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得弟消息二首

鎖定
《得弟消息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傳遞了詩人無限複雜的感情,對兄弟的關愛之情充溢詩間。第一首寫初得消息,憐弟而復自傷;第二首敍兄弟遠離,而嘆資生無計,不但兄弟兩人難保,且家人命如懸絲。全詩語言精練,情感真摯,不事誇張與渲染,充分體現了杜詩的現實主義風格。
作品名稱
得弟消息二首
作品別名
得舍弟消息二首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作    者
杜甫

得弟消息二首作品原文

得弟消息二首
其一
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
側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舉新酣戰,啼垂舊血痕。
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
其二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
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
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
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1] 

得弟消息二首註釋譯文

得弟消息二首詞句註釋

⑴平陰:縣名,隋屬濟州,天寶十三載(754年)州廢,縣屬鄆州。
⑵舍弟:指杜穎。舍,謙詞,用於對別人稱自己年紀小輩分低的親屬。
⑶側身:言避寇不敢正行。
⑷寄食:依附別人生活。一家村:指平陰荒僻之鄉。
⑸烽舉:舉起烽火,表示有敵情。酣戰:戰鬥激烈。酣戰曰新,見殺伐未休。
⑹“不知”兩句:此用《楚辭·招魂》典,表示死期將至,人難相見,魂可招。人,一作“時”。
⑺未期:無期。謂不知何日。
⑻浪傳:空傳;妄傳。烏鵲喜:《兩京雜記》:乾鵲噪而行人至。《隨筆》雲: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南人聞鵲噪則喜,聞烏聲則唾而逐之。
⑼鶺(jí)鴒(líng)詩:喻指為兄弟危難而着急。《詩經·小雅·常棣》:“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鶺鴒,鳥類的一屬。
⑽生理:生計。何顏面:謂窮困而慚。
⑾憂端:愁緒。
⑿三十口:當合杜甫和杜穎兩家而言。張遠注:兩京,公在西京,弟在東京也。三十口,合公與弟家屬而言,公《赴奉先》詩“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止言十口,可明徵矣。 [2-3] 

得弟消息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最近得到了一封從平陰來的信,知道弟弟還安然無恙,讓我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為了躲避賊寇的追捕,他一側身便逃到了千里以外,寄住在平陰縣一個荒僻的小村裏。
現在戰火一直不斷,有戰爭就有傷亡,血痕一處接着一處,有多少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我也到了老年之期了,死神正向我走來,不知道還有沒有再見面的機會。
其二
我知道你生性膽小怕事,要回到西京來是不可能的,我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兒去也是遙遙無期。
看來烏鵲報喜,只是空喜一場,我也深負鶺鴒之意,兄弟二人只能心心相印,而人卻不能相見。
面對生活上的困境,心中羞愧難言,一年到頭無時無刻不在被憂傷愁緒困擾着。
東京西京兩家人口已有三十口,不但我們兄弟兩人難保,全家人都命如懸絲,危在旦夕。

得弟消息二首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黃鶴注:詩云“兩京三十口”,又云“烽舉新酣戰”,當是天寶十五年。杜甫得知其弟杜穎逃亡到平陰後捎來的信,知道他尚在人世,就寫了這兩首詩抒發亂離悲苦之情。 [3] 

