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忠信之道

鎖定
《忠信之道》為戰國楚竹書,是郭店楚墓竹簡(下稱郭店楚簡)之一,1993年10月出土於湖北省沙洋區四方鄉郭店村
竹簡共9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8.2至28.3釐米,編線兩道,編線間距13.5釐米。簡文列舉了忠信的各種表現,最後歸結為“忠,仁之實也。信,義之期也”。竹簡原無篇題,篇題為整理者彭浩、劉祖信及王傳富據文意將篇題擬為《忠信之道》。
中文名
忠信之道
出土時間
1993年10月
出土地點
湖北省沙洋區四方鄉郭店村

忠信之道簡文內容

忠信之道文字釋讀

1、不訛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積則可親也,信積則可信也。忠信積而民弗親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忠人無訛,信人不倍。君子如此,故不誑生,不倍死也。 [1] 
2、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陶而睹常,信之至也。至忠無訛,至信不倍,夫此之謂此。大忠不説,大信不期。不説而足養者,地也。不期而可遇者,天也。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謂此。
3、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心(疏而貌)親,君子弗申爾。故行而爭悦民,君子弗由也。三者,忠人弗作,信人弗為也。
4、忠之為道也,百工不楛,而人養皆足。信之為道也,羣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君子其施也忠,故戀親附也;其言爾信,故□①而可受也。忠,仁之實也。信,義之期也。是故古之所以行乎□②嘍者,如此也。 [2] 

忠信之道釋讀備註

文字釋讀為李零釋讀。篇中無篇章符號,唯簡8有重文號一(作一橫),按內容分為四章。 [3] 
①此字從彳從旦;②此字從門從又。 [4] 

忠信之道簡文研究

忠信之道簡文與子思學派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在《子思學派試探》一文中認為簡文中“樂觀的道德政治觀具有深厚的子思學派之氣息”。楊儒賓在文中説:“忠信並舉,強調學者當力學真積以至乎‘至忠’、‘至信’,如此,百姓自然對他‘可親’、‘可信’。”
楊儒賓論述,“忠信”也是儒門通義,《論語》一書中,孔子時常忠信並舉。但“至忠如土,至信如時”、“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謂也”這樣的論述似不似《論語》的風格,倒與《中庸》説孔子“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譬如四時之錯行”相近。誠然,《禮記》一書亦可見到德行配天地之論述,但《忠信之道》強調道德實踐至極,百姓自然會受感化,這種樂觀的道德政治觀具有深厚的子思學派之氣息。
其次,簡文説“口惠而實弗從,君子弗言爾;心疏(而形)親,君子弗申爾”,此段話與《禮記·表記》下面這段話應語出同源:“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窮之盜也與!’”
第三,簡文以忠信配仁義,仁義似被視為位階甚高的德目,忠信則是仁義此德目的基礎。仁義並舉的論述不能視為孟子之專利,但這是《孟子》一書比較明顯的文化風貌。楊儒賓認為:“此次郭店出土儒家竹簡特別偏好仁義並舉,這現象恐非偶然。”由此,楊儒賓説:“如果提出假設説:《忠信之道》是《子思子》原有的篇章,這是説得過去的——雖然我們不排除其他的儒門學派也有資格宣稱擁有此文的著作權。”
①簡文“心疏(而形)親”中所補的“形”字從周鳳五説。見周鳳五《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1999,新24期。 [5] 

忠信之道簡文與儒道關係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李剛在《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傾向》中認為《忠信之道》總的傾向屬於儒家,但卻是儒家文獻中比較獨特的篇章,它標舉忠信,重視民生,有無為而治的傾向,似有道家的影響,它為進一步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演變以及儒道關係提供了線索。
李剛闡述,從《忠信之道》的句例“至忠如土,為物而不伐;至信如時,畢至而不結。”更接近楚簡《老子》的“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囗而弗居。”來看,卻又不似儒家口氣。《忠信之道》的“大忠不兑,大信不期。不兑而足養者,地也;不期而可要者,天也。”《老子》有“大方無隅”(注: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莊子·齊物論》有“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囗,大勇不忮”(郭慶潘撰,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1)。《忠信之道》的“節(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謂此。”這些語句從文法到思想,與其説是儒家思想,倒不如説是道家的語氣。從簡文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來看,《忠信之道》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更深,具有宇宙論色彩。忠信如土如時,似天似地,為物而不伐,不背不偽,誠而有信,萬物自生,這些已是明顯的道家觀點了。 [6] 

忠信之道簡文與齊系文字

《忠信之道》竹簡局部 《忠信之道》竹簡局部 [7]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語言系周鳳五在《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中歸納《忠信之道》的書寫字體結體較長,筆畫均勻,具有篆書的特徵”。《忠信之道》的字體筆畫更形肥厚,“豐中首尾鋭”的特徵更為顯著,其中“仁”、“而”、“皇”、“情”、“皆” 、“用”、“甚”、“者”、“治”等字保存齊國文字的結構,與楚國簡帛文字迥然有別。周鳳五“估計其底本出自齊國儒家學者之手,傳入楚國為時尚暫,未經輾轉抄寫‘馴化’,因而保留較多齊國文字(按,也包括魯國文字,統稱齊系文字)的本來面貌。值得注意的是,《五行》也有少數這類字體,如‘者’字就是最好的例證。此字《五行》凡二十見,字形分為兩種,其一為楚國簡牘所常用,……其二與《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相同,齊國文字特色,見於第十九簡、第四十簡、第四三簡、第四四簡、第四五簡、第四九簡、第五十簡。這種字體歧出的現象,與《五行》出於儒家,傳自齊、魯正相一致。《五行》雖然寫作的年代最早,傳入楚國已久,其字體絕大多數已被楚國學者輾轉傳抄‘馴化’,是一個典型的楚國抄本,然而字裏行間卻仍然保留着外來文字的蛛絲馬跡。”
總結地説,《忠信之道》的字體與齊國文字的特徵最為吻合,是楚國學者新近自齊國傳抄、引進的儒家典籍,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 [8] 
參考資料
  • 1.    郭店竹簡《忠信之道》圖片——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5
  • 2.    文字釋讀內容——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30
  • 3.    釋讀備註內容(1)——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30
  • 4.    釋讀備註內容(2)——漢秦源備註
  • 5.    簡文與子思學派內容——節選自:楊儒賓。子思學派試探[A].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10
  • 6.    簡文與儒道關係——李剛。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的思想傾向[J].人文雜誌,2000:(5)
  • 7.    《忠信之道》竹簡局部圖片——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45
  • 8.    簡文與齊系文字內容——節選自: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A].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9。按語為漢秦源所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