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志(拼音:zh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形聲字,從心之聲 [2]  。志本義為意念、心意,引申為意向、意願,又引申表示願意做、決心做,再由意向引申指目標。志還表示記,指用文字或標記符號記下來。也引申作名詞用,指記號、標記等,由此又引申指記載的文字。志表示記、標記、記載時,過去又寫作“誌”,《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誌”作為“志”的異體字淘汰。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hì
部    首
士、心 [3] 
五    筆
FNU
倉    頡
GP
鄭    碼
BWZ
字    級
一級(編號:0651) [1] 
平水韻
去聲·四寘 [5] 
注音字母
ㄓˋ
總筆畫數
3+4、4+3(部首+部外)
結    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誌、𢗍、𢗱、𢖽(*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統一碼
基本區 U+5FD7
四角碼
4033₁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志”通常被認為是形聲字。金文(圖1、2)和小篆(圖3)的“志”字,下部的“”字是形符,表示與人的心理和思想活動有關。上面的字形是“”字,作聲符。其實“之”字也有表意作用。“之”來源於表運動、活動之意的“止”。指明內心的趨向為志。若據此,則“志”為形聲兼會意字。早期文字到小篆,均為上“之”、下“心”;隸楷文字漸變“之”為“士”。
“志”本義為意念、心情。當某種意念、心情強化時,就成為願望、志向,這是“志”意義的引申,也是“志”最常用的意義。“志”由“志向”又引申出許多意義。第一,由名詞轉為動詞,即“嚮慕”“有志於”“期望”;第二,指神志。第三,指德行,因為德行與志向是密切相關的。第四,人有志向,就有了奮鬥目標,好比射箭有了靶子,因此,“志”又指“目標”。第五,“志”是一個人思想精神的集中表現,因此就成為表明某一特徵的記號,即標記、標誌。“標記”又引申為“記”“記憶”,如博聞強志,即見聞廣博,記憶力強。又引申為記載,記錄,“志怪”即記述怪異之事,後在古典小説中形成了一個類別。“志”又可作名詞,指記事的文章、著作,如“日誌”“雜誌”“墓誌”“縣誌”。與“標誌”的意義有關,“志”還與“幟”“痣”二字相通。旗幟是一個集團的標誌,故“志”與“幟”相通。
在古代漢語中,上述標誌和表示記憶、記錄的“志”常與“識”(zhì)相通。《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注:“志,古文識。識,記也。”其實“志”與“識”原本是不同的詞。楊樹達認為,“識”的本義就是“記”;而“志”的標記、記錄的意義,如前所述,是由志向、心志引申出來的。所以“志”“識”是兩詞兩字,而非兩詞一字。另一方面,“志”“識”也不是假借的關係,兩字在上古的讀只是接近,而非相同。但因兩字音近義近,故可相通。
上述標誌、記憶、記錄之“志”後來又產生了一個分化字“誌”(圖9),“誌”指標誌、記憶、記錄、記事的文章、書籍。因“誌”字的功能包括在“志”字之中,所以《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誌”作為“志”的異體字處理,不再使用。 [2]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意念;感情。
mind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

要有所作為的意願或決心。
will
《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
三國魏·曹操 《觀滄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葉聖陶《給少年兒童寫東西》:“希望有志獻身兒童文學的人不要脱離兒童。”
志願;意志;志趣;立志;志同道合
知覺和理智。
consciousness
戰國楚·宋玉《神女賦》:“罔兮不樂,悵然失志。”

德行(xíng)。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箭靶的中心。

《尚書‧盤庚上》:“予告汝於難,若射之有志。”

記事的文字或文章。特指史書中述食貨、職官、禮樂、地理、兵刑等的篇章。
record;annals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張比之於遷固,非妄譽也。”
宋·鄭樵《通志‧總序》:“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誠以志者,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
墓誌;縣誌;《三國志》
標記;記號。
sign;mark
《南齊書·韓孫伯傳》:“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志。”
標誌
皮膚上生的有色斑塊小疙瘩,後作“痣”。
nevus
晉·常璩《華陽國志‧大同志》:“不用麾志,舉矛為行伍。”