得弟消息二首作品鑑賞

得弟消息二首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非常真切地道出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可以説句句是血,字字是淚。讓人邊讀邊為之心動。特別是最後四句,“不知臨老日,招得幾時魂”,“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從這詩句中,幾乎能聽到詩人的哀泣聲,這不是誇張,也不是渲染,這是詩人真實心情的寫照。
歷史造成了兄弟之間相隔千里的局面,從而,也壘成了兄弟之情的堅實台階。與其説,詩人在開展對弟弟的關懷,不如説,詩的主題在於“消息”的描繪到底怎樣才能盡情。在詩的啓程之際,已有書信的鋪墊,不一定有熱烈的問候,但骨肉聯繫的橋樑令人放心。作為隱私的“消息”,可以在詩的放大鏡前,轉化為公共事件的考察,從而,在勾勒兄弟之情與展露時局變化之間找到共同點。他的回函可以只裝下這兩首詩,而不必用散文體的書札:這兩首詩兼顧了確切讀者與理想讀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開信札讀到它們,也不會嫌棄其中載有的危言聳聽,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傳統,他能接聽到他的哥哥詩與信合二為一的決心,以及當初哥哥耳畔響起的種種天籟。簡言之,作為家人,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詩人給詩下的一個定義:詩是信念。
信,可謂對生存的稟告與報答;而詩,不妨理解為人生的籌劃與安慰。正因為憑藉詩的廣闊胸懷,他在一種私密的二人對話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動態。他不僅是要求親人分享或分擔他對時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這種敏感一經裝入詩的懷抱,就會變成認知世界的能力,從而與廣袤歷史並駕齊驅,贏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覆中介紹異鄉趣聞或者對一隻烏鴉的十三種觀察方式,他提筆之際,抬眼望去,就是烽煙的繚繞,豎耳聽去,那邊就有不絕的涕泣。他要在三種訴求上謀取平衡點:一是詩的體制,二是作為信仰的答覆,三是因時制宜地參與現實的認知。隨着筆墨的鋪展,“弟弟”作為這兩首詩的確切讀者的惟一性被稀釋了,他意識到了他人目光正流連其中,漸漸地,措辭擺脱了對信的服從或服務,更多地聽命於詩的理想或理想讀者的召喚。其中作為支撐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顧中體現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於是,當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時,看似一反常態,但依靠對偶裝置——那種能迅速擦拭言辭鋒芒的設施,他順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對情義的有增無損的奉獻。在“吾衰”的表白之餘,“汝懦”不再是絲毫的貶抑,反而像撬起詩人形象的一根槓桿。承認二人之間的共性,拉攏了詞與詞之間的縫隙,同時,也合乎詩歷來所倡導的一事與另一事相輔相成的審美原則。可以説,通過詩的鋪排,“弟弟”的懦弱變成了“哥哥”呵護的義務,以及為了承擔這一義務他開展的內心鬥爭,尤其是個體的懦弱被置入一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中,使得讀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個人懦弱的起因來自外部世界,而非這個人的天性。
事實上,探討人的懦弱、衰老,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也不容易談出新意,不如當它們是時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縮影,或者謂之詩人對生存時間的意識混淆了希望與悵望的邊界,之後,藉助詩的體制,他果斷地從中擺脱出來,立即喚出兩隻鳥雀,擦着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紋或者烽煙中隱隱約約的鼓點,飛躍了這一可能形成險情的話題。 [4] 

得弟消息二首名家點評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他如“未息豺狼鬥,空催犬馬年”……等語及《得舍弟消息》篇,俱以手足鍾情志感,一字一淚。
明人王嗣奭杜臆》:“遙憐舍弟存”,痛甚。與“驚定拭淚”相似。“酣戰”曰“新”,見兵戈未休;“血痕”曰“舊”,見亂離已久。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側身”、“寄食”,申“舍弟存”;“千里”、“一家”,申“平陰信”。此與《春望》之次聯,皆橫劈承頂之法。第五拓開,第六收攏。一“新”一“舊”,見亂方殷而悲已久也。曰“幾人魂”,則彼此存亡難卜,不知兄招弟,弟招兄,語極深痛。比“幾時”神味較長。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邵子湘雲:憶弟諸作、全是一片真氣流注,便爾妙絕。不能摘句稱佳。
清人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評:五、六不假,二對正乃沉痛。
近人高步瀛唐宋詩舉要》:王西樵曰:“憐存”,語更悲(“遙憐”句下)。 [5] 

得弟消息二首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8
  • 2.    蕭滌非 等.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783-786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51
  • 4.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87-91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115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