷賤,哲之亂也。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唯恥;朝聞夕死,孰雲其否!逆順還周,乍沒乍起。理不可據,智不可恃。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 [1] 

悲士不遇賦註釋譯文

悲士不遇賦詞句註釋

⑴不遇:沒有機遇,指沒有機會施展才能和抱負。
⑵生之不辰:生不逢時。
⑶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經常約束自己以回覆和符合禮的要求,唯恐自己的志向和行為默默無聞。“懼志行而無聞”,另本作“懼志行之無聞”。
⑷諒才韙(wěi)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相信自己才高而世道暴戾,要至死而勤勉不息。諒,信。才韙,才質美好。韙,美善。逮,到達。
⑸雖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雖有形體而不得顯揚名聲,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⑹窮達:困窘和顯達。
⑺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張。
⑻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大意是説,那些秉公處理公務的人,與我志同道合;那些以私情對待私黨的人,我以為可悲。
⑼天道微哉,籲(xū)嗟(juē)闊兮:指天道幽深難知,曠遠難見。吁嗟,感嘆詞。
⑽傾奪:指統治者互相傾軋、爭奪。
⑾好貴夷賤,哲之亂也:愛慕富貴,鄙夷貧賤,是理智的惑亂。哲,哲人,明智的人。
⑿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明辨事理清楚透徹,通曉領悟。炤(zhāo)炤,同“昭昭”,明亮的樣子,這裏意為明白。洞達,通達,透徹。豁,開闊明朗的樣子,形容通曉領悟。
⒀昏昏罔覺,內生毒也:昏憒迷亂而不覺醒,是因內心受了毒害。昏昏,迷亂、不明事理。罔,不、沒有。
⒁我之言矣,哲已能選:大意是説,我的心意如何,哲人自能揣度;我言論中的是非,哲人自能選擇。哲,才智卓越的人。
⒂沒世無聞,古人唯恥:終生默默無聞,古人以為恥。《論語·衞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沒世,辭世。無聞,不為人知。
⒃朝聞夕死:早晨聽到了道理,當天晚上死去,都可以。否(pǐ):《周易》中的一卦,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這裏是錯的意思。
⒄逆順還周,乍沒乍起:背逆和順遂循環往復,週而復始,忽起忽落。逆順,意指吉凶。還周,循環往復。還,通“環”。
⒅理不可據,智不可恃:意謂自然規律變化莫測,無法依據常理和智慧來把握。
⒆無造福先,無觸禍始:認為禍福相互轉化。造,往,到。
⒇委之自然,終歸一矣:化用老莊“以自然為宗”的思想。委,隨。一,指太一,即道,為萬物之本源。 [1]  [2] 

悲士不遇賦白話譯文

悲啊!士生不逢時,愧顧形影而獨存。經常抑制着慾望,使言行符合於禮;唯恐理想和行為,而不被人所知。相信才高而時世乖背,將至死而長憂。雖然有功績表現而卻不被顯露,空有才能亦無法施展。為何窮困與顯達如此迷惑難解,誠然是美惡難以分辯。社會闇昧,世道敗壞殆盡。只能吞聲委屈,志不得伸,秉公行事,彼我相同;私於一己,必然自相悲悽。天命幽深,邈遠難測。人心邪惡,相互傾軋。好生惡死,才智鄙下。好貴棄賤,理智昏亂。顯明通達,心胸寬廣。昏憒不悟,內生邪惡。
我的胸襟,有理智能揣度;我的言語,有理智能抉擇。沒世功名不被人知,古人以此為恥。朝聞道而夕死,誰説這不對呢!吉凶往復,時沒時起。自然規律,變化莫測;道理和智慧,無法把握。不致福先,不觸禍端,順應自然,與道同一。 [2] 

悲士不遇賦創作背景

從這篇賦的思想和藝術風格推測,當是司馬遷晚年作品,當為司馬遷任中書令發憤繼續撰修《史記》時所作。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處以腐刑,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含悲忍垢,他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極大的憤慨和不平。此賦就行文及感情可推定約為其晚年對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經驗所作的概括和總結。 [1]  [2] 

