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微,漢字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wēi,形聲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本義是隱蔽、隱匿。引申有秘密地、偵察、精妙深奧、昏暗不明、細小、少、衰落、無等意思。
(信息欄使用參考資料: [2] 
中文名
拼    音
wēi
注    音
ㄨㄟ
部    首
總筆畫
13
繁    體
異體字
𢕧㣲𣁋𧗬
筆    順
3322521353134
五    筆
tmgt
字形分析
左中右結構
字    級
一級字 [1] 
平水韻
五微平聲 [3] 
統一碼
基本區 U+5FAE
倉    頡
hounk
四    角
28240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形聲字。甲骨文字形從攴、聲。右旁從“攴”,攴為打擊,於此表示修剪整理。字形相合表示修剪整理頭髮。金文字形有的承襲甲文的結構,另外也有將“攴”省變為“又”,左旁又增“彳”形。戰國文字形體略有省變。至篆文,則將頭上發形改作斜筆的“山”形,並分歧成兩字:一字是從彳、聲的“微”,另一字則是保持甲骨文。隸書則定為從彳、從攴,並改發形為“山”。現代漢語楷書則據篆文之形定作“微”。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微”。
《説文·人部》:“散,妙也。從人,從支,豈省聲。”高鴻縉《散盤集釋》:“敞應從支、長會意。長為髲字最初文……鬈既細小矣,支之則斷,而更微也。”微本義為隱蔽、隱匿。《説文》:“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杜預注:“微,匿也。”孔穎達疏引郭璞曰:“微謂逃藏也。”引申有秘密地、偵察、精妙深奧、昏暗不明、細小、少、衰落、無等意義。也常作副詞,表程度,相當於“稍微”。或表示否定,相當於非,不是。或通“徽”,義為善。又或通“尾”,交尾。 [4]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wēi
動詞
通“尾”。

“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史記·五帝本紀》
“乳化曰字。《尚書》‘微’作‘尾’字。《説(文)》雲‘尾,交接也。’”——裴駰集解

藏匿,隱蔽。
hide
“其徒微之。”——《左傳·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禮記·學記》
“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三國魏劉劭《人物誌·體別》

伺察,偵察。
spy
“順於天,微度人。”——《管子·勢
“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史記·孝武本紀》
“江陰城陷,微戮抗命者。”——清周亮工《書戚三郎事》
微捕
衰微,衰落。
decline
“固以微矣。”——宋· 蘇軾《教戰守
“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
“周室既微,載籍殘缺。”——《漢書·藝文志》

無,沒有。
have not
“一朝辭漢,曾微戀舊之情。”——《晉書·列女傳論》
“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南朝梁蕭統《〈文選〉序》
微時
非,不是。
no,not
“雖微晉而已。”——《禮記·檀弓下》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傳·僖公三十年》
“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呂氏春秋·離俗》

小腿生濕瘡。

“既微且尰。骭瘍為微,腫足為尰。”——《爾雅·釋訓》
“微,字書作癓,《三蒼》雲:足創。” —— 陸德明釋文

通“溦”,谷與瀆溝通。

“《爾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二》

形容詞
小;細;少。
minute;tiny
“微,小也。”——《廣雅·釋詁二》
“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細也”。
“名微而眾寡。”——《三國志·諸葛亮傳》
“微風鼓浪。”——宋· 蘇軾《石鐘山記》
微恙、微行、微雨、微蔑
卑賤。
humble
“虞舜側微。”——《書·序》
“芻蕘之微。”——清· 劉開《問説》
“不在朝廷謂之側,其人貧賤謂之微。”——孔穎達疏
“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史記·外戚世家》
微時、微介、微名、微門
指日月虧損不明。
wane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詩·邶風·柏舟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詩·小雅·十月之交》

精深;奧妙。
elegant;exquisite
“口多微辭。”——《登徒子·好色賦》
“諸侯有能微妙以節。”——《荀子·議兵》
“道靡遠而不究,言無微而不研。”——晉葛洪《抱朴子·任命》

