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性説

鎖定
中國北宋王安石關於人性問題的論文,收入《臨川集》第68卷中。文中肯定和發揮了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對其“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惟上知與下愚不移”等觀點,作了自己的解釋。
中文名
性説
提出者
王安石
來源出處
《臨川集》
Xingshuo
《性説》
中國北宋,收入《臨川集》第68卷中。約為王安石執政前,即嘉、治平年間(1056~1067)的作品。文中肯定和發揮了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對其“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惟上知與下愚不移”等觀點,作了自己的解釋。王安石認為,所謂“上知下愚不移”,非“生而不可移”,而是始終“不移”地“習於善”或“習於惡”。始終“不移”地“習於善”者為“上智”;始終“不移”地“習於惡”者為“下愚”;“一習於善,一習於惡”者,則為“中人”。因此善惡不是人性中先天固有的品質,而是後天習染的結果。王安石據此對韓愈的“性三品”説加以批判,指出韓愈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所以為性者”,其中沒有哪個“可謂不善”,這與他把性分為上中下三品,是矛盾的。
王安石在《性説》等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揭示了善惡先天説的理論錯誤,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