通“幟”。旗幟。
flag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設兵張旗志。”

(Zhì)姓氏用字。



形容詞
專一;誠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志心諦聽,吾為汝説。”

微小。

《禮記‧樂記》:“志微譙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動詞
嚮慕;有志於。
admire;devote
《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記住。
remember;recall
《論語·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誌喜;誌哀;永誌不忘;博聞強志
記述;記載。
record
《國語‧魯語下》:“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雜誌;志怪
敍述;講述。
narrate
《荀子·堯問》:“汝將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做記號。
mark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本無“誌”字頭,今本“誌”字頭是徐鉉所增的新附字。

説文解字

【卷十下】【心部】職吏切(zhì)
(志)意也。從心之聲。 [9] 
【卷三上】【言部】職吏切(zhì)
(誌)記志也。從言志聲。 [10] 

説文解字注

【卷十】【心部】
(𢖽)意也。從心㞢,㞢亦聲。
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為十九文之一。原作“從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蓋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為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韻與職韻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尚書》曰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只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從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為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蓋以其即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9] 

廣韻

職吏切,去志章 ‖之聲之部(zhì)
志,意慕也。《詩》雲:“在心為志。”《爾雅》曰:“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職吏切。七。
職吏切,去志章 ‖之聲之部(zhì)
誌,記志。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志
古文:𢗍
(zhì)《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正韻》支義切。竝音鋕。《説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為志。
又《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注: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注: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又準志也。《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又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為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疏:故為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又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注: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又《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注:為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又記也。與志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chì)又《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為職志。
又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注: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又葉真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12] 
【酉集上】【言部】 誌
(zhì)《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説文》:記志也。《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志於心。《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志。《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文中子·述史篇》:制志詔𠕁,則幾乎典誥矣。注:志,臣下志君之善也。
(zhì)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志。《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注: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志同。
又《類篇》:或作識。《論語》: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師古注:今中國通呼為黶子,吳楚俗謂之志。志,記也。《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志。 [13]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志字書寫提示 志字書寫提示
【規範】“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
【寫法】➊“士”窄“心”寬。❷“士”居上居中,兩橫上長下短;豎筆在豎中線,短橫在橫中線。❸“心”,居下居中;左點起筆於“士”左下方;第二點在㇃(卧鈎)上方豎中線,第三點在㇃(卧鈎)右上方。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志、誌
高本漢系統

ȶ
i̯əɡ
志、誌
王力系統
ȶ
ǐə
董同龢系統
ȶ
jəɡ
志、誌
周法高系統
t
jiəɣ
李方桂系統
t
jəgh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志、誌
擬音/高本漢系統

i
志、誌
擬音/王力系統

ǐə
志、誌
擬音/董同龢系統

i
志、誌
擬音/周法高系統

i
志、誌
擬音/李方桂系統

ï
志、誌
擬音/陳新雄系統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志、誌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職吏切
tɕi
集韻
志、誌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職吏切
ʨie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式吏切
ɕie
去聲
七志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昌志切
ʨʰie
禮部韻略
志、誌


去聲





職吏切

增韻
志、誌


去聲





職吏切

中原音韻
志、誌

去聲
支思

開口呼

全清

tʂï
中州音韻
志、誌


去聲
支思





之是切

洪武正韻
志、誌

去聲
二寘


全清
支義切
tʃie
分韻撮要
志、誌

陰去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ʅ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ʅ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ɿ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ɿ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ɿ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ʅ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ɿ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ɿ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ʮ
412
陰去
吳語
上海
tsɿ
334
陰去
吳語
温州
tsɿ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ɿ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ʂʅ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ɿ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sɿ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i
11
陰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sei
3
陰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i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3-06-05[引用日期2014-07-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96;92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5-456
  • 4.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4-07-01]
  • 5.    平水韻 四寘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11]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4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7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4[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428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1398-1399
  • 10.    臧克和,王平等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説文解字全文檢索[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04:89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5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2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36.
  • 14.    “志”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1]
  • 15.    “誌”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11]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