悲士不遇賦作品鑑賞

悲士不遇賦整體賞析

《悲士不遇賦》是司馬遷賦作中迄今唯一留存的一篇,其主旨是敍身世遭遇和人生志向,抒泄自身現實不遇之悲、人生命運之嘆。全文共四十四句,傾述了“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的悲憤心情,揭示了“人理顯然,相傾奪兮”的人生傾軋和道德墮落,抒發了“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的悲涼之情。
此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美惡難分,有形不彰,有能不陳,人心邪惡,相互傾軋,好生惡死,好貴夷賤等醜惡現象。作者儒道兼用,決心在才韙世戾的逆境中,堅持理想和節操,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尤其在對待天命幽深、邈遠難測的懷疑中,能用道家“逆順還周”“委之自然”的思想,自我解脱,求得精神的解放,最難能可貴。
此作二百餘字,短小精悍。全篇感情激越,慷慨悲壯,感人至深。開頭“悲夫!土生之不辰”云云,破空而來,抒發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頗有先聲奪人之勢。“天道微哉”,陡然頓住,抒寫對醜惡現象的批評,表現作者自我的廣闊胸襟,和實現理想的殷切願望,是全篇的精髓所在。結尾用“逆順還周”“委之自然、終歸一矣”幾句作結,藴含作者的人生哲學,頗有餘味,通篇語言質樸,構思精巧,結構嚴謹。
西漢辭賦表現為大賦,頌揚着帝王功德,潤色着帝王鴻業,作者身處被人稱頌的“漢武盛世”,控訴着當政者的專斷橫暴,批判着他們的種種醜行、惡行,可謂逆世之道第一人。
司馬遷不以賦見稱,但他生當大賦盛行的時代,流風所及,其賦作也能達到一定水平。這篇短賦在名氣上雖不如一些名賦,但也還是頗具特色的。其中的反覆鋪陳,排比對偶,正是司馬相如以來漢賦的主要特徵;句式的規整與有節奏的變化比司馬相如似乎又向前發展了一步。它對後來的抒情小賦,如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都有一定的影響。 [1]  [2]  [3] 

悲士不遇賦名家點評

中國賦學研究會理事長馬積高賦史》: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和司馬遷的《感士不遇賦》均見《藝文類聚》。均似節錄,而非全璧。這兩賦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故與當時宮廷作者的賦不同。大概因為他們都是學者,其賦説理的成分較多,殊少誇飾的描寫。但董賦多儒家言,遷賦多憤世語,又有差異。在形式上,兩賦都仿騷體但不全用“兮”字句法,且有成段的四言句,顯系受到文賦的影響。 [5]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這是篇格言賦,是司馬遷生平的總結,修養的箴銘。明激而沉靜的思想,有如風暴之後天邊漏出的一抹斜陽,有如深秋月夜從天際傳來的幾聲雁唳,引起人們無限的追思和遐想。沒有大段的鋪敍,沒有夸誕的描寫,語言樸質深刻,高度概括,這在賦中是極其罕見的。……問題在於漢以後長期不見收錄,確可啓人疑竇。但未見收錄而幸有存者也不是絕無可能。 [2] 

悲士不遇賦作者簡介

司馬遷像 司馬遷像 [4]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從小受父親司馬談的影響,誦讀古文經書。早年遠遊大江南北,考察歷史遺蹟,瞭解風俗,採集傳説。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這是他寫作《史記》的起點和重要條件。他開始閲讀、整理史料,準備創作史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後因李陵事件觸怒了武帝,被處以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5] 
參考資料
  • 1.    巨 才.辭賦一百篇[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5-26
  • 2.    魏耕原.歷代小賦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5-47
  • 3.    張慶利.讀賦通識[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9:147-148
  • 4.    馬積高.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1-72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