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微小殘留病變

鎖定
微小殘留病變(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白血病誘導化療完全緩解後(或骨髓移植治療後),在體內殘留少量白血病細胞的狀態。這裏所描述的白血病細胞殘留量,取決於檢測方法的靈敏性。
中醫病名
白血病微小殘留病變
外文名
minimal residual de-sease,MRD
就診科室
腎內科
微量殘留 (minimal residualdisease MRD) 白血病是指白血病患者按療效標準 經過治療取得完全緩解(CompleteRemission,CR)後體內殘存微量白血病細胞的狀 態。據研究表明, 若MRD的量在治療後第12w還在10-4以上時,急性白血病復發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 以必須進行緩解後的鞏固及強化治療[10],來降低臨牀復發風險及複發率。
MRD 可作為預後評價的敏感指標。MRD 小 於 10-4復發可能性小,大於 10-4提示疾病復發可能性大,且 MRD 值越小無復發生 存期越長。隨着鞏固化療次數的增加、治療時間的延長,骨髄 MRD 水平總體上呈下 降趨勢。
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敏感度低,難以準確反映 CR 時患者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 胞數。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着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預後,例如年齡、外周血白細胞數、細胞遺傳 學異常、免疫學分型、髓外白血病等。
隨着醫學水平的發展以及各種新藥的出現, 白血病的完全緩解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在 CR 後出現復發, 生存期縮短,最終導致死亡。最主要的根源是骨髓中 MRD 的持續存在。
MRD 的診 斷須依賴敏感度高、特異性強的特殊檢測手段。MRD 的檢測方法較多,主要 包括熒光原位雜交(FISH)、聚合酶鏈反應(PCR)和流式細胞術(FCM) [1]。每個病 人白血病細胞的特異標誌不全相同,而且白血病細胞上還帶有很多正常細胞的標 志,從而容易逃脱機體的免疫監視。因此怎樣確定白血病細胞特有的免疫特徵,檢出混雜在正常造血細胞中的微量白血病細胞是問題關鍵。
傳統細胞形態學靈敏度約 是 5×10^-2,細胞遺傳學方法靈敏度約是 10^-1~10^-2,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靈敏度約是 10^-2~10^-3,靈敏度較低,臨牀應用受到限制。
伴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免疫學發展起來的流式細胞術(FCM)及定量 PCR 技術,使 MRD 檢測的靈敏度明顯提高。翟志敏等人認為[2],PCR 在微小殘留病檢測中意義 重大,但是目前 PCR 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由於各種條件、設備、技術人員差異 存在,每一次所得檢測結果差異較大,難免會出現較大誤差。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CM):是利用流式細胞儀對快速流動的細胞進行多參數、快速(速度每秒可達 10^3~10^4 個)的定量分析和篩選(純度可達 99%以上) 的技術。流式細胞術(FCM )檢測具有速度快、操作簡便、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等特點,海內外很多學者已應用 FCM 對 MRD 進行了檢測[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