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

(考古學術語)

鎖定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應可直接稱為後過程考古學(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它是一個相對於過程考古學的名詞。
中文名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
外文名
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
別    名
後過程考古學
類    型
考古學的名詞

目錄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支派

實質上,它和過程學派的單一勢力也不同,它的成分中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支派,例如:
Ian Hodder的脈絡考古學(Contextual Archaeology):強調將過去視為文本,解讀其中信息(可參見其名著Reading the Past,甫出第三版)。
Kent Flannery的認知考古學(Cognitive Archaeology):強調人類的主觀意識及抽象層面,例如宗教,宇宙觀等。
Mark Leono的批判考古學(Critical Archaeology):對考古學家以本身經驗為基礎,判讀過去歷史的正確性抱持質疑態度,充分具反思能力。
Margeret Conkey和Joan Gero的性別考古學:這派多為具女性主義色彩的考古學家,多以理論角度批判將女性作為第二性的人類社會結構,也反對過去Man-Hunter、Woman-Gatherer的民族學者和考古學者的基本認識。
他們被稱為“後過程”因為他們共同的特點,在於反對Lewis Binford那一套過於機制性的物質主義研究。Binford本人是動物學者出身的,因此相當深信他所提出的Main System底下有眾多Sub-system的機制系統。而Julian Steward的Cultural Ecology,也被視為一個可資利用的方向,但單單用Adaptation的角度推論人類社羣的行為,未免太過機械性,同時也把人類的主觀意識排除了。因此,後過程學派的學者一致性的反對這種過於“唯物”的觀點。

後過程主義考古學現狀

後過程學派的批判觀點及反省能力當然提供了世界考古學界深思的廣大空間,但許多觀點都無法與實際考古數據相配合,對於解決發掘數據顯現的問題反而不如Spatial Analysis等相對傳統方法實際,因此在中國考古學或中國台灣地區的考古學的文化重建史觀的應用廣度與接受度,短時間恐無法廣泛的取得主導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