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高友

(大埔縣早期共產黨人)

鎖定
大埔縣早期共產黨人張高友.
張高友(1900-1953),又名張公達,大埔縣茶陽鎮太寧村北坎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1923至1928年間,與大埔農運先驅及大埔縣委早期領導人饒龍光工作多有交集,為大埔的農運和黨組織活動作出了貢獻”。1928年冬避走馬來亞,以教書和開藥房為掩護,從事當地革命活動。與其他來自國內的革命志士奔走於馬來亞各地,向華僑宣傳革命和秘密籌款,支持國內革命戰爭。1953年於馬來亞去世。
中文名
張高友
別    名
張公達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53年
1950年,時年50歲的馬來亞華文教育工作者張高友,離家去國已長達22年之久。
3年後,張高友病逝。馬來亞各華文報章載文追悼。
張高友(1900-1953),又名張公達,大埔縣茶陽鎮太寧村北坎人。1919年入讀大埔第一學府——大埔中學,與饒龍光、饒炳寰兄弟號稱“太寧三傑”, 1925年冬,張高友與饒龍光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太寧村是中共黨史中早期農會和農民武裝的發源地之一。朱德、陳毅、林彪、粟裕、周士第等開國將帥及羅明、張鼎丞、方方等曾經先後在這裏工作、戰鬥或宿營過。張高友出身貧寒,年輕時即積極投身人民解放事業。據《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等史料記載,太寧的革命知識分子饒龍光、張高友、饒炳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共產主義思潮影響下,於1923年設立了太寧公學及圖書報社,組織進步青年學習《新青年》《嚮導》《共產主義》等進步書籍,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宣傳共產黨的主張。他們開設平民學校,建立太寧鄉自治促進會,調解鄉民糾紛,支持農民,處理地主壓迫農民的訴訟事件,取得了農民的信任。
1926年春,他們又成立了大埔縣最早的農民協會——太寧鄉農民協會。同年9月17日,北伐軍進入大埔縣太寧、長教村後,饒龍光、饒壽田、張高友等人發動了1000多名農會會員和農民自衞軍幹部,組成軍需運輸隊,運送糧食和武器等,支持北伐戰爭。10月10日,北伐軍攻打永定縣城時,太寧農軍參加出擊湖雷、坎市等戰鬥,獲贈北伐軍所授的錦旗一面,書雲:“十五年秋,我軍入閩,道經太寧,深得鄉人贊助,特贈此旗,以作紀念。”太寧農軍也在此次戰鬥中獲得寶貴的戰鬥經驗,為後來太寧暴動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1927年春節期間,饒龍光、饒炳寰、張高友正式成立了約300人的太寧農民自衞軍,成為大埔第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在此過程中,建立了太寧黨小組,饒龍光與張高友先後介紹饒炳寰、饒壽田、饒福昌等入黨。1925年至1927年福建閩西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青運和農運。生長在永定金砂鄉的張鼎丞到大埔埔北石下壩保靈寺小學教書時,認識了饒龍光、張高友等共產黨人。饒龍光、張高友熱情接待張鼎丞, 並邀他利用節假日到太寧實地考察太寧的農民運動。張鼎丞常到太寧作客, 成了太寧人民、太寧黨組織特別是饒龍光和張高友的親密戰友。1927年6月,張鼎丞在太寧由饒龍光、張高友二人介紹加入了共產黨(後來,張鼎丞經閩南特委書記羅明調回永定,積極發展黨團組織,創建農軍,在鬥爭中逐漸成長為閩西蘇區蘇維埃政府主要領導人,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1927年6月5日,中共大埔縣部委發動工農羣眾舉行茶陽武裝暴動,反擊國民黨右派的屠殺。饒龍光、饒炳寰、張高友把100多名農軍召集在太寧公學,會合永定金砂農軍,在各鄉農民配合下,衝進縣衙,搜捕反動分子,收繳縣衙槍支,奪取了縣府政權,成立了大埔縣政務委員會。縣政務委員會下,建立了三個區級政務委員會,由縣立小學校長張高友組織附城區政務委員會,任主席。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兩天後,起義軍撤離南昌,南下廣東。中共大埔縣部委根據省委指示,決定再次舉行暴動,迎接起義軍入粵。9月16日,南昌起義軍先頭部隊進入大埔邊陲小鎮石下壩,擊潰國民黨一個營。太寧農軍在張鼎丞率領的永定農軍配合下,攻克縣城茶陽。縣長劉職超等聞風而逃,農軍佔據縣城,併成立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南昌起義軍進駐縣城後,起義軍前委李立三、彭湃等出席縣部委擴大會,宣佈成立饒龍光任主席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成立附城區工農革命政府,張高友任主席。10月1日,三河壩戰役打響,大埔農軍配合起義軍戰鬥,經過三天三夜的浴血奮戰,順利完成了阻擊任務。
