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族太陽曆

鎖定
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使用年代在秦漢時期,它將一年分成十個月,每月分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過完十個月後的五到六天,稱為“過年日”。
中文名
彝族太陽曆
提出者
彝族人
提出時間
秦漢時期
適用領域
天文曆法

彝族太陽曆陰陽五行歷

世界歷史發展到今天,大致可分為太陽曆,太陰曆和陰陽曆三大類。太陰曆依月圓月缺來定年月季節,月亮每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太陽曆根據太陽運動的週期來定年歲季節。

彝族太陽曆彝族十月太陽曆

十月太陽曆文化園 十月太陽曆文化園
“過年日”放在歲尾,過完這幾天後新的一年就開始了。通常的“過年日”是五天,每到第四年時的“過年日”閏作六天,用這樣的歷法,每月的天數穩定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閏年是366天,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數是365.25天,既方便記憶,又與迴歸數值有相當高的重合度,這就是彝族十月太陽曆的來歷。
彝歷又稱十月太陽曆,是彝族祖先創制的一種特殊的歷法,通用於雲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地區。這種曆法也是在物候歷的基礎上發展成形的。如彝諺雲:“聽見布穀叫,應該種地了;聽見蟬兒鳴,該鋤二道草;聽見金鈴叫,開鐮收割好;聽見烏鴉叫,天寒地凍了。”又如《西南彝志》載:“樹木開花時,就叫春三月;樹木花謝時,就叫夏三月;樹果成熟時,就叫秋三月;樹葉枯降時,就叫冬三月。”這都是以物候定季節的簡單方法。
後來,人們將眼光投向天空,開始觀象授時。雲南寧蒗彝族通過觀測太陽運行的方位定季節:當太陽的出、沒達到最北點時為夏至,稱為大年;當太陽的出、沒達到最南點時為冬至,稱為小年。滇南峨山彝族通過觀測北斗星的方位定季節:北斗星的斗柄正上指為大暑,此時可過“火把節”;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為大寒,稱星迴節,此時可過十月年。都準確地反映了季節變化的規律。

彝族太陽曆十二屬相輪迴紀日

彝族太陽曆只用十二屬相(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鼠、牛)輪迴紀日,一個屬相周為十二日,輪迴三次為一個月,輪迴三十次為一年。即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餘下五或六日周天數置於歲末,不稱月,而作為過年日,正好供大家“歡天喜地過新年”。

彝族太陽曆十個月劃分為五季

彝歷十個月劃分為五季,每季以土、銅、水、木、火五行要素為名稱,再配以公、母區分各月,即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銅公,四月銅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每季兩月,單月為公,雙月為母。五季分別代表太陽運行的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

彝族太陽曆彝族十八月太陽曆

繼發現彝族十月太陽曆之後,又一種鮮為人知的太陽曆——古老的18月太陽曆,1989年5月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被發現。
1989年5月,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員朱琚元、實習研究生楊鳳江等人到武定縣萬德鄉自烏鄉進行民族調查時,從彝族世傳星佔師雍子明處調查到,他已故的父親、老星佔師雍光河曾遺傳下十八月太陽曆,過去這裏的歷代星佔師使用這種曆法進行占星活動。
武定縣彝族十八月太陽曆,一年為18個月,一個月為20天,共360天,餘下的5天武定彝族則稱為“過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