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徒跣

鎖定
徒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tú xiǎn,常指為赤足。 [1-2]  出自《禮記·問喪》。
中文名
徒跣
拼    音
tú xiǎn
注    音
ㄊㄨˊ ㄒㄧㄢˇ
釋    義
赤足

目錄

徒跣解釋

赤足。

徒跣出處

禮記·問喪》:“親始死,雞斯徒跣。”陳澔集説:“徒跣,無屨而空跣也。”
戰國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漢書·匡衡傳》:“衡子昌為越騎校尉,醉殺人,系詔獄。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篡昌。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鄭仁凱﹞遣門夫上樹取其子,門夫脱鞋而緣之,凱令奴着鞋而去,門夫竟至徒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伍)子胥接劍在手,嘆曰:‘王欲吾自裁也!’乃徒跣下階,立於中庭,仰天大呼曰:‘天乎,天乎!昔先王不欲立汝,賴吾力爭,汝得嗣位。吾為汝破楚敗越,威加諸侯。今汝不用吾言,反賜我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掘汝社稷矣。’”
明史·項忠傳》:“馬疲,棄之,徒跣行七晝夜,始達宣府。”
章炳麟《訄書·不加賦難》:“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