1928年1月底至2月初,在平原北坑“通德流芳”召開的中共大埔縣委擴大會議上, 張高友與賀遵道、饒龍光、賴釋然、饒炳寰等當選為委員,賀遵道任書記。
今年秋,張高友後人向中共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瞭解張高友的一些重要革命事蹟,大埔縣委黨史室的覆函中對張高友作如是評價:“在1923至1928年間,張高友與大埔農運先驅及大埔縣委早期領導人饒龍光工作多有交集,為大埔的農運和黨組織活動作出了貢獻。”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大埔白色恐怖極為嚴重、革命一度處於低潮。據郭棟材、饒炳寰等人的回憶材料顯示,在此嚴峻形勢下,大埔黨組織作出了“各人根據自己的環境和實際情況隱蔽疏散”的指示,一部分共產黨人分別出走蘇聯、香港及東南亞。
1928年冬,賴釋然、饒龍光、張高友、饒鑑昌等分別到了馬來亞和新加坡。張高友在馬來亞以教書和開藥房為掩護,從事當地革命活動。其間,張高友藉助其早年創立太寧公學及擔任大埔縣立小學校長的經驗,創辦學校,歷任小學、中學校長,造福當地。
據大埔縣茶陽鎮人民政府所撰《張高友紀念廊碑記》以及張高友子女回憶,在抗日戰爭期間,張高友積極投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張高友在馬共基地金馬侖高原,開了一間“高原藥房”,以行醫為掩護,開展抗日活動。藥房專為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籌措藥品,也是馬共遊擊隊的秘密交通站。
在那腥風血雨的日子裏,張高友常到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叢林深處的營地開會。此外,他還冒着風險為因宣傳抗日而遭日寇通緝的馬來亞華文教育家提供避難所。他的長子張昌賢因受其影響17歲那年就參加馬共外圍組織,被馬、英當局追緝。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張高友和馬來亞共產黨及大陸來馬的中國共產黨人往來密切。張高友曾和蕭雋英(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鹿琴(新中國成立後任大埔縣副縣長、政協副主席) 等來自國內的革命志士奔走於馬來亞各地,向華僑宣傳革命和秘密籌款,支持國內革命戰爭。
1931年春,由於敵人的進攻,中共大埔縣委和大埔縣蘇維埃政府機關從埔東遷至太寧團村、塔坑後轉移至太寧北坎頭張高友家北成樓。北成樓也是見證大埔農運和革命活動的重要歷史遺址。
張高友一家是一個紅色革命家庭。據《中國共產黨大埔縣地方史(第一卷)》和《大埔縣誌》以及饒練、李以雪等人回憶材料,1931年5月8日,叛徒鍾乃匡等勾結團匪200人突襲北坎頭的縣委、縣蘇機關,時任太寧共青團書記的張高友侄子張球賢在突圍中因彈盡壯烈犧牲。新中國成立後,張球賢由大埔縣人民政府評為革命烈士。
1933年8月,太寧的地下黨員、紅軍游擊隊幹部鍾我祥、鍾乃祝等從閩西蘇區秘密轉回北坎頭張高友之嫂羅隨家(時為地下交通站)隱蔽時,被叛徒出賣,突遭團匪包圍被捕,押解大埔縣城就義。地下交通員、共產黨員羅隨被捕,當場怒斥匪首鍾楨道:“我生為紅軍人、死為紅軍鬼,我死了在陰間也要當紅軍!”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民政廳授予張家“光榮之家” 和“軍烈屬”稱號,並專門撥款整修已彈痕累累且曾被國民黨三次火燒的張家“北成樓”。
在家族革命傳統薰陶下,張高友8個子女中有5人為中共黨員;有創業商人、有企業廠長,有執教鞭教授、有省市勞動模範。其遺孀梁一明因積極推動掃盲運動,1960年被選為大埔縣代表出席廣東省文教羣英會。
2002年,為追思先祖賢德、彰顯北成樓革命榮光,張高友子女以父親的名義成立了“張高友(公達)福利基金會”,並重修了北成樓。之後又先後在茶陽鎮文化廣場和太寧鄉興建了“張高友紀念廊” “達明路”等。 [1] 
參考資料