通“徽”。美,善。

“慝亡迥而不泯,微胡瑣而不頤。”——《後漢書·班固傳》
“微讀曰徽,《爾雅》曰:‘徽,善也。’《立政》:‘予旦已受人之徽言。’《漢石經》徽作微。是微與徽通……言惡者無遠不滅,善者無小人不養也。”——王念孫《讀書雜誌餘編·後漢書》

副詞
暗暗;悄悄。
clandestinely
“微視其睡。”——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於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聞有鼠。”——《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微伺、微攻、微逆、微知
稍微,稍稍。
slightly
“但微頷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土膏微潤。”——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他覺得口乾,便走去拿茶壺,倒了杯微温的白開水來喝。”——巴金《寒夜》二七
微聞、微露
要沒有,要不是。
but for;if it were not for
“微斯人,吾誰與歸。”——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僅,不獨。

“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脱,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

名詞
通“徽”。標誌。



詞頭。表示主單位的百萬分之一。



古代極小的量度單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兩的百萬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纖。”——《察微算經》

角度、弧度的單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古代表示氣象、節令變化的時間單位。五日為一微。

“天氣三微而成一着,三着而成一體。”—— 《易緯幹鑿度》捲上

古諸侯國名。
Wei state


殷代畿內之封地。

“帝乙長子曰 微子啓。”——《史記》

殷周時西南夷之國。

“及庸、...… 微、...…人。”——《書·牧誓》

詞頭。表示微小、短。



詞頭。表示極其靈敏。



姓。


微虎
參考資料: [2]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隱行也。從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無非切 [6] 

説文解字注

(微)隱行也。
訓眇。微從彳、訓隱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風。微我無酒。又假微為非。
從彳聲。
無非切。十五部。
《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左傳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與釋詁匿微也互訓。皆言隱、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傳説叚借。 [7]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非切。音薇。《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繫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又《廣韻》:微,妙也。《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
又《説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又《廣韻》:細也。《孟子》: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
又《玉篇》:不明也。《詩·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又《韻會》:衰也。《詩·小雅》:式微式微。箋:微乎微者也。《史記·杞世家》:杞小微。
又《韻會》:賤也。《尚書序》:虞舜側微。
又《爾雅·釋詁》:匿,微也。注:微,謂逃藏也。《左傳·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注:微,匿也。
又《爾雅·釋詁》:蔽,微也。《晉語》:公子重耳過曹,曹共公聞其駢脅,諜其將浴,設微薄而觀之。注:微,蔽也。
又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言賢者喪親,必致滅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踴有數,以殺其內情。
又伺察也。《前漢·郭解傳》:使人微知賊處。注:微,伺問之也。
又《爾雅·釋訓》:骭瘍為微。注:骭,腳脛。瘍,瘡也。《詩·小雅》:旣微且尰。
又《韻會》:非也。《詩·邶風》微我無酒。
又《韻會》:無也。《禮·檀弓》:齊餓者,不食嗟來之食。曾子曰:微與。注:微,猶無也。
又國名。《書·牧誓》微盧彭濮。傳:微在巴蜀。
又《爾雅·釋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山氣靑縹色,故曰翠微也。
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晉書·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黃,則賢士舉也。
又三微。《後漢·章帝紀》:《春秋》於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愼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萬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時陽氣始施於黃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陽氣,故周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萬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隂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萬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業,故夏為人正,色尚黑。
又姓。《左傳·哀八年》:微虎。注:魯大夫。
又微生,複姓。《論語》微生高。 [8]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參考資料: [9-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參考資料: [2] 

書法演示

漢字微的書法演示 漢字微的書法演示

書法欣賞

隸書 [12] 
楷書 [13] 
行書 [14] 
草書 [15]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次濁
無非切
mjuəi
集韻

次濁
無非切
ɱiəi
韻略






無非切

增韻






無非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齊微



次濁

ʋui
中州音韻

齊微





無非切

洪武正韻



次濁
無非切
ɱie
參考